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子61961 发表于 2017-5-20 22:53:35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0:前向的思维方式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7-5-21 11:37 编辑

“前向”的思维方式

Section 1.
我们公司有一个客户,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
有一次我去那里出差时,与厂里的日本人管理者聊天,
他提到,手下的中国员工里,会有更多的“陈述借口”的倾向。
跟员工说点儿什么事儿,工作中这样做不行,应该怎样怎样才好,
对方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接受,而是去找借口,
说这个事情没人教过,或者说那个谁谁也是那么做的,等等。
他说这样是不太好的。

这个事情我也有所体会,回想起来,以前我也有这个习惯。
我刚去日本的时候,上课以外的时间,会到拉面店去打工,贴补生活费。
刚进拉面店的时候,我做事情偶尔会出现一些差错,
然后店长就会,对我说哪里做得不对,
我听到后就会,很自然地去陈述理由,为什么这么做,
然后店长就会,说子子君你只是在“yiyiwake”,也就是找借口。
那时候我还不太服气,甚至那个日语单词的蕴意我还不太懂。
其实现在来看,自己那个时候就是在“陈述借口”,
后来时间长了,这种表达方式逐渐修改了一些,稍后会介绍这个转变。

然后就是想说表达方式的问题。
前面在拉面店里,店长指摘我,我辩解,他说我找借口,
实际上他更在意的一点是:
对你的指摘,你到底听进去没有,
如果一点吸收的意思也没有,那就白说了。
就是说,你的回答与辩解,带着怎样的语气,
如果只是单纯地陈述借口而没有表现出吸收的意愿,
那是不好的。对于相互的工作进展是无益的。

比如说一件事情,上司问下属“某事为什么没做”,
下属实际的原因是,当时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没做,
那么要表达这一点的时候,表达方式会是怎样的呢。
一种方式是理直气壮地说
    “这个事情我不知道啊”;
一种方式是带有歉意地说
    “抱歉这个事情我当时确实不太清楚,
      您看下一步/下一次怎么办才好一些”
同样是表达“自己不知道”这个事情,
表达方式以及语气的不同,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的方式,对于事情解决和双方心情都有益一些,
后者更被期待一些,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一种方式。
语气代表着一种心情,在日语里称之为“kimoqi”,
表现出的心情,决定着会受到怎样的评价。

关于借口,曾经网上读到过一些文章,
提到在职场做事时“不需要借口”,以及以西点军校来举例等等。
我的感觉是,“陈述原因”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问题在于带着怎样的语气去陈述。
A.如果陈述时带出的语气时,或者说给人感觉是
    “自己没错/ 没责任/ 没办法/ 没有改变的打算”
    那么其实这样不太好,对工作无益,
    大多数文章谈的是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确实是“不需要借口”的,
    说出来也只是花费双方时间,而对事情解决与进展没有好处。
B.如果陈述的语气是
    “接受话语”+“表示歉意”+“商量解决问题”
    那么其实也是可以的。
    而且这样表述之后,上司也可以明白事情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
    比如说,
    如果是缺少事前交代而导致问题发生,
      那么上司就在下次注意加强事前交代;
    如果是该员工的性格不够细致,
      那么上司就在下次安排事情后加强确认;
    如果是该员工的能力或性格不适合该业务,
      那么上司就考虑教育或转岗。
C.如果单纯地说“不需要借口”,
    从而使员工在问题之后沉默不语,
那么上司或许就无法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
    从而也可能导致问题的继续发生,这其实是不好的。

当然,另一方面,发生问题后,
员工往往不愿意说出真正原因,而更愿意推诿,
这时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犯错误会难为情,所以不愿意说,
另一方面是,上司有没有表现出一种样子:
表现出“即使你说出实话我也不会因此而无谓地惩罚你”的样子。
如果上司表现不出这个样子,或者不能给员工以安心的感觉,
那么员工自然就会担心,然后考虑到如果说谎还有一半的概率蒙混过关,
那么上司听不到真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2005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在中国最大的HR论坛里面担任某版版主,
那时候看到过一个问题是“员工为什么不愿意说真话”,
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对于上司还是部下来说,
在“指摘错误”“回答指摘”“对待解释”的时候,
“斟酌表达方式”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而且往往人们对这些地方不会去注意,
从而导致表达方式生硬,
导致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润滑地解决,
也影响了团队的效率。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改进的话,
那么或许会使我们的工作状态,得到提升。

Section 2.
在日本注意到的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
日本人在指出错误的时候,
他的重点,往往不会是去追究你“过去”怎样怎样,
他们重视的是“下一次”你要怎样怎样做才好。

这点是我在初到日本时,在日语学校里学到的重要一课。
在日语学校里,一开始,班主任对我的一个错误进行指出,
我是习惯性地向着“过去”去看的,我就会去解释。
去解释“过去”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怎样怎样。
然后她眼界很高,对于我陈述的理由没有去做过多纠缠,
而是直接拉高视角,分析我的思维方式,
然后,她温柔地对我说了一个词:“前向”。

她对我是这样说的:
子子君,对于这样的事情,
其实你也可以试一试用“前向”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要“向着前方”,也就是要去想着“下一次”。
你“上一次”做错了,我甚至可以不去在意,
我现在给你指摘的目的是: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谈话,
    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然后在“下一次”,你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那就好了。

我逐渐明白了这个意思,自己的思维方向也要向着“下一次”去看,
所以就会去认错,同时表明下次要怎样怎样,
这样双方就都轻松多了。
以前在工程师积累资本的那篇文章里,曾经写过一句话,
“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下一次”,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终于有时间展开解释一下了。

加上日本人用的指摘方式一般都比较柔软,
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时间久了,也就渐渐适应这种方式了。
被指出了某某事怎样怎样的时候,
首先是道歉,
然后说下次我一定会怎么怎么做,发自内心的真诚地说,
最后是加上一句感谢,
    感谢的意思是,
    以后如果我有别的问题,
    您也可以给我指导,我会有礼貌地接受并感谢您的。
我道歉之后对方一般也不会去追究,不会去抓住错误说起没完。
然后下次我确实注意了,让对方感到安心,这样就好了。
这样就会,把一次失误,变成了一个正方向的循环。
这种“前向”的思考方式,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包括前面的拉面店店长,
他在对我进行指摘之后,我会辩解,
这时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
我只是在单纯地辩解,而没有表现出吸收的意愿,
所以他就会看到,所说出的正确做法,这个店员没有吸收的意思,
所以就不能确定,“下一次”的时候,这个店员是不是还会做错,
所以他会担心,担心“下一次”事情没有被做好,继续出问题,
所以他会批评我。
同样,他最终的着眼点,在于“下一次”的工作能否被顺利完成。
我应该的做法是,表示接受,并且下一次做好,
这样才是被期待的行为。

Section 3.
从语言学校毕业的十年之后,我在日本的公司里工作。
在公司里遇到了新人的失误,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
有一次一个新人把图纸给我,拜托我发邮件转发给台湾企业,
台湾企业比较认真,收到图纸之后发现问题,就打电话给我问了一通。

对于前期图纸,客户有提出进行修改,
这次新人提交的时候,里面有一张图纸是这一次要说的事情,
另外三张图纸是无关的,但是那三张图纸恰好是修改之前的前期图纸。
所以客户在这次的邮件里看到修改之前的图纸,就会疑问,就会不安,
客户问我:上次修改要求提出之后,子子先生有没有将其转交给公司,
你们是按照新的要求还是旧的要求来制作的。
然后我就按照上面的事情原因解释了一下,
我说另三张图纸是无关的,抱歉忘记去掉了,我们下次一定注意。
您的修改要求,我们有周知,是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制作的,请您放心。

然后回头我告诉那位新人,
我说这次我被客户给批评了,
原因是你发的资料里面有几张旧图,客户看到后导致了不安。
今后你给客户发资料的时候,检查一下会好一些,
无关的内容,如果放进去,是有可能造成误解的。
然后他向我道歉,说下次注意,说抱歉给子子桑添麻烦了,
我说没事,
客户的事情,我有别的地方给他们帮忙,所以这些事情我可以摆平。
只要你从这件事里有所收获有所改进就好了。
然后事情就过去了。

还有一次,客户从我们公司买过一个备件,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需要安装的时候,发现尺寸有问题,
信息转到我这里,我查找了当时的订货单据和图纸,
发现那件订单,当时是我们的一个新人对应的,
她在订货时,使用的是旧的图纸,
图号正确,但是是第一版的图纸,所以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用改订后的新图,

于是我去向她解释,上次你做的订货有了点问题,
下一次包括在订其他零件的时候,
尽量找最新的图纸,
或者尽量确认图纸上写有当时的生产批号,那将是最正确的。
她说好的明白了,下次一定注意。
然后让她重新写单子订货,就好了。
好在那次客户不是很急用,我们免费给客户补了一件,事情就过去了。

前面陈述的“前向”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方面是,指摘者,陈述的时候,明确是希望对方“下一次”能够做对,
一方面是,被指摘者,领会精神,接受并表明将在“下一次”认真照办。
这就是说,指摘者和被指摘者,
两者的思维方式都是“前向”的,才能把问题平稳解决。

如果不够注意,往往就会出现的情况是,
指摘者抓住“过去”的错误不放,
被指摘者对“过去”的事情进行辩解,
二者花了一堆时间,弄得不愉快也浪费时间。
或者是,
指摘者已经明确指出“下一次”你做对就好,
被指摘者则纠结与“过去”的事情,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这样依然是耽误时间。
同时指摘者没法预测,“下一次”事情会不会被做好。
这样就不够理想。

我们在公司里所做的一切事情,
包括工作中的手续,学习,联络,商量,纠错,交涉,开会,协商,
最终目的都是一个:希望工作能够在“将来”顺利地被完成。
工作被完成,满足客户要求,才会付钱过来,才会使我们可以收到工资。
所以,包括上层人员,更关心于,工作能不能被做好,
所以,我们的回答与对应,让对方对于“下一次”感到安心,
这样才好。

曾经有一次,公司里的中国人R君,给商社的人发邮件,给我也cc了。
他在邮件开头写的是“周林静女士,你好,……”
我知道那位周林静其实是位先生,R君因为没见过他,所以写错了。
为了提醒,我单独给R君发了一封邮件,
“那个周林静其实是男的,你下次写邮件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好。
下次写邮件的时候如果弄不准,也可以考虑写‘某某经理’来试试。”
我发邮件的目的是,
下次你给人家写邮件时别弄错就好,
同时提供一种,在对方性别不明时候的,对应方式。

结果马上R君的邮件回过来了,内容是
“单看名字弄错了性别,这种事情在中国常有,你至于发个邮件么。”
我又是一个culture shock。
我习惯于日本职场的平和的互相检查提醒的氛围,所以给他发的邮件,
我预想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没有想到是这样。
之后我把这个事情也讲给日本人同事讲了,
同事说,子子桑的雅沙细的心情都被浪费了。
我问,日本人的反应一般不会这样吧,
同事说,是的,一般会表示感谢。

我的感觉是,
即使感觉这个指摘无关紧要,或者是哪怕心里不爽,
也应该在表面上表示感谢的,
因为这样可以在以后继续收到类似的提醒,
不至于导致“将来别人不提醒自己而使自己错过忠告”的样子。

这也是在收到指摘之后,一种“前向”的思维方式,
对于收到的指摘,也要考虑到“下一次”,
如果进行不合适的对待,那么“下一次”就会收不到类似的提醒,
工作中很少有别人愿意花时间提醒的,花时间同时有弄错的风险。
因为难得收到提醒,所以应该妥善地对待,
这样“下一次”才会有其他的提醒与关照,
谁也不会是,一下子就给你帮忙,的样子
都是在一些小事之后,循序渐进之后才会给你讲一些重要东西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向“下一次”考虑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哪怕只是在面子上过得去,也是好的。

回头来试着分析R君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
我估计,也许是R君接受过的教育过程里,
以往“被指摘错误”的过程,都是“让人感觉难为情”的事情,
所以即使对他进行柔软的指摘,
他也会惯性地,有“丢面子”的感觉,从而进行反击。
这样一来,下次我再遇到值得提醒的事情,我都会远虑一下,
大事情我还会对他说,如果是小事情,有可能就不去提醒了。

Section 4.
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预想到可能会有的提问,
有必要提前进行一些补充。

一个事情是,
或许会有人举例,说日本人不都是那么委婉宽容的,
日本人里面也会有说话没有礼貌的难缠的家伙的。
那是必然的。
在日本人里面,像我日语老师那样说话委婉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能够遇到她是我的幸运,会去吸收,让她的教导变成我的提高。
我会去感谢,即使毕业十年,我会每年元旦都给她写新年贺卡。
我在日本生活十年,那样的人也是不多见的,偶有遇见,便会感叹。
生活中,也会遇到无谓挑刺的家伙,让人困扰。
但是对待一件事物,我们还是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其中好的一面,
努力从中提取吸收一些好的东西,那样才会好一些。

一个事情是,或许有的人会说,
对于什么样的错误都对过去不追究,只希望他下次做好,这样真的好么。
当然不好。
生活中的事情,如果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一概柔软或者一概生硬,都是不好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分辨一些事物,
哪些事物,我们可以用柔软的方式去对待,
哪些事物,我们必须回头去弄清楚当时发生问题的原因,
哪些事物,必须让他认清楚问题所在,
哪些事物,是不能原谅需要负责的。
对于这些事情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才是好的。

一个事情是,或许会有人说,
被指摘者在口头上答应下次好好做,但是下次依然故意犯错。
所以推断“信任他下一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种情况下,
作为指摘者,要去看人,看一次看两次,
所谓管理,不是说完就完事了,
而是要去看,然后去修正。
去看,去看他下次是否做到,然后决定下次怎么做。
作为被指摘者,如果想以这种不负责的方式来做事,
那么将来或许应该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吧。

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家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
有时也会有指摘和被指摘的过程,
其实双方都是希望下一次会好一些,
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够合适,
导致了为了争面子而耽误时间的情况,
这些时候,是我们需要斟酌改善的地方。

比如说孩子感冒了,丈夫问妻子,问什么会感冒,
目的是下次预防着,别再感冒了。
比如说做菜咸了,提问方说出这一点,
只是希望炒菜一方在下次少放点儿盐。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鸡蛋打破了,
需要的是采取变化,下次别让他拿了。
比如说朋友约会迟到了,
告诉他下次迟到打个电话,是希望下次能好一些。

这些事情,如果提问方表达简单的话,
那么就有被理解为“责备”的感觉,
然后就是互相的争执,
如果双方都能退一步,
一方表达方式婉转一些,表明自己的方向,
一方有台阶赶紧下,然后能当个事儿来做。
这样其实是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的。

Summary
错误和过失,无论是在我们的工作之中,还是日常生活之中,
都会有遇见的可能性,
我们可能是去指摘的一方,也有可能是被指摘的一方,
我们也可以参考“前向”的思维方式,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好的氛围,
或许会使我的工作状态及生活状态,得到一定的提升。

以上,感谢阅读。

欢迎回帖。

By 子子

2017.5.20

----------------------------------------------
一周之后,子子登录论坛将满五周年,
感谢在这段日子里,老鹰版主的关照,
以及各位论坛朋友的支持。谢谢大家。
希望朋友们在这论坛里能够多多交流,
有所收获,来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人生。
----------------------------------------------


魍者归来 发表于 2017-5-21 08:45:50

和日本人共事过,他们的思维倾向于HOW(即使这个工作我之前不知道,但现在需要我怎么做?),而中国员工普遍倾向于WHY(我为什么不做这个工作!)

xueqingchao 发表于 2017-5-21 10:18:26

员工的行为取决于公司的制度,领导层;   因为员工是没有能力左右其它的, 有的只是埋头工作;

五面怪 发表于 2017-5-21 11:26:43

楼主提出的前向思维方式很好,受教!

thanks!

老鹰 发表于 2017-5-21 12:14:55

子子啊,你回国到大企业担任hr或培训部经理吧,国内没有你这样高级和精细的人才。

老鹰 发表于 2017-5-21 12:18:05

挨批评时找借口,几乎是中国职场里所有人的问题,我还没有见到例外。中国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比日本要严峻得多,即使日本职场的关系也不轻松,但那种温文尔雅的礼貌多少也会对人有安抚作用。

jason6 发表于 2017-5-21 12:55:07

子子写的入木三分,佩服!

Cavalier_Ricky 发表于 2017-5-21 13:28:26

想要自尊之前先想保住自己先放弃的面子的民族,想普遍做到这些,还真的很难。

一切从“他不给我面子”开始思考,这事儿能好吗?

不怕丢面子,就怕人家不给面子,自己放弃面子之后,还逼人家给面子。不给?是不是兄弟啊的就来了。

单从外发机加工验货来说,你给人家指点哪里错了,很多人认为别人不给自己面子了,很生气。

一句话,心态问题。我能长期合作的外发厂,几乎都有很好的心态。

那就是:我的面子在我的产品上。

xiong__007 发表于 2017-5-21 18:41:43

这种找原因推责任似乎都深入人心了。公职人员工作中出错了,立马找临时工,下次依旧如此。职场中人更是如此,有些推脱是怕担责任,有些理由是苍白无力的,只为证明自己多无辜,有些借口只是寻求一点心理安慰。朋友之间的合伙生意,夫妻之间的家庭争吵。

zhonghui9999 发表于 2017-5-21 21:04:55

这是目前典型的中国员工的思考方式,一下子很难改变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0:前向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