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23|回复: 22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 1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 j0 g7 e4 C+ _( f# ^

' q# t% ~3 _! F: z3 r3 {3 B2014年夏天我曾经在论坛里写过一篇帖子,名字是《在松下公司的日子》。% A9 J- G. Y$ W! _( \
http://www.cmiw.cn/thread-359777-1-1.html
. A1 {& B$ Q. ]6 z; M) i7 X发帖后看到很多朋友进行了回复。
2 Y0 S, g! \& Z  i1 g1 E6 O' V! f5 ]非常感谢各位能够花时间把它读下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2 m( m7 C$ B1 |1 t2 [! G& O在看到大家的回复之后,会有一些新的感想,有些注意的地方,于是就打字记录下来了。
: Q& D1 D3 I  a7 f这篇文字主要是关于思维方式的话题,与松下公司并没有直接关系。
3 ^3 f' `" K) ?% g: Z6 n; b + C/ Y9 O! I1 C
在初稿打字两周之后,重新再看的时候,感觉文字里有很多关于思维方式的因果关系的说明,
* W/ N$ \9 J- e8 \1 U+ _& [这些说明单纯地用文字来进行描述是一个难读的感觉,于是打算用箭头图表的方式来改写。
: g% O" ^# N. [% N0 s" `9 R) m  K但是图表需要编辑需要截图,需要鼠标操作,出差旅途中不太方便编辑,结果一拖就是两年多,
  K7 Q  `+ h. a. |4 t+ _最后还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发帖。/ I, d/ A; G1 u1 W) ?  Y4 k
当然,中间加了很多的换行处理,尽可能地容易阅读一些,如果有做得不够之处,还望见谅。
5 y( C$ ]9 A; Y+ g( T  k
8 p+ E, Q4 _: fSection 1
+ ?8 q: a$ Y+ J
《在松下公司的日子》那篇文字讲述的主要是,
+ n1 f% L4 c1 Y$ B1 o' y7 A我在刚进入日本公司的一个阶段,做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
& C% r, a0 Y' t8 g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反思时,逐渐感觉到,创新不是被期待的做法,) N7 v6 t+ I( I, [8 Y
与其相比更被需要的是按指令进行确切地做事,也就是“照办”。" x- _$ r; |, U; V
从而感觉到,新入公司时,先把“照办”做好了,是有必要的。
# n' A7 h  t, Q

: J5 h& J- O0 u, n2 _3 E& h发帖之后,有许多朋友进行回复。  c0 Z( q5 u+ _& [) W7 c3 Y$ q; f: o
在看到回复之后,感觉到一些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 Q: ^& D' ?  N. x0 C1 {2 U其中一个较大的感受就是,有些回帖的内容,是进行相关延伸,
+ {# t# n: z+ [- l& k' c然后去注目去找出它不能使用的地方。
- U# M' w! C( o! b这种思维方式是会被注意的。

! {4 i  d% w6 v% Y5 P
' Q  ]3 M, m% U" T2 B( s, _就是说一个读者,在看到“介绍日本职场的文章”之后,接下来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 ^0 e, K, {$ e一种思维方式是“吸收”的方向:
/ r+ r) s! n4 j5 a* |9 S! M“看看国外职场中有什么样的工作风格,有没有可以让自己参考一些的东西。”* j) n; S4 g4 ?9 R' Y7 U. j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指摘”的方向:4 ~7 L& }- J; d
“对于宣传日本工作方式的文章,那么找找这种方式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y* |! {. Y/ l2 ]' ]( J; i
然后去找一些论据,来论述“其也有不合适的地方”。7 d! n# E  N2 F( n( D) ~$ q+ t
相比之下,前者应该更好一些。
" y. }7 B' M6 [

5 Z$ b4 I+ h  d9 t' F' v5 c' c
  R0 ^. y& W; p" \3 ?+ v
# l( W7 {( d0 s" Z. i) D
0 e& r4 b: `6 B0 e在这里,不是单纯地说“指摘”好与不好,
3 H* q- ^3 U8 ^2 s" E# y而是说,带着“吸收”的想法,会使自己有一些收获,
/ r  m5 k/ V' s; `3 u带着“指摘”的想法,只是给别人一些评价。
! }# o2 {" n6 S% Z# q+ ]# A) c至少在对自身PLUS的方面,貌似后者并不是很有益。

8 n& {7 V( T1 X4 _
- w# C. w5 h( A: Z# L$ [另外就是,“指摘”的想法本身没有错,
  l4 T/ I& Q, \. S$ [0 O但是有一种经常被看到的方式是:“找出极端的反例,或者相关度较低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反驳”。" Q  ]6 @4 E% t* ^/ z' g$ h( e/ t
比如说提出一些日本职场中的一些细节思维方式把它标记作N,
+ q1 `" }7 f, d" U那么有了观点会说日本经济现在不景气的K事实来反驳,6 k8 u( i# Y# G
但事实上N和K并没有足够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反驳的方向貌似是有些偏差的。

4 p, c5 z" q: i* T+ S3 q2 ?   @0 p: p& R1 b3 a
类似的还有,文章中提到了“要按照指示去照办”,
2 `! D- x  I) A' H# J& Q% H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思维方向是:“那么什么事情都去直接照办有没有坏处呢?”
8 x- f6 g0 k" x2 R! J然后找一些论据来论述“照办是不好的”。: P, N2 n! {2 }" L6 P- }
事实上,文中的“照办”是指刚入职的时间段内,作者自己在职场经验不多时的感受,& Y' q$ K8 I1 z' z
这些感想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或许会有参考意义,并没有把它扩展到所有时间和空间,
4 [4 g. j, W, O8 s$ U所以说这个理论对于“所有对象”或者“企业战略”来说不是通用的,% G' B/ q" s4 ~3 v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找出论据来否定它,是会能够做到的。* ]8 r8 D6 h' R0 W# h. v: M
同时如果单纯为了否定而去不当地延伸,那将并不会被认为是一件合适的事情。

. }$ V& X8 Z9 S4 s# R# |
2 r4 g, B1 B: K$ p问题就在于,有一个point是:当你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首先去想的是什么,  O1 r6 N" D9 Y' E) g: u- `, d4 [
是向着“吸收”的角度,还是向着“指摘”的角度。' X8 ]8 Y" X. t
这个你在第一时间去思考的思维方向,决定了你能够得到多少东西。
" t. y! ?5 U/ K/ t' ^/ K很多人愿意提及技术,说中国与外国的技术有一定差异,
; z. P! a7 |8 l6 v或者说就职后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等等。
' K! |* z' P8 g# j; D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试着做如下考虑,, \  C, A3 s- B% ?. c
在技术之前,还有一个东西是思维方向,
& t: t  U- H- t8 i7 z3 |这个东西,能够决定一个个体能够自发地吸收多少技术,8 ^) E4 T0 r# y' I" Z
以及能够怎样程度地应用技术,以及能够实现怎样的团队效率。- A9 w) |3 x. @  T: [3 B
以前在第四篇里曾经提到过一个名词“心构”,其实也就是这个东西。

' F3 \8 I+ J- |+ i
4 ]: _7 m3 z9 {0 V8 H% k$ D事实上,偶尔我会这样想,. m4 C% V/ \  n+ |: r
日本以他们一个小面积的国家,能够取得世界前列的经济发展,8 E6 r. j4 v8 s% {' f$ F! }4 h% a' r- s
那么说明这个国家里应该是多少会有一些“可取之处”的,6 l  m% `# k+ Y5 j
或者说是多少会有一些“好的地方”的,. n4 d' ?+ U  y
如果能试着把他们的好的地方观察出来然后模仿之,
7 n8 D4 K0 L3 q* x9 k% |或许会对我们的个体或是团队的发展也有好处。
9 r1 j5 v. x& h/ f
同时,如果一旦遇到提及日本的好一点的地方的文章,就马上去想找出它的差的地方,
6 Z3 \6 U* w! b+ P8 V" z8 _如果带着这样的眼镜去观察它,那么或许我们不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提高。
) C" I4 Q. ^2 S1 N1 ]) x$ M2 u' p相反如果,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好的东西来提高,应该会是一件好的事情。

: ^+ T8 z! y4 T) l3 S- ~0 }& T
# G" L0 g- y& H- \" k9 R( H& jSection 2$ T: m9 ~; [5 h$ a
然后是下一个话题,说一下“照办”与“创新”这个事情,
+ T. }1 k2 t9 ~# _$ _, ?% P有的朋友认为“照办”就是“不过大脑”也就是不负责任。这种思维方式比较会被注意,, J& ?8 h* G6 i3 n3 U
提到“不要创新”,那么就被想到了“不动脑筋”。但实际上,这个事情也可以这样来考虑,
/ a$ I  }9 i' T* A
: P4 q; ^$ h. p( N! |, U9 ]
照办相对的词语是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开动脑筋”,& t% N: W7 ~0 ?' A  b1 ], t5 n
“开动脑筋”的否定形式可以理解为“不动脑筋”。) s* s7 g1 {' \9 c  J
, y, \8 T* ~& J& l
黑色的反义词可以理解为白色,但是说“不要黑色”的时候,不代表一定要白色,* C" v) t6 i, H8 `& D1 l7 A* J" E
因为还有其他的红黄蓝绿的颜色。
  I3 z7 M/ }: I0 r* u9 g8 i做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两种选择的。

6 q: x, d% Y! m3 _7 c# i4 s5 m2 h) \! i0 T
比如提出建议说A不合适,% w6 V$ u4 t0 q7 |5 \
有人会理解为 “不推荐A”意味着“推荐A的反义词B”;. Q+ Q  g. Q% w7 Z# G
但事实上,还有另一种方向是,
& F1 y3 H% l8 z/ y/ P
除了A和B以外,还有C是可以选择的,不推荐A其实推荐的是C。
: B! a# s! F1 g在上一段的话题里,这些ABC解释如下。
7 X1 G, O: h6 G$ G
4 N1 H$ W2 T6 C& m; _: pA“特立独行奇思妙想”
. T8 N/ o- F8 H. s- pB“照办事情不过大脑”0 V$ a( I; ^, Z% V
C“照办事情并且考虑认真确认完成不出差错”
* @% R( y2 ~% ~  f+ K4 T( V3 W8 ]$ M9 f  v. q5 |/ n: H& Z( v
我在初期工作时,会做一些A的事情,然后一段时间后反思,感觉似乎不太好。
6 S: S: `$ C& t' w- A然后我就提出了A是不合适的。然后觉得,应该按照C的方式来做。
* x& m. D  C4 X1 y, y7 E5 w- M6 H
5 f! M1 a2 K# @! e5 Y3 O0 G4 J
同样的,前面的文章里提到“工作之中不确认”是不可取的,  {/ ?) a  D- u2 B$ y# d1 _
反过来想就会有人进行延伸,“如果什么事情都确认的话,那么工作就没法做了”,
. _0 ~0 y% K3 k6 ]8 ~实际上还有一条路是“做适当的必要的确认”,9 K! t6 W% D" F; L0 _) N& g
这个“适当”是什么意思,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就会自己品味出,6 e- q# t+ s& P  ]2 j
一些工作,哪些地方有可能出问题,是需要注意确认的,积累之后自己会有一个感觉。

; ]3 m6 Y5 S* e: p* I# r; D3 }) n所以这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导致头脑中得到不同的结果。
0 C, [+ k9 F$ q5 T* Q4 C
: y! r6 `' y% m& w所谓“照办”,这个词也有着好几个意思的。
. ?4 U2 B3 P  }+ g* R4 r“被要求复印一份文件”是一种简单的照办,
4 ^( E1 P* u* H2 a+ J0 P“把一些数据总结录入表格”则是一种复杂的照办,是需要动脑和确认才能完成好的照办,& `) ~$ Q8 M# t! ^9 W
如果不去多加注意多动脑筋,“照办”之后就不会得到被期待的结果。
  P: l, Q+ p; V, ~; e% u1 P
所以,如何把复杂的“照办”做好,是职场新人需要注意的课题。
3 J& A: k( @2 l' g4 w* n% B) B3 s- D ) A# s4 J$ Q0 I( ^' E" i
Section 34 k: ^+ S5 `/ p" o9 ^' O2 w
继续说这个“照办”。1 _) w$ N0 T4 D( V, \9 I2 G6 C
有的朋友提到如果“只照办”的话不会提高能力或者不会得到领导注意不会升迁,
/ I2 R6 U+ r: z& ]* m; _那么在这里,可以这样来考虑,+ R* D2 s( F7 ?  V0 z7 z
照办这个词展开来说,它有好几种方式,! \- l* R0 ^$ p1 @! g9 H" j) u& }
“照办之后交差就完事了”是一些存在着的做事方法;1 ]% V2 s) O; ]+ Y& P+ i" n) E
相比之下更推荐的是:
' F5 g+ ]0 M" A8 q' ~
“照办之后总结吸收一些东西,把要注意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记录下来今后注意”,这是另一种照办方式。
) N* \& H( }9 k0 ^/ U后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PLUS,也就是自己对个人能力做加法,积累下来就会使自己的能力增加。0 ^  s7 }2 Z- ?. M) y" n: c
所以说照办与提高能力并不是完全矛盾的,重要的在于方法,如何照办。
3 \% H8 M" M" G& ~+ ], C
0 ]& d2 C% q* _6 D
至于照办与升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 F: Y% w3 K% ^( [& f* p因为不会升迁就不去选择C,而去继续做A,对于这个事情我无法做更多说明。7 a: S& m" `6 x' w2 }$ Z
至少我觉得,“靠谱地把事情办好”的人或者朋友,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 a8 Q' a+ M: J0 f( h3 ~+ k找到这种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I, I2 I* _/ \7 D( y+ F! h
同样,很多老板希望找到一些人来帮他“靠谱地把事情做好”,但是不是那么理想。
/ T+ R+ ~* A) p5 D
, f  p7 F& k8 O: V, r/ |
所以“把事情按照被交待的样子去做好并且减少问题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能力。

1 Z( L( `, L4 ]& l- y3 z. N; K% {我遇到的经历是,在最初参加工作开始做事时,我做事情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误,' T& `  w5 D0 ?  J, j/ o7 z. t, J0 r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我才逐渐能够尽力把被交待的事给办好,( i1 j9 p3 `. |2 U! ^, j
做到这一点之后,才能够被交待更多的事情,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去增长能力。

# s  J0 g+ q, T' K5 `
! l  Y# F$ e2 g% M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很多人都目标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8 P/ N( ~- e- a' I# v+ [  p
但是一下子就达到那样的地位,貌似是不太容易,
4 h/ F. u! i4 [/ e7 S8 T2 Z于是职场新人在公司里做事情,被分配的都是“简单的事情”,/ K7 n5 w' B# q- b" e0 h- [8 E5 L
在刚开始工作时,即使做“简单的事情”,因为确认不足或者见识有限,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Y% \3 f6 U. Q+ R
逐渐意识到:

! B% x) `: i+ k3 a“得把简单的事情照办做好并且别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产生差错”# K. M8 |- d, R; u, z& F; O9 j7 w: A
这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养成的能力,暂且称之为M能力。, v& ^3 u! _6 g; x- i& x2 {

; \9 L9 H: A  @而且现在好多企业管理的书都在提及“执行力”,6 J8 E% N$ i, p
既然是多次提及的东西,就说明它是有其效用的,并且是被没有做好,需要改进需要被注意的事情,+ R3 r2 Z  s! b; H, S
所谓“执行力”,字面意思就是按照指令去执行,并减少一些差错,得到指令预期的结果。! e1 y1 ]* A4 f: G: Q8 M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办好的,即使是照办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这也就是前面说的M能力。) S- Q0 k# Z( Z0 g/ e
因此可以理解为这个M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9 A6 y& M6 e# v
同时也是“不是随处可以遇到的能力”,所以掌握了它也是一种资源。

7 R7 P6 t2 q  B; u3 M2 A
1 ?1 `* ?& a1 v- u, S在工作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做事情去积累M能力,
' \: t0 W2 f/ c6 T; v9 s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自己的M能力让上司觉得还好,于是被安排一些高级一点的工作,
% v. K; {4 b( c9 X- r逐渐重复这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途径。
7 W4 d) w$ u$ [' W. [; {1 [0 Y
同时,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 }7 t2 c4 f& \
所以如果用别的环境来反驳它,也不是不可能的,# I, r8 v3 ?5 `/ b3 {3 W. p
但是如果单纯去反驳而没有建设性提议,那么就会显得意义不大。
/ ^& h. m7 x- y" L
$ l( s/ Q8 [: `9 n$ U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照这么说,看别人的帖子就不能进行反对了,是么?
7 K2 n7 e; q% P3 c) W/ R& z这其实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反例的思维方向,7 v9 }7 L! L( `6 ^
前面提到了不要无谓地反对,但没有说反对就是不行的。5 Q  o0 Z" y+ A# K" y
前面说过“不推荐A”,如果理解为“推荐B”,这是不恰当的,其实还有C的方式可以考虑。
8 l3 ?4 E, S$ U! f9 w( c同样是进行反对,也是分为好多种的。
. i# d4 h3 e2 X* }# u- Y, i5 P" {反对当然可以,
) o$ A1 C2 Z, ?4 _+ {# n- R' S% W如果用B方式进行单纯地生硬地反对,那将不够合适,* J& b1 d2 h! `1 W4 `; A  Y( a
如果用C方式以适当的因果关系,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建设性的反对意见,那将是对双方都有益的。
  o+ t  Q$ C6 L# p

  r1 Q/ j9 V6 e( O) Z3 O说到反对,这里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要注意的是,提过意见之后会怎样。
+ e0 n  E' e& F' D$ D说话不是为了“说点儿什么”而说,而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才说。
9 k9 ~0 R/ ^7 z3 X' f
6 |# k5 L* |. p2 y4 T+ q9 W
比如看到一个观点的介绍,第一反应是,从里面找点吸收的东西。
8 n; |) H- }3 X  r- r3 _6 f8 q另外一种反应是,看里面哪里有错误的地方,给他挑出来,或者说,给他指出来。
9 G# k2 _0 j3 l* X# v3 D# F. L+ g/ Q5 H, \
如果是单纯地用强硬的方式把它指摘,那么让他闭嘴的可能性比较大;! ?( f# I) ^; S( G* s) @
莫不如用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指出其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用保全面子的方式把问题陈述出来。
. B5 w7 l& w/ ~0 ~6 t* U. U; D5 D那样,不会影响他的下一次发言,我们可以从他的下一次发言中继续吸取一些东西。
. W* p. w! X3 |7 w! ?6 M# B就是说,是去吸收,还是去指摘,还是去提建议,1 r7 e1 M+ V4 x) M- ~
其判断的标准是,不影响它的下一次发言,不影响下一次communication。
7 V2 v1 k- Z6 {1 n. y% y! d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考虑一下“下一次”,
6 F5 I7 T$ v# v  |. `9 }) H8 I这样可以使得交流继续下去,双方都可以从communication的过程中去取吸收信息,互相丰富自己的信息。
: ~2 w7 ]# G: m2 x0 v8 u

" H" w- N  \1 i- d3 c% r3 g  \# N( N, ]Section 48 ]0 F& Q: I' O8 g# t3 ?/ E% p
接下来再阐述一下“照办”的事情。. J# n+ E. W% b0 K( S
现在回想一下,其实这个东西最初的想法是对职场新人来说的。
1 a3 e( c9 ^& {: i+ Y

; g7 ]6 w) e. J在网上看文章,可以看到,有些新人总觉得参加工作做简单的事情没有意思或者挣钱少。
: N) O# y, W- _4 T事实上,有一些中等程度的工作或者中等程度的薪水在那里,但是不是随便就给的,
6 d# @7 e8 o& M& `在企业工作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 a+ q7 W) b. F) t5 m5 k/ G你需要有一种能力A,: Y1 H. u! `5 ~' j
比如说你具备了能力A并且实用之作出了AR的结果、6 d7 Y2 I" T5 X9 ]: {, \* H
因为有了AR的结果给公司带来了利润,所以才能给你AT的待遇。
# |6 I6 ^3 e- s8 M5 K( h
9 Q- [' c/ d% k; Y' M* n
那么在刚入职的时候,你的能力不够,所以没有AT的待遇。
) P# h9 U, {6 Q6 n就像你刚上大学时没有相应的知识,只能在四年之后给你毕业证而不能马上给你。
1 u/ S0 t- }5 W7 |) w3 V# Z3 Y. ?. C所以刚入职你没有A的能力就没法给你AT的待遇。
4 I- t; G: i# F3 D  X但如果眼睛盯着AT而去忽视AR或者A,那么这个AT就是一个空中的楼阁。
* y5 \9 |! \0 J5 Q8 `) j7 i
/ p$ `3 k7 L7 p4 h
应该做的是,& v) u2 @* X0 V9 s4 \( r' y0 O
入职时自己有A1的能力,带来AR1的结果,只能得到AT1的待遇。
9 d1 R- Y! q7 h4 A# e( z然后在这个A1能力做事过程的同时,
2 `; g7 P0 s4 ~( K; L( B
有些人做完就做完了,有些人会用心收集积累来给身上贴上A2的能力,然后再去胜任工作,带来AR2的结果。; S) T) k/ i5 c
经过几个循环之后,掌握了A3,A4,A5的能力,带来AR3,AR4,AR5的结果,然后得到AT5的待遇。
- f+ S: }" @) w1 E. |+ a% U. X那么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A1的时候做事方式不同,
4 C' f1 r4 ~& }, G0 v
: Z; g4 m4 H1 o
有的人只做事就好,不去用心积累;
( P, q& k3 K) j6 q- B( B6 T8 R4 g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但是表达方式做得不好,从周围人那里没法顺利地吸收A2的知识,
2 a1 \: ~/ t1 q4 P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然后去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从周围人那里吸收,可以去积累A2的能力。

- O. j5 T1 d& O: L0 C8 M6 m0 v6 O
' Z% w$ n9 _  v  c2 f这里涉及一个M,一个
S,/ T0 V9 n- i3 G
M是什么,使别人觉得“把工作托付给你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 |; D1 b+ T, R- E+ E' }: kS是什么,就是改善自己的交流改善自己的表达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别人觉得“把一些知识点告诉给你也不会显得很傻”。  }( E7 L2 w, K4 Z$ C
感觉这种M能力和S能力在现阶段的大学里不太容易学到,所以要到工作中去用心,去积累,去提高。
$ F# ~3 a4 [$ C# g& q; ^+ Q把这个做好了,将会更快地提高能力。7 E$ w2 t, l5 M! y) t& l# a5 k4 ?
简单总结一下,M能力是“办事靠谱”,S能力是“改善交流”。S能力是前因,M能力是后果。
! m* z1 g2 G3 i0 q9 Z
. n; E/ T' M: m: F7 g6 p' ?! s再次展开一点刚才提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的目标去努力,
" J& i! M: t  a# z% q1 @/ ?  J把问题细化一下,高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呢,大致可以考虑到三个渠道:
. I/ l8 ~( o2 ~- y

2 ^/ E# e: [, c' J. R0 U  Y一是自己去思考出来,# |) u1 \* ?9 W5 c7 J1 b# a
二是自己从书上从网上去吸收,
; j/ K: J* Q6 ~' `. x1 M三是从同事前辈那里去得到。" j! p0 S9 ~2 _
1 }. g$ F8 |" s
第一种渠道,取决于个人的思考能力,往往是一些发明家更能够实现。; M& L. T( G& n* J
第二种渠道,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在泛泛书海茫茫网络中去寻找遇见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 B/ v/ M0 H4 d& w% k" [8 _
第三种渠道,往往是公司中常见的,你的业务所涉及的东西,往往在周围人群中是拥有的,如果能够借鉴将会可以直接用于工作。
3 T5 y/ l9 C! F) D2 j& l0 Y
4 b& o3 ]2 Z6 Z5 S5 j) t: M. S
所以往往第三种渠道是更为重要更值得关注的。
$ u# c! O3 J. w1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 t& B: V5 }3 x9 [, i% j8 W; x
事实上,周围的人一般也不会直接给你好多信息的,. m; E8 w! t5 H' V0 p8 q! u' Q
需要注意的就是前面提到的S能力,要改善自己的交流,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效相关信息。
2 `* K" `  b, t& S* r5 r$ a/ ?3 G8 H可以说前面提到的M能力和S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 {) \# r8 y0 L$ F5 E7 u
在这些方向进行修炼,可以更有助于直接业务相关知识的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状态。; S+ w" M0 T4 O: Q( M: w

; Q6 ]3 R8 i* J以上。感谢阅读。
  b& a2 a# A. v' b + T, u$ _: q5 U4 r% V) T7 l
By 子子
* t: z- m9 O/ g0 K/ S" g1 ^
, S' A, d0 z8 z/ u& x' v2017.3.31
- ^/ p) X  C! `" I; w
6 B7 y! a# w* U% C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01 收起 理由
老鹰 + 500
roadtrip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管理团队 + 3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拜读!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我要占楼,职场老人,但是工作经验明显没有好好积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4: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4: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而言之;新人入职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再思考本职工作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做,不仅事情能做好,而且有效率,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升职加薪指日可待!重要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不要好高骛远!
! d* \/ I3 W- b' v+ k看我了了的几句是不是把楼主整片文章意思解读出来了?& F8 n6 K4 [! u$ Z0 X# p+ x
放眼看看身边的情形是;浮躁!越是能力大时越不愿做事,喜欢指挥比人做。这还是好的,更多的事本职工作只是勉强胜任就满满的超能力,总感觉自己屈才了,甚至都不能胜任工作在他眼里能凑合这做出来就是会干。还有的根本就不胜任工作,还不努力,整天研究别人工作的到不到位,瑕疵等。
; N/ x/ Q4 Y! [# @+ I: {' k我曾经就遇到过一次,跨部门来找我工作的瑕疵,按公司规定,你*****应该是这样做,不符合流程,我解释;和领导已经沟通过,而且客户那边也认可,这些流程都可以省!你就别操这个心了!结果他火冒三丈,差点和我干架,后来我想想,真是后怕!我也是脑袋被驴踢了,和疯狗较的啥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子子61961 + 1 专业精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涨之势了,多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5: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也难为楼主异地工作的艰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善于总结啊,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22:1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谢前辈。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目前在一家私企实习做设计,实习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真的是受益匪浅,不过也是错误不断。有时候我都在担心我师傅会不会感觉我很无知!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0 S8 A4 B9 w6 w  }
  看完文章自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吸取"型,但是S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自己以后能慢慢积累经验,"吸收"同事和前辈们的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做事靠谱"的人!
0 O4 L* P: C, a% T/ W5 T) l   其实我很想去日本感受一下那种氛围和他们的技术!哈哈~一直都觉得想要超过打败别人就要先了解学习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4-27 03:55 , Processed in 0.06202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