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6:37:16
床子是因为搭上了辛辛那提,才学点东西
六三年就搭上辛辛那提了?
一九六○年组成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对外贸易部,国家建委、一机部和二机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参加的精密机床规划六人小组,具体领导发展高精度精密机床的工作,当时称为精密机床“战役”。在精密机床规划六人小组领导下,一机部成立了“战役”指挥部,由二局和机床研究所进行组织和规划工作。首先在全国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年最急需的56种高精度精密机床品种的发展规划,包括品种、产量、分工、进度、措施等。由于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和物质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保证。
一九六三年,从国外引进一批样机,分别交有关厂、所,供设计产品借鉴。同时对样机的静刚度、振动、热变形、精度及其保持性等进行测试,根据掌握的基本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结构或重新设计。北京机床研究所通过对国外样机的全面性能测试,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料和试验工作方法,于一九六四年举办了机床样机性能试验研究班,培训了一批机床试验研究人员。
为了掌握关键精密加工技术,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五年,先后在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北京机床研究所等单位,新建了恒温厂房共2.5万平方米,进口了生产用的关键精密设备和测试仪器。为关键精密零件的加工制订了工艺攻关规划,并组织力量进行工艺试验。为了加工一些特高精度的零件,组织有关机床厂合作,研制了一批高精度的“母机”和“母仪”,如丝杠母机、蜗轮母机、分度板母机、精密螺母车床、渐开线凸轮样板母机、光电刻线机和光电比长仪等。同时,培养了一批掌握这些关键工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为了保证协作配套,与有关部门联系,切实安排特殊配套件和材料,包括轴承、电机、机床附件、合金钢材、金刚石、光学元件、润滑油、切削液等的定点生产或研制,并保证按质按量及时供应。
此外,还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实验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精密零件厂,集中生产一部分高精度精密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维修备件。该厂与北京精密机床修理总站相配合,开展对高精度精密机床的维修服务。
在研制高精度精密机床的过程中,不少职工废寝忘食,为攻克技术关键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上海机床厂在总工程师李艮同的组织指导下,研制了一批高精度的母机和测试手段,并采用“以专攻精”的方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为该厂磨齿机、螺纹磨床和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等系列产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为其他工厂提供了经验。机床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的全体人员,在课题负责人、工程师吴杰和周延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充分的试验和调查研究,自行设计制造了T4263型双柱坐标镗床、千分尺螺纹磨床和丝杠母机,为中国自行设计高精度精密机床作出了贡献。昆明机床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陈邦本,深入车间现场,与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研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在坐标镗床和刻线机的研制中,攻克了镜面轴和精密轴系以及精密导轨加工等技术关键。“文化大革命”中,陈邦本仍坚守岗位,为维护国家财产早晚到车间巡视,一九六八年一月二日,在检查车间安全时,不幸遇难牺牲。
这次“战役”,使高精度精密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到一九六五年累计掌握的高精度精密机床品种已有5类26种,年产能力约500台,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共提供了近千台这类机床,以及有关的特殊工具、磨具、维修备件、润滑油脂和切削冷却液等,满足了当时重点建设项目的大部分需要。产品技术水平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
通过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的实践,加深了对高精度加工技术规律性的认识。工艺攻关的成果,带动了机床制造业的工艺水平普遍提高。例如车削丝杠可达1级精度,磨削丝杠可达0级。滚齿机加装误差校正装置,加工蜗轮可达0级精度。线纹尺刻线精度可达每1000毫米长度误差范围2微米。掌握了磷铜钛耐磨铸铁的铸造工艺和铸件人工时效工艺,提高了铸件精度稳定性和导轨耐磨性。工艺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机床制造精度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机床使用部门工艺设备的改善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7:00:48
开放是什么罪过?你床子比德国还厉害,跟开放有啥关系?你该卖不是一样卖?怎么就自己下马了?与开放没关系吧?
首先,60年代初攻关的结果并没有超过德国,只是接近而已,其次,65年以后有文革的影响,文革结束后又是‘洋跃进’,‘洋跃进’过后经济调整,机械工业和军工的投资被大大压缩,精密机床没有市场,80年代中后期又是大量进口国外设备,继续没市场,同时这段时间对机械工业也没什么投入,然后到90年代要和德国自由竞争,只能是死路一条。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8:17:52
石油工业比你说的都厉害吧,举全国之力,打许多口井,成一个深井,有价值吗
你说的是大庆石油会战吗?举全国之力打许多口井是要尽快增加石油产量,并不是为了成一个深井。
当时1202钻井队年进尺世界第一,这只是一个队的事情,跟其他队无关。
或者是你把年进尺和井深搞混淆了?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8:24:47
这些东西你还要知道是模仿谁而玩出来的,效果怎么样,真实水平到底什么样,现在的水平什么样了,只看点文字未必了解全貌,我不知道你是否去过攀枝花,我去过,不止一次,上海几乎搞冶金的我都打交道
攀钢一期的120吨转炉是模仿的吗?当时国内没有样本啊?
至于真实水平怎么样,你去过攀枝花的话应该清楚,不知与国际70年代初期的主流水平有多大差距?
以前水平也不高,要造破冰船,方案作了好多年,最终买的,上海没有一个敢出头的,这不是事实吗,焊接就解决不了,谁敢出来吭气,不敢
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一些高的吧?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8:34:20
本帖最后由 zhanhaipeng 于 2011-12-22 18:48 编辑
我还是建议大虾有机会自己多跑点地方去看看,找找一些相关人聊聊,看某些设备的来龙去脉,比如我到过许多矿区,看过各种设备,我玩钢铁,熟悉这个行业,另外给航空,航天做配套,熟悉里面的一些事情,要多看啊
我倒是想到处多看看,不过机会不多,只看过陕西的几个军工厂和机械厂。
据我所知,钢铁行业前三十年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有:攀钢、舞钢4200毫米宽厚板轧机、本钢1700毫米连轧机,不知大侠去过舞钢和本钢没有?对舞钢的4200毫米轧机和本钢的1700毫米轧机有无了解?
everfree
发表于 2011-12-22 18:51:07
说到钢铁行业,开放前中国粗钢产量、特钢产量有多少?等级、品种怎样?当时全中国钢铁厂产量加起来抵得上新日铁一家吗?
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宝钢,是什么时候建设的?设备有一台是国产货吗?连交通班车都是老外从国外带来的。当时中央要求,宝钢向全国钢铁行业开放所有技术资料,全国所有企业都到宝钢来学习培训。宝钢成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培训中心。那时,中国钢铁企业才知道国外是什么水平,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初。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8:51:26
对于以前的东西,以前人,我觉得要学习他们那个时代的作风,敬业的态度,我就学习这个,而不是具体学习某些方式,阿拉超越他们,是因为开放,比他们有大的多的视野,更广泛的工作空间,而对下一代,我觉得就要踏实
据沈鸿讲,80年代他应邀到美国出席会议,提出要参观美国最大的重机厂,而且想看看他们的设计部门,结果美国不干,只让他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
螺旋线
发表于 2011-12-22 19:29:42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16: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六三年就搭上辛辛那提了?
一九六○年组成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对外贸易部,国家建委、一机部和 ...
这是那里拷贝来的啊,挺长篇幅。
上海的螺纹磨,上面带毛主席语录的,到现在精度还刚刚地。可是,螺纹磨现在还不看汉江,磨齿还不看秦川。
机床,国外是装,我们是配。人家能量产,零部件互换,完全是工业化的,不完全依赖手艺。
好多国外牛的制造商在国内都有组装厂,组装的工人待遇也不高,再叫唤也没用,为什么?就是不依赖手艺,按工艺来,有基础的工人培训下就可以胜任。某机床厂,上工作台是原装进来的,一批进来,随便落在那个床身上都没问题。这才叫工业。精度?他们生产的机床是行业里的第一品牌,以精密著称,燃油喷射行业离了他们的设备就得停产。
步惊云bjy
发表于 2011-12-22 19:50:34
还没发展到老年呢。。。。
zhanhaipeng
发表于 2011-12-22 21:39:41
俺小时候,大院里有一个扫地的,瘦瘦弱弱的南方人,戴眼镜的,按现在的标准是斯文人,俺那时不懂,只是觉得与其它扫街的不同,问大人,大人说这是从外国回来的在国内很厉害的航空专家,阿拉也不懂,大人说是玩飞机的,阿拉以为是用纸叠的飞机,不以为然,大人说是玩天上飞的大飞机的!俺这才对人家有敬佩之情,漫天大雪,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扫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脚印,冬天看他剧烈地咳嗽,腰都咳弯了,记不得什么时候这个人就没有了,大人说,死了!查了一下张朝阳,是64年出生的,如果大侠跟他岁数相当的话,你所说的这位航空专家应该没有参与过国内的大飞机研制。
此人是否在反右时打成了右派?
大侠所在的大院是在北京吧?如果在上海的话此人应该不会被打成右派,反右时主政上海的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柯庆施,政策把握得很有分寸。
在柯庆施“右派划多了不好”的思想指导下,上海科委系统的科技人员没有划一名右派。当时的科委主任舒文回忆说:“上海市委召开一次常委会议,柯老主持。……会上发了两个科学家的材料。从当时看来,他们的言论超过划右派的标准。柯老把这两个人的材料印出来交给大家讨论,让每一个人发表意见,会议开了一整天,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时,柯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把这些人划成右派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划成右派对国家有利?二、这些人都是从国外回来参加祖国建设的。他们为什么回来?说他们反党,不过是思想上有些转不过来,他们绝不会反党。柯老的这种倾向性意见启发了大家,一致认为还是不划右派为好。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科委系统的研究人员一个右派都没划。”——,在这两个“漏划右派”中,有一位始终不知道市委常委保他过关的情节。在反右派斗争45年后颇为诧意地回忆说:我1957年提出“科学院应该由科学家来管理,得罪了领导,引来了麻烦,但是没有把我划为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