子子61961 发表于 2019-4-29 22:45:32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9:勇太郎的妈妈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9-4-29 23:47 编辑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9:勇太郎的妈妈

2019.2.24
有一天下午,我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日本小孩子和他的妈妈,
小孩子名字叫勇太郎,在这附近住,以前见面打过招呼,
这次我和勇太郎的妈妈聊了一会儿,聊天内容以及我的感想,在这里记录一下。

Chapter 1.
勇太郎已经满六周岁了,日本的小学是四月份开学,
所以今年四月份勇太郎将要开始去上小学。
我客套地问了一下,勇太郎准备去哪个小学,
我估计她会说这附近的几所小学之一。
结果她说,准备去一所私立学校,在某某地,
我一听,是很远的地方,距离这里二十公里以上,挺偏僻的,快到山区了。
于是我问她,感觉那个地方好远的,坐电车去那里要好久吧。
她说,大概一个小时吧,坐电车到某车站之后,下车还有校车来接。
我说,那就不能每天通学了吧,
她说,是的,周一早上送去,周五晚上接回来,勇太郎在那里住校。
我感觉好神奇,问她为什么要送小孩子去那么远的学校。
她说,看了几所小学的资料,这个小学的教学理念她比较喜欢,
然后带勇太郎去看了一下,他也感觉还好,于是就选那里了。

我问,那里的教学理念是怎么样的呢。
她说,那里比较重视其他学科,比如料理,园艺,手工什么的。
上课时候不分年级,大小孩子都在一个课堂里上课。
我稍微觉得有些奇怪,就问了一下,
手工课可以一起上,如果是文化课的话,或许还是分开的吧。
她想想回答,也是,文化课毕竟各年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还是分开的。
然后上料理课的时候,大小孩子都在一起,可以分工合作,互相学习。
我说,这倒是满新颖的,我第一次听说。

她说,她去那个学校体验的时候,见识到了那里的早餐,
学校早餐里的章鱼小丸子,是小学生早起,和老师一起做出来的。
每人两个丸子,300人就要600个丸子,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我想了想,说,那种家用的章鱼小丸子专用锅,一次大约二十个,
学校厨房估计是专用的,比如说一次50个,两个锅就是100个,
要做6锅,一锅五分钟的话,半个多小时也该差不多了。
她说,这么算来,早晨也确实是可以做的呢。
我说,让小孩子早起做饭,这个方法确实是挺有趣的,也锻炼人。
她说,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才选择这里的。

然后我问,这附近的市立F小学呢,离你家应该不远的吧,为什么没去呢。
她说,是的很近,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操场,
每天可以看到那里的老师吹哨训练孩子,觉得有点死板,不太喜欢。
接下来她说的内容,是这次谈话的闪光点。
她说,日本的教育,以往注重的方面是:背题,与计算,
但是现在已经是网络社会,背诵的东西,有很多在网上可以搜索到,
然后计算的事情,也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所以她觉得今后日本教育需要转变的方向是:培养“自己思考”与“自己发表”的能力。
然后她问我,中国的教育是怎样的呢。

我听到她的这个见解,觉得挺惊讶。
我先回答说,中国的教育也差不多,以前者为主,后者不太多。
然后我说,我在中国读书的时候,属于那种“只会读书”的类型,
后来来到日本留学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发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称赞到,你说的很有道理。

当时没有说太多,但是之后想到了很多东西。
关于“自己发表”这一点,我有一些感受。

以前我在国内读书时,即使读到大学,也很少有“自己发表”的练习机会,
来到日本之后,在日语学校里,第一周上课时,前四天每天都是不同的老师,
每个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要求我们一个一个地起立,用日语做自我介绍,
那时我们除了名字籍贯以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内容,
说了四天之后,逐渐编出一套说辞,
意识到自己要说出一项兴趣爱好,那是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自己感兴趣花时间接触过的东西,描述出来,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这个人。

之后在日语学校的学习里,偶尔会有发表会,
写篇小作文,然后每个人轮流上台讲演,挺锻炼人的。
那时我还没开始打工,在宿舍里有闲暇时间,
曾经组织同学,给他们上课讲微积分,对着十几个同学讲课,挺有成就感的。
到了语言学校毕业之前,每个人要上台讲话,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感谢什么。
内容都差不多,但是一个人站在众人面前去说话,是一种“锻炼后才能提高”的能力。

后来在研究室里,每周会有一个下午安排“轮讲”,
就是轮流上去讲一篇自己读过的英文论文,
自己要把论文总结出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别人提出问题,自己要回答。
自己要去总结内容,考虑怎么去讲才好,
被问到问题后,会的时候怎么回答,不会的时候怎么回答,都是学问。
再后来,在松下公司里,每天下午开始工作之前,要集体站排,读一段口号,
然后每天一个人,站到前面,花个三五分钟,给大家讲一段自己的故事,
轮到我讲过大概五次,很紧张的,每次都为寻找话题而烦恼。
自己不讲的时候,就努力去听,别人讲的是什么东西,自己能否模仿借鉴。

回头来看,“自我发表”确实是一种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的硬能力。
后来我在名古屋期间,曾经组织地区中国人进行旅行活动,
每次面对十多个人,要把相关事项介绍清楚,是一种锻炼,也有充实的感觉。
现在有时候出差去客户那里做工事,也需要把事情介绍明白,总结清楚,以建立信任关系,
虽然我做不到侃侃而谈,但是一般的表达水平,我基本可以做到。

有时也在想,如果我们在学校里也能有类似的锻炼,那或许会更好,
但是,“自己发表”这种能力是试卷里不容易表现的,所以也许会不受重视吧。
如果着眼与宏观,教育环境是不能短期内容易被改变的,
但是在微观层面上,我们每个个体,如果能够意识这种能力的重要,
并且在生活工作中,注意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去锻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或许是有益的吧。

Chapter 2.
然后,与勇太郎妈妈的谈话还在继续。
我说,你说的“自己发表”这一点确实很好,
不过在中国的教育里,关于“发表”的教育确实不多,
一个客观的原因是,学校里的班级人数太多了,没机会让你练习发表的,
她问,一般一个班有多少人呢,
我说,我读书的时候,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个班都是五六十人,
现在的小学,我听说也是类似的人数。
她很吃惊,说那是有点多,日本的班级一般是二三十人左右。

勇太郎妈妈提到的另一点是,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
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
在第一篇的时候,我曾经写过,
日本人叫小孩子不要乱跑,同时会告诉他为什么不要乱跑,是加上理由的。

这个话题还没等我提,就看到了实际演示。
公园旁边有低矮的灌木丛,勇太郎从那里摘了几个果实,
那种果实是蓝色的,和黄豆一样大,在灌木上有很多,
勇太郎跑过来,把小手里的果实拿给妈妈看,问妈妈,这个能不能吃,
勇太郎妈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
勇太郎歪着小脑袋,用试探的语气说,应该是不能吃吧。
然后勇太郎妈妈说,你可以这样想一下,
如果这个果子能吃的话,早就已经被鸟吃光了,
这里的鸽子和小鸟还是满多的,所以这个是不能吃的。
然后勇太郎就拿着小蓝果跑开了。

我说,对于勇太郎的提问,你经常是这样么,
她说,是的,一般不直接说答案,而是让他想一想。
我说,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满好的,
如果是中国的家长,或许是直接回答问题的会多一些。
我说,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要求,都尽量地去满足,
比如说想要去玩,想要去吃甜食,不想看书,不想走路,想要偷懒,想要恶作剧等等,
她说,如果一直满足的那话,小的时候还好,
但是长大了就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吧,到时候怎么办呢。
我说,是的,确实如此,所以这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而且,不光是有满足不了的时候,这样下去对小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是不利的,
考虑问题的时候,只考虑自己一方,想要--就获得,不想做--就不做,这样是不够好的。

我说,我有一个朋友,对制造业以及人际关系比较注意,
他曾经提到过,中国的妈妈对孩子娇惯时候的占比比较大,
他觉得这是中国经济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是老鹰版主在微信群里说过的话)
我能明白他的意思,也赞同他的想法。
而且在中国,即使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周围的人的关注点会在于提出问题的人,
而不去想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点。
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还是会持续下去的。

当然,勇太郎问的是,这个果实能不能被人吃,也确实是不能的,
而且我以前摄影的时候,记得有拍到过鸟儿吃那个小蓝球的照片,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
毕竟她的回答取决于她本人的知识,不可能是全都正确的,
但是这种态度,是值得参考的。
不是让孩子单纯接受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动脑思考一下,
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地索取答案,
通过因果关系来考虑问题,这种方式是值得参考的。

然后我又提到了她说的那个私立小学,
我说,你提到的实践课程,各个年级都在一起做事情,
这样能和不同年龄的人接触,对于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她说她也比较中意这一点。
我说,我在来日本之后,才在打工的时候接触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感觉收获很大,

我接着说,我注意到的一点是,
日本学生从初中到大学,一般都是要参加“部活”,也就课后活动,
在那里和高年级低年级的人在一起做事,这样可以看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不同做事方式,
然后可以去吸收,去尝试去改进自己的做事方式,丰富自己的思维,这点很好。
然后日本学生到了大学,开始在餐馆里打零工,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接触,可以锻炼很多,
而我在中国读书时,即使读到大学,也基本是只和同龄人接触,
所以接触的人有一定的局限,要是能更早接触其他层次的人就更好了。

她问,中国的学校里没有“部活”么,
我说,没有,中国的初中高中都忙着学习考试,
每天就是学习自习的时间比较多,抽出时间来活动的机会是比较少的,
大学里倒是有一些课程以外的时间,有学生会这类的组织,但是参与的人数不多。
她又问,那中国有没有打零工的事情呢。
我说,中国的大学生打零工机会也是不太多的,
不会像日本那样,有那么多的打工机会。
我读大学的时候,唯一的打工就是家教。
现在听说有些大学生有在快餐店打工的事情,
但是总体来说,打工机会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她说,原来如此,那这一点的改善,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呢。
我说是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那种私立小学,各年级在一起上课的学校,
在日本是很少的,大部分学校还是按部就班,各年级自己上课的情况,
但是,在学校里参加“部活”和大学生打工,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与其他年龄层人的接触,对于性格的养成,也许是有益的吧,
最近我才听说,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有“社团”这一组织,
可以和不同年级的人一起,围绕相同的兴趣而活动,
而且参加的人比例在一半以上,这样还是很好的。

Chapter 3.
接下来的聊天,谈到了日本的技术。
我说,我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外协单位,感觉日本的技术力量逐渐变弱,
现在六十岁左右的那一批人,水平还是蛮高的,
不过他们即使被返聘,也都基本该结束了,逐渐离开了工作岗位。
因为他们当时很努力,所以日本在八十年代是很辉煌的,

那时日本制造的电器等产品,都是做得很漂亮,
半导体里面的配线整齐有序,一些用户使用的细节也考虑周到,寿命也好的,
但是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敬业水平就和不如以前了,
都是yuttaly(日语)教育的一代。
她给我纠正,是yuttoly教育的一代。
我说,是的,也就是日本的“宽松教育”,这批人的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有些日本制品,只能是完成最基本的功能,对于细节的追逐已经不多了。
感觉是没时间去做得漂亮了,把最小限度的功能满足就好了,
会社里大家都很忙,经常加班来完成手头的工作,
把基本的要求应付过来已经很辛苦了,没时间考虑那么细,
一些已有的老人的技术也不能记录流传下来,挺可惜的。

听到这里,她说,有这样一种说法,
产品如果做得太结实,没法进行二次贩卖,会对公司以后的业绩有影响,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我想了考虑了一下怎么回答,然后说,
这一方面的因素也有,然后就是,
在“特别结实”,与“特别不结实”之间,是需要找一个平衡点的,
现在这个平衡点在移动,有点偏向于“不结实”的那一方了,
日本是要跟海外的国家去竞争的,
如果自己不够注意的话,这对于全球竞争其实是不利的。

然后提到了日本会社的氛围,
我说,我感觉大阪这边比较宽松一些,到了名古屋就会严格一些,东京或许更冷一些,
名古屋那里是丰田公司的天下,一些过分的严格,反而造就了公司里的一些抑郁症。
一些无谓的严格,对提高生产效率却并无作用。
所谓严格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如果使用方向不当,却会导致员工的紧张,而导致降低效率,这是不好的。

她说她感觉东京还好,社会上说是东京冷漠,但是她在东京工作时同事还是挺友善的,
我想了想,说,莫非你说的或许是二零零几年的事情吧,
她想了想,说是的,那个时候她在东京工作了一段时间,感觉还好,当然也与公司有关。
我说,那个时候,九州还是很yasaxi的,现在也变得不够好了。
我说,我刚来日本的时候,到的是福冈,那里的人还是很淳朴的,
但是现在过了十多年,感觉日本的民风也不是那么yasaxi了,
不只是我自己,我其他的朋友,也有这样的感觉,
这些民风上的变化,也许会反映到经济上吧。
二零零零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有点吃紧,

然后人们精神上的余地有减少的倾向,反过来也影响到了办事方式上。

然后勇太郎妈妈说,感觉中国人的拼劲儿很足,
我说你是在哪里接触的,
她说她没去过中国,海外旅游只去过越南,
在那里坐出租车的时候,排队的时候被中国人插队了,
觉得那种拼劲儿挺足的,
我说,原来是这样,不过插队似乎并不是好事情。

Chapter 4.
勇太郎妈妈提到,昨天刚和朋友去爬了大阪旁边的金刚山,
而且最近上网查过才知道,金刚山是日本山岳里面,每年访问人数第二多的山,
然后她考我,让我猜访问人数第一多的山是谁,
我第一反应是,金刚山在大阪附近,名列第二,
那么名列第一的应该是东京附近的名山,也就只有高尾山。
我说出高尾山的名字。
她说不是。
我重新想了一下,才想到是,富士山,
她说,正解。
我说我爬过一次富士山。
她说她也去过,比较“无谋”地去爬了。
我说你的“无谋”是指没做准备么,她说有准备头灯,防寒服等,
我说那已经相当好了,
我爬山时遇到的“无谋”的日本孩子,周六早上起床,突然想来富士山,
背包里放个电脑,穿个衬衫就来了,山上那么冷,根本不行的,
那孩子在食堂那里买饭时,食堂大妈看他可怜,借给他一件厚衣服,他才上去。

日本也是偶尔有那种无谋的选手的,
前几年还有新闻说爸爸带着孩子穿着T恤衫去爬富士山,太离谱了。
我说我是半夜爬山的,晚上十点开始登山,上山七个小时,
没有睡觉,只有间歇的休息,天亮在山顶那里看到了日出。
她说她去的时候也看日出了,但不是彻夜爬山,
而是在八合目山上小屋那里,在大通铺睡了一晚。
我说,富士山是值得去一次的,不过去一次也就差不多了。
以前我也是爬富士山那种大山的,现在只能爬一些二三百米高的小山了。
在大阪附近,只能去五月山,笠置山这种小山了。
五月山适合小孩子爬山,上面也有夜景的观景台,值得推荐。

然后提到附近旅游的地方,
我说元旦时我去过冈山县,那里有个小水族馆,玩具王国等。
她说,她带孩子去过铃鹿赛车游乐场,
我说我听说过那个游乐场,在三重县,离名古屋不远,那里是F1的赛场,但是没有去过,
她说,那个游乐场里有一个地方,有本田公司退休的技师来指导,
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组装小汽车,
我问,所谓小汽车是什么概念,是小小的玩具汽车还是大一些的,
她说,是那种大一些可以坐人的,组装之后然后可以自己坐在里面开一圈,
我说,谢谢你的介绍,很不错的信息,下次我会找机会去看看。

后来谈到,她说她丈夫比她大四岁,
然后她说,现在觉得,或许是男人年龄比女人小一些才好,
因为日本女性寿命较长,男人会相对寿命短一些。
我说,从寿命的角度来看,如果是男人年龄小一些的话,或许会好一些,
但是问题在于,男人往往长不大,成熟得晚,不到一定年龄,就一直傻傻的,
她说也对,也许是因此而导致,往往是男方比女方年龄大。

她说今天居然聊了这么多,说明子子桑是容易交谈的人。
我说谢谢,我在公司里也不怎么聊天的,一般也就两三个同事聊得多一些,
其他有的人,聊天都是聊一些电视节目明星轶事,我不了解也插不上嘴,
同时我也觉得那些东西都是虚的东西,是实际意义不大的。
她说她也遇到过类似的人,电视节目的话题,她也不是很热衷。

她说平时在幼稚园,与有的妈妈谈话也合不来的,
我说,是你自己和那些人合不来,还是说别人也和那些人合不来,
这个问题挺难说的,她总不能说自己不合群吧,我问了之后也有点觉得不太好,
我补充说,我是想知道,那些聊天不容易被合得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确实麻烦,她想了好久,说了几个例子,
比如说,幼稚园提出某个规定征求大家的意见,有的妈妈就不会去考虑别人家的经济状况,
另外还有,有时候小孩子玩的时候把衣服弄脏了,有的妈妈就会很在意,等等。
我说原来如此,那样的妈妈,能够与她们聊天的人,也许是不多的吧。
后来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就告辞了。

Summary
勇太郎妈妈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聊天内容涉及了日本的教育与经济,
所以写在这里,可以作为参考。
可能有人会好奇勇太郎妈妈这个人,但是她本身不是需要被注意的,
她是一个谈话的对象,也可以是勇太郎的爸爸,或者路边的欧巴桑,
勇太郎的名字,也只是化名。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谈话对象,而应该是谈话的内容和方式,
谈话的来往之中,有哪些是新的内容,有哪些是有益的方式,可以拿来做参考。
对于日本的一些好的地方,可以考虑学习一下,
日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去予以避免,
也许这样,才会使我们自身有所收益吧。

以上。
感谢阅读。



破碎重铸 发表于 2019-4-30 00:05:18

子子君,那个教育孩子的方式确实很好,引导孩子思考
子子君是硕士毕业,请问现在日本公司里是不是研究生已经普及了?

机械社区618 发表于 2019-4-30 01:13:15

一些无谓的严格,对提高生产效率却并无作用。
所谓严格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如果使用方向不当,却会导致员工的紧张,而导致降低效率,这是不好的。
--------------------------------
东亚国家普遍认识不到这一点,普遍都是苦干狠干,然而并没有太多效果。
东亚国家文化传统真的有问题,然而大部分东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小可2015 发表于 2019-4-30 07:57:41

能转换成语音就好了..

chen3326663 发表于 2019-4-30 08:44:02

这种有想法的家长中国也有很多吧,

brcd 发表于 2019-4-30 08:44:49

子子君,你在自我表达:)

guoyou 发表于 2019-4-30 09:05:07

聊得确实有点多,会不会有误会?孩子在旁边吗?

LIUYASHAN 发表于 2019-4-30 09:18:03

经鉴定这是一篇教人勾搭已婚少妇的文章

小蔡 发表于 2019-4-30 09:22:50

楼主是被机械耽误的文科生吗?:)

子子61961 发表于 2019-4-30 09:28:24

破碎重铸 发表于 2019-4-30 01:05
子子君,那个教育孩子的方式确实很好,引导孩子思考
子子君是硕士毕业,请问现在日本公司里是不是研究 ...

查了一下日本文部省的数据,日本2016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大致是6:3:1。
企业里研究生的比例,比这个要低一些,
因为还有一定数量的高中或者中专学生,

企业里硕士的比例,因企业而异,平均百分之十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9:勇太郎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