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上的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步中后两步是很合理的,也要根据材料刀具机床等因素适当调整
第一步粗加工应该按实际情况而定:刀具、材料、伸出长度、以及机床等
手册上是最佳地,比较先进地,实际当中要放宽执行。
车间余量那么大肯定有他们的原由,楼主可以问问车间的师傅。 按照实际来,现在刀具更新快,比如说刚性镗铰刀加工余量可以是+-3mm,若是按照手册来,这刀也没什么意义了 看产品最后的要求,各工种需要的余量也不一样,具体用多少余量可以自己去车间走几圈,问问就知道了。 你给出的数据,无论是手册的还是车间。都是从大到小。这是符合规律的
为什么切削加工时,要分几次走刀?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消除误差复映。以车圆为例,第一次荒车,由于外圆不圆,切后的形状不是圆,而是最初的形状。当然肉眼看不出来。接下来的几次半精车,就是努力把这个不圆变成圆。虽然理论上它永远成不了圆,但是我们不是有公差范围吗,所以几次车削后,就可以满足要求了
分几次车,还有一个原因是车床功率有限,一次走刀,车床可能会闷车。
第一次荒车,还要注意毛坯表面是否有硬皮、焊疤。如果有,刀具角度要认真选择,转速不可快,进刀量不可大。这刀完后,再想提高效率。这刀考虑的关键是刀别打了,保护车床。
再有就是最后精车和紧前一次的半精车。这对表面光洁度有很大影响。(假定不上磨床)
最后一刀就是要光洁度和尺寸到位。一般都是加工量很小。比如0.2到0.05mm。加工量不能太小,原因是切削加工理论上认为材料是生生被挤下来的(这是切削原理),那么在精加工时,刀具再锋利,刃口上也有小圆弧。所以加工余量太小,材料就被挤压入体,等退刀后,再有一定量回弹。这样非但材料没有切下来,连尺寸也没有到量。这时再切就非常困难。最好送去磨。
最后一刀,刀具角度非常考究。如果用尖刀,一般是数控机床,要注意刀花,也就是残留面积。如果为了光洁度,要冲冷却,主要是冲走铁削防止拉伤表面;如果用平刀,要装跟刀架,冲油。
这是手艺,我只讲了皮毛
所以说,加工中要处理这么多因素,不好太教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