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子61961 发表于 2017-4-1 13:06:35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

2014年夏天我曾经在论坛里写过一篇帖子,名字是《在松下公司的日子》。
http://www.cmiw.cn/thread-359777-1-1.html
发帖后看到很多朋友进行了回复。
非常感谢各位能够花时间把它读下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在看到大家的回复之后,会有一些新的感想,有些注意的地方,于是就打字记录下来了。
这篇文字主要是关于思维方式的话题,与松下公司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初稿打字两周之后,重新再看的时候,感觉文字里有很多关于思维方式的因果关系的说明,
这些说明单纯地用文字来进行描述是一个难读的感觉,于是打算用箭头图表的方式来改写。
但是图表需要编辑需要截图,需要鼠标操作,出差旅途中不太方便编辑,结果一拖就是两年多,
最后还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发帖。
当然,中间加了很多的换行处理,尽可能地容易阅读一些,如果有做得不够之处,还望见谅。

Section 1
《在松下公司的日子》那篇文字讲述的主要是,
我在刚进入日本公司的一个阶段,做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
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反思时,逐渐感觉到,创新不是被期待的做法,
与其相比更被需要的是按指令进行确切地做事,也就是“照办”。
从而感觉到,新入公司时,先把“照办”做好了,是有必要的。

发帖之后,有许多朋友进行回复。
在看到回复之后,感觉到一些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较大的感受就是,有些回帖的内容,是进行相关延伸,
然后去注目去找出它不能使用的地方。
这种思维方式是会被注意的。

就是说一个读者,在看到“介绍日本职场的文章”之后,接下来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一种思维方式是“吸收”的方向:
“看看国外职场中有什么样的工作风格,有没有可以让自己参考一些的东西。”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指摘”的方向:
“对于宣传日本工作方式的文章,那么找找这种方式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然后去找一些论据,来论述“其也有不合适的地方”。
相比之下,前者应该更好一些。

http://www.cmiw.cn/data/attachment/forum/201506/15/022655yjozxojvjjqyq221.jpg


在这里,不是单纯地说“指摘”好与不好,
而是说,带着“吸收”的想法,会使自己有一些收获,
带着“指摘”的想法,只是给别人一些评价。
至少在对自身PLUS的方面,貌似后者并不是很有益。

另外就是,“指摘”的想法本身没有错,
但是有一种经常被看到的方式是:“找出极端的反例,或者相关度较低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反驳”。
比如说提出一些日本职场中的一些细节思维方式把它标记作N,
那么有了观点会说日本经济现在不景气的K事实来反驳,
但事实上N和K并没有足够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反驳的方向貌似是有些偏差的。

类似的还有,文章中提到了“要按照指示去照办”,
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思维方向是:“那么什么事情都去直接照办有没有坏处呢?”
然后找一些论据来论述“照办是不好的”。
事实上,文中的“照办”是指刚入职的时间段内,作者自己在职场经验不多时的感受,
这些感想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或许会有参考意义,并没有把它扩展到所有时间和空间,
所以说这个理论对于“所有对象”或者“企业战略”来说不是通用的,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找出论据来否定它,是会能够做到的。
同时如果单纯为了否定而去不当地延伸,那将并不会被认为是一件合适的事情。

问题就在于,有一个point是:当你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首先去想的是什么,
是向着“吸收”的角度,还是向着“指摘”的角度。
这个你在第一时间去思考的思维方向,决定了你能够得到多少东西。
很多人愿意提及技术,说中国与外国的技术有一定差异,
或者说就职后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等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试着做如下考虑,
在技术之前,还有一个东西是思维方向,
这个东西,能够决定一个个体能够自发地吸收多少技术,
以及能够怎样程度地应用技术,以及能够实现怎样的团队效率。
以前在第四篇里曾经提到过一个名词“心构”,其实也就是这个东西。

事实上,偶尔我会这样想,
日本以他们一个小面积的国家,能够取得世界前列的经济发展,
那么说明这个国家里应该是多少会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或者说是多少会有一些“好的地方”的,
如果能试着把他们的好的地方观察出来然后模仿之,
或许会对我们的个体或是团队的发展也有好处。
同时,如果一旦遇到提及日本的好一点的地方的文章,就马上去想找出它的差的地方,
如果带着这样的眼镜去观察它,那么或许我们不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提高。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好的东西来提高,应该会是一件好的事情。

Section 2
然后是下一个话题,说一下“照办”与“创新”这个事情,
有的朋友认为“照办”就是“不过大脑”也就是不负责任。这种思维方式比较会被注意,
提到“不要创新”,那么就被想到了“不动脑筋”。但实际上,这个事情也可以这样来考虑,

照办相对的词语是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开动脑筋”,
“开动脑筋”的否定形式可以理解为“不动脑筋”。

黑色的反义词可以理解为白色,但是说“不要黑色”的时候,不代表一定要白色,
因为还有其他的红黄蓝绿的颜色。
做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两种选择的。

比如提出建议说A不合适,
有人会理解为 “不推荐A”意味着“推荐A的反义词B”;
但事实上,还有另一种方向是,
除了A和B以外,还有C是可以选择的,不推荐A其实推荐的是C。
在上一段的话题里,这些ABC解释如下。

A“特立独行奇思妙想”
B“照办事情不过大脑”
C“照办事情并且考虑认真确认完成不出差错”

我在初期工作时,会做一些A的事情,然后一段时间后反思,感觉似乎不太好。
然后我就提出了A是不合适的。然后觉得,应该按照C的方式来做。

同样的,前面的文章里提到“工作之中不确认”是不可取的,
反过来想就会有人进行延伸,“如果什么事情都确认的话,那么工作就没法做了”,
实际上还有一条路是“做适当的必要的确认”,
这个“适当”是什么意思,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就会自己品味出,
一些工作,哪些地方有可能出问题,是需要注意确认的,积累之后自己会有一个感觉。
所以这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导致头脑中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谓“照办”,这个词也有着好几个意思的。
“被要求复印一份文件”是一种简单的照办,
“把一些数据总结录入表格”则是一种复杂的照办,是需要动脑和确认才能完成好的照办,
如果不去多加注意多动脑筋,“照办”之后就不会得到被期待的结果。
所以,如何把复杂的“照办”做好,是职场新人需要注意的课题。

Section 3
继续说这个“照办”。
有的朋友提到如果“只照办”的话不会提高能力或者不会得到领导注意不会升迁,
那么在这里,可以这样来考虑,
照办这个词展开来说,它有好几种方式,
“照办之后交差就完事了”是一些存在着的做事方法;
相比之下更推荐的是:
“照办之后总结吸收一些东西,把要注意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记录下来今后注意”,这是另一种照办方式。
后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PLUS,也就是自己对个人能力做加法,积累下来就会使自己的能力增加。
所以说照办与提高能力并不是完全矛盾的,重要的在于方法,如何照办。

至于照办与升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因为不会升迁就不去选择C,而去继续做A,对于这个事情我无法做更多说明。
至少我觉得,“靠谱地把事情办好”的人或者朋友,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找到这种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样,很多老板希望找到一些人来帮他“靠谱地把事情做好”,但是不是那么理想。

所以“把事情按照被交待的样子去做好并且减少问题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能力。
我遇到的经历是,在最初参加工作开始做事时,我做事情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误,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我才逐渐能够尽力把被交待的事给办好,
做到这一点之后,才能够被交待更多的事情,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去增长能力。

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很多人都目标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
但是一下子就达到那样的地位,貌似是不太容易,
于是职场新人在公司里做事情,被分配的都是“简单的事情”,
在刚开始工作时,即使做“简单的事情”,因为确认不足或者见识有限,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逐渐意识到:
“得把简单的事情照办做好并且别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产生差错”
这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养成的能力,暂且称之为M能力。

而且现在好多企业管理的书都在提及“执行力”,
既然是多次提及的东西,就说明它是有其效用的,并且是被没有做好,需要改进需要被注意的事情,
所谓“执行力”,字面意思就是按照指令去执行,并减少一些差错,得到指令预期的结果。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办好的,即使是照办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这也就是前面说的M能力。
因此可以理解为这个M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同时也是“不是随处可以遇到的能力”,所以掌握了它也是一种资源。

在工作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做事情去积累M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自己的M能力让上司觉得还好,于是被安排一些高级一点的工作,
逐渐重复这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途径。
同时,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
所以如果用别的环境来反驳它,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单纯去反驳而没有建设性提议,那么就会显得意义不大。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照这么说,看别人的帖子就不能进行反对了,是么?
这其实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反例的思维方向,
前面提到了不要无谓地反对,但没有说反对就是不行的。
前面说过“不推荐A”,如果理解为“推荐B”,这是不恰当的,其实还有C的方式可以考虑。
同样是进行反对,也是分为好多种的。
反对当然可以,
如果用B方式进行单纯地生硬地反对,那将不够合适,
如果用C方式以适当的因果关系,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建设性的反对意见,那将是对双方都有益的。

说到反对,这里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要注意的是,提过意见之后会怎样。
说话不是为了“说点儿什么”而说,而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才说。

比如看到一个观点的介绍,第一反应是,从里面找点吸收的东西。
另外一种反应是,看里面哪里有错误的地方,给他挑出来,或者说,给他指出来。

如果是单纯地用强硬的方式把它指摘,那么让他闭嘴的可能性比较大;
莫不如用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指出其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用保全面子的方式把问题陈述出来。
那样,不会影响他的下一次发言,我们可以从他的下一次发言中继续吸取一些东西。
就是说,是去吸收,还是去指摘,还是去提建议,
其判断的标准是,不影响它的下一次发言,不影响下一次communication。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考虑一下“下一次”,
这样可以使得交流继续下去,双方都可以从communication的过程中去取吸收信息,互相丰富自己的信息。

Section 4
接下来再阐述一下“照办”的事情。
现在回想一下,其实这个东西最初的想法是对职场新人来说的。

在网上看文章,可以看到,有些新人总觉得参加工作做简单的事情没有意思或者挣钱少。
事实上,有一些中等程度的工作或者中等程度的薪水在那里,但是不是随便就给的,
在企业工作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你需要有一种能力A,
比如说你具备了能力A并且实用之作出了AR的结果、
因为有了AR的结果给公司带来了利润,所以才能给你AT的待遇。

那么在刚入职的时候,你的能力不够,所以没有AT的待遇。
就像你刚上大学时没有相应的知识,只能在四年之后给你毕业证而不能马上给你。
所以刚入职你没有A的能力就没法给你AT的待遇。
但如果眼睛盯着AT而去忽视AR或者A,那么这个AT就是一个空中的楼阁。

应该做的是,
入职时自己有A1的能力,带来AR1的结果,只能得到AT1的待遇。
然后在这个A1能力做事过程的同时,
有些人做完就做完了,有些人会用心收集积累来给身上贴上A2的能力,然后再去胜任工作,带来AR2的结果。
经过几个循环之后,掌握了A3,A4,A5的能力,带来AR3,AR4,AR5的结果,然后得到AT5的待遇。
那么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A1的时候做事方式不同,

有的人只做事就好,不去用心积累;
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但是表达方式做得不好,从周围人那里没法顺利地吸收A2的知识,
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然后去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从周围人那里吸收,可以去积累A2的能力。

这里涉及一个M,一个S,
M是什么,使别人觉得“把工作托付给你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S是什么,就是改善自己的交流改善自己的表达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别人觉得“把一些知识点告诉给你也不会显得很傻”。
感觉这种M能力和S能力在现阶段的大学里不太容易学到,所以要到工作中去用心,去积累,去提高。
把这个做好了,将会更快地提高能力。
简单总结一下,M能力是“办事靠谱”,S能力是“改善交流”。S能力是前因,M能力是后果。

再次展开一点刚才提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的目标去努力,
把问题细化一下,高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呢,大致可以考虑到三个渠道:

一是自己去思考出来,
二是自己从书上从网上去吸收,
三是从同事前辈那里去得到。

第一种渠道,取决于个人的思考能力,往往是一些发明家更能够实现。
第二种渠道,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在泛泛书海茫茫网络中去寻找遇见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
第三种渠道,往往是公司中常见的,你的业务所涉及的东西,往往在周围人群中是拥有的,如果能够借鉴将会可以直接用于工作。

所以往往第三种渠道是更为重要更值得关注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周围的人一般也不会直接给你好多信息的,
需要注意的就是前面提到的S能力,要改善自己的交流,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效相关信息。
可以说前面提到的M能力和S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在这些方向进行修炼,可以更有助于直接业务相关知识的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状态。

以上。感谢阅读。

By 子子

2017.3.31

没事磨刀 发表于 2017-4-1 13:20:02

有幸拜读!感谢分享

汪洋捕鱼 发表于 2017-4-1 13:49:00

我去,我要占楼,职场老人,但是工作经验明显没有好好积累、

Insigne 发表于 2017-4-1 14:23:01

古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罗门_x 发表于 2017-4-1 14:51:09

简而言之;新人入职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再思考本职工作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做,不仅事情能做好,而且有效率,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升职加薪指日可待!重要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不要好高骛远!
看我了了的几句是不是把楼主整片文章意思解读出来了?:lol
放眼看看身边的情形是;浮躁!越是能力大时越不愿做事,喜欢指挥比人做。这还是好的,更多的事本职工作只是勉强胜任就满满的超能力,总感觉自己屈才了,甚至都不能胜任工作在他眼里能凑合这做出来就是会干。还有的根本就不胜任工作,还不努力,整天研究别人工作的到不到位,瑕疵等。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次,跨部门来找我工作的瑕疵,按公司规定,你*****应该是这样做,不符合流程,我解释;和领导已经沟通过,而且客户那边也认可,这些流程都可以省!你就别操这个心了!结果他火冒三丈,差点和我干架,后来我想想,真是后怕!我也是脑袋被驴踢了,和疯狗较的啥劲?!

矛头小子 发表于 2017-4-1 15:15:00

涨之势了,多谢楼主

禾木工匠 发表于 2017-4-1 15:57:23

虚心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xiaobing86203 发表于 2017-4-1 16:10:58

学习了,也难为楼主异地工作的艰辛

15995416516 发表于 2017-4-1 18:54:30

楼主善于总结啊,学习学习:lol

鲍鲍_Bsyjz 发表于 2017-4-1 22:12:54

很感谢前辈。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目前在一家私企实习做设计,实习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真的是受益匪浅,不过也是错误不断。有时候我都在担心我师傅会不会感觉我很无知!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看完文章自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吸取"型,但是S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自己以后能慢慢积累经验,"吸收"同事和前辈们的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做事靠谱"的人!
   其实我很想去日本感受一下那种氛围和他们的技术!哈哈~一直都觉得想要超过打败别人就要先了解学习别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