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用了一下感觉还可以,但不是很好!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多谢楼主分享,下来看一下,顶了!
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量的微分增量关系式更有用。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谢谢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P>原帖由 敏喜 发表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量的微分增量关系式更有用。 </P>
<P>这是个不错的想法,能不能详细说说加上了之后对哪些工作最有帮助?</P>
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有一张国外齿轮图纸,给出了跨棒距及其偏差(按标准公式算不对可以不去管它)。加工中找不到指定量棒,一是就近换个,用量棒直径微分增量来算跨棒距的微分增量即可。再就是用公法线长度来量,用你的软件分别代入上下值可算出对应量的上下值就可以了,没问题。也可名义尺寸算了再用微分增量关系式算出公差或偏差。把名义尺寸和偏差分开来算更清楚明白。
标准给出了齿厚偏差与跨棒距 公法线长度偏差的关系式或可查表。
更多时是与偏差和公差打交道。
变位系数是和齿数 模数一样的基本参数,不宜和三个齿厚量来“换算”。
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其实已经可以精确计算,微分增量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微分增量的计算结果是不够精确的。敏喜说的问题是已知量棒dp1和此时跨棒距S1,求dp2的问题,不用求微分增量也可快速精确
算出来。由dp1,s1求出x,再由x和dp2就可求出s2。带公差的话用我的VB版算也很方便,
先输入dp1和跨棒距s1及其公差,然后把右侧算出的的变位系数的最大最小值输到左侧的
+公差-公差处,齿厚区分栏输入0,然后输入dp2计算即可。用微分增量计算不如用程序
直接计算,这样更精确。我原来想着是用微分增量可以估计量棒本身的尺寸误差对测量结果
的影响程度。
我的vb版http://bbs.cmiw.cn/forums/115233/ShowPost.aspx
希望敏喜多说说平时最常用的计算模式,这样我可以设计几种计算模式让大家更顺手。
另外变位系数数学上与三种齿厚是完全等价的。我甚至同意把变位系数也称为一种“齿厚”。
而实际应用中这四个量的相互转换的计算都有相当的比重。说相互换算也不为过。虽然在
概念上变位系数算是个基本量吧,但是像我做非标齿轮刀具的时候,客户几乎都不给变位
系数,只给我齿厚。算出来看看也都是多位小数,而不是0.25这样规规矩矩的数字。所以
现在变位系数对我来说和其他三个齿厚没什么本质区别。当然变位系数在很多计算中是很
基础的参数。所以不管客户给的是4个参数中的哪个,我都是先转为变位系数再作进一步
的计算。之前也听到过一次有人说不宜把变位系数与三种齿厚混在一起,这可能只是对
“换算”一词的理解问题。比如我们习惯同种性质的东西才能够“换算”。三种齿厚是
长度单位,而变位系数没有单位。另一方面是齿轮设计时先后顺序的因素,比如先决定
变位系数,变位系数再决定三种齿厚,人们可能比较习惯结果之间的相互换算,而不习惯
因果之间的换算。其实这里我习惯的换算就是数学上的映射关系,只要存在一一映射关系
就可以换算,就是对同一个量(抽象的,可以叫做齿厚程度)的4种描述形式。
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客户几乎都不给变位系数,只给我齿厚。”——确实如此。谢谢详解!
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下载学习,谢谢楼主分享!Re: 齿厚,公法线长度,跨棒距,变位系数之间的换算(Excel) V 2.0
我下载用了一下,为什么大模数的感觉有问题?公法线的长度不是计算所得的值啊?还是我的输入有问题?
烦高手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