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6 14:10:47
关于我自己纠结的点,我已经解决,证明过程放出来了。首先感谢云侠和零侠的回帖。特别感谢一下零侠。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6 19:28:37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6 14:10
关于我自己纠结的点,我已经解决,证明过程放出来了。首先感谢云侠和零侠的回帖。特别感谢一下零侠。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相当于楼主绕了个弯,d''d'''其实就是环向位移,如果没有环向位移,旋转a'到a'',那d'就会到d''。所以绕了一圈,还是跟原来的物理过程是一样的。跟单独考虑径向位移和环向位移再综合是一样的。
另外楼主要注意的是,严格意义上其实d'和d''不是在半径为(r+u)的同一个圆弧上,d''是距离这个圆弧有一个小的增量,因为是dr和dθ都是无穷小量,可以认为d'和d''在同一个圆弧上。
这也是我那个数学方程推导过程的分母直接是rdθ,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是点(r,θ)和点(r+dr,θ+dθ)的距离,是省去了高阶小量。
其实我那个就是纯数学推导,只是在最后求偏导数时用图作了说明,(针对仅径向位移)。
另外我为什么强调单个点的位移意义不大,是因为存在刚体位移或者其他位移情况下,即使有位移,也没有变形,(或者大位移,小变形),所以我强调两点变形前后位移差。(就像这个极坐标下,所有点绕着轴线旋转,有位移,无应变)。
另外这些方程都是针对小变形,10的负几次方的量级。对于大变形,比如橡胶之类物质,就不是这样的方程。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6 20:08:02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6 19:28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相当于楼主绕了个弯,d''d'''其实就是环向位移,如果没有环向位移,旋转a'到a'' ...
我一直也说,理解这个借助物理模型和不借助都得一样,而我一直只想从应变的最基本定义来推倒,过程中我旋转只是借助一种数学方式来计算这个。
大侠有一点错误,并不是(r,sita)和(r+dr, Sita+d Sita)的距离,而是和(r,sita+d sita),dr和dsita是定义这个微单元的微小量。
四个点,变形前坐标是(r,sita),(r,sita+dsita),(r+dr,sita),(r+dr,sita+dsita)
变形后(r+u,sita+a),(r+u+X,sita+a+b),(r+u+dr,sita+a),(r+u+dr+X,sita+a+b),其中X是u对sita的偏导数乘以dsita,a是点a转过的角度,b是变形后dsita的增加的角度,严格来说前后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也是建立在忽略ab边的剪切角,这个是因为v对r的偏导数乘以dr产生的,之所以忽略是因为这些都是高阶微量。其实同样的,满复杂的我也已经证明,只不过图太乱,不好看清。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6 20:20:28
本帖最后由 不懂的太多xx 于 2016-5-26 20:39 编辑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6 19:28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相当于楼主绕了个弯,d''d'''其实就是环向位移,如果没有环向位移,旋转a'到a'' ...
大侠用v(r+dr,sita+dsita)-v(r,sita)表示ad线段的伸长量有点突兀。从你的第一个公式来看,你是想求应变,分母是rdsita,但是分子确实c点环向位移减去a点环向位移,分子表示的还是ad线段的伸长量,两个点还不在微单元的任何一个边上,这个得需要证明。
大侠v对sita的偏导数求解没有任何问题。
关于这个理解,我想问大侠一个问题,对于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长方体微单元和极坐标下的微单元,关于应变的算法和表示的意义。在笛卡尔下,左右两边线段的伸长都可以表示y向应变;在极坐标下用ad线段应变代表环向应变,有没有想过用bc线段应变代表环向应变,两者是否相同,有没有算过?为什么书中用ad线段表示,而不用bc线段表示?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7 09:04:06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6 20:08
我一直也说,理解这个借助物理模型和不借助都得一样,而我一直只想从应变的最基本定义来推倒,过程中我旋 ...
不是 4个点,我推导过程就是在(r,θ)点附件取一个点,这个点就用(r+dr,θ+dθ)表示,就像y=f(x),求它的导数就是x=x0附件取一个点,这个点的位置是x0+Δx,增量是Δy。所以我的那个式子表示,(r,θ)和(r+dr,θ+dθ)之间v的增量Δv,除以原始的两点之间的长度rdθ(忽略高阶小量)。
另外你问的,ad和bc,其实就是伪命题。你自己推导的过程切应变用的ad线段,而不是是取微元体,其实ad可以任意取,ad也可以取在bc的位置。另外要有这个概念,这个时候的ad和bc其实是非常近的,只不过画图作为说明,把距离划的很大,好像两处的应变不一样。应变是有连续性的,不会在一点的左侧和右侧有突变,bc是无限接近ad,(微元体到底有多微?要有极限的场景理解),其实既然是取微元体,就可以认为在微元体内的量是常量(或者可以认为取的微元体的平均量),如果还认为比如长方形微元体的正应变沿着斜边不是常量,就没必要。即使有细微的变化,也是高阶小量。所以你说的ad和bc的区别就是伪命题。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7 11:21:18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7 09:04
不是 4个点,我推导过程就是在(r,θ)点附件取一个点,这个点就用(r+dr,θ+dθ)表示,就像y=f(x) ...
首先,应变都是针对单元体来的,单元体的某个方向的应变(比如y向),则是用线段的伸长量除以原始长度得来的,这是最初的应变定义。我一直说从应变的基础定义来证明计算。就是先切的微元体,然后求的微元体的某条边的伸长量。
弹性力学,计算应力和应变都会说取一个微单元,之后计算该微单元的某向线段两点的位移,计算应变。大侠取的(r+dr,θ+dθ)和(r,θ)两点,数学角度的基本定义咱没必要说,大侠用的是全微分和斜率。就说从力学角度,这两个点表示的是哪个微单元中的哪个线段?我的意思是这个要弄清楚,先确定一个用来表示线段的数学模型。ε=δ/L,这是力学中的计算应变的最基本模型,大侠当中的δ是哪一个?L是哪一个?从这个模型配对来类推,大侠的δ是v(r+dr,θ+dθ)-v(r,θ),L是rdθ。
位移函数是原始坐标的函数,v(r+dr,θ+dθ)是(r+dr,θ+dθ)处的位移,v(r,θ)是(r,θ)处的位移。若想用ε=δ/L这个模型,对a点取的这个微单元来说,径向应变只能用ab线段,切向应变只能用ad线段。而大侠的v(r+dr,θ+dθ)-v(r,θ)表示的又是哪一个?
大侠用的全微分,表示的是在a点切向位移v对r和θ的全微分(也就是v的增量),而只是针对v这个二元函数,该点的微增量;这一步是单纯从v函数来求解的。而后面除以的rdθ又是从极坐标中的两点计算来的,先不管别的(这个别的我后面),顺着你的思路,两点之间的长度是多少?是(rdθ)2+(dr)2在开方。这个存在质疑。
现在说那个‘别的’,证明应该有两种:1、纯数学证明,完全用v函数来证明;2、在极坐标中,用线段的伸长量来证明。大侠这个证明,v的增量用的是v函数的全微分,前面的思路是用函数来求该点的增量,后面又转到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极坐标)下,我觉得这样不严谨。大侠既然想用函数证明,就应该彻底的用该点的函数证明,先增量,后在一个三维坐标系中描述出该点的位置,计算微段斜率,利用斜率来计算应变。
再就是ab和bc的问题,微积分这门数学的基本思路,相信大家都知道,咱们暂时不讨论这个。力学取微单元的基本假设:单元内部的应力和应变都是均匀分布的,这个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就说在极坐标中的微单元,不管多微小,在计算过程中ad和bc就是不一样,因为自变量是θ角度。而两个长度不一样,在用两个线段算应变的时候就是不一样。
理论上应变是连续的,从推出来的应变公式表象上看,取ab边和取bc是不同的,但最终求的是a这个质点处的单元体的应变,所以最终应该是相同的。我提这个问题,只是想说应该从线段伸长量来证明(就是应变的基础定义)。
不懂的太多xx
发表于 2016-5-27 11:33:48
云制造 发表于 2016-5-27 09:04
不是 4个点,我推导过程就是在(r,θ)点附件取一个点,这个点就用(r+dr,θ+dθ)表示,就像y=f(x) ...
与大侠讨论挺好,大侠还可以对两个问题说说自己得看法。
1、力学中,单元体的每个对称的正应力和切应力是相等的;在推倒静力平衡方程时,具有相同法线的两个面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则不相等。两者都是取的某点处的微单元,大侠可否说说自己对这两者的看法以及这两者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2、大侠看下面截图中,三角棱形体的体力可以忽略,而长方体的体力不可忽略,这又是为何?
大侠发表一下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