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为什么现在使用这么少?
中国传统家具自明末进入技艺之巅峰。此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如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举世公认,日久弥香。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而如此神奇的技艺,为何如今使用的这么少?他为什么没有长期广泛的存在于现在的家具制造和建筑业中?1有大部分的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而成型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就是成本上升。 比如粽角榫:
粽角榫多用于框形的连接,从外看,三个面都是45度的斜线,非常漂亮,三角齐尖,但是内部结构复杂。此类榫卯几乎无法通过现代机械一两次出型,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实木家具做法,最好也无非是侧面使用燕尾榫,再与背板拼接的。结构合理而美观的粽角榫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是目前大部分工厂不愿去承担的。 因此,除了昂贵的红木家具方能保留下这些技艺。
2 不得不承认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木工还有这些榫卯的制作技艺了。 明式家具的工厂里,一个十级木工的工资在1.2W--2W不等。 哪怕是十级木工,他做一组粽角榫的时间也需要半天。 虽然榫卯也有大部分以机械辅助,半手工的形式,但是全手工的技术和工具还是要精确掌握。现在学徒太少了,青黄不接,不管是家具工还是雕刻工,工厂里尽是年纪大的先生在操持着,出品速度肯定快不起来。 你见不到优秀的榫卯家具不足为奇。
3 既然榫卯成本这么高,而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材料价值的要求都很高。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 这些材料才能承载榫卯的价值,进一步在市场上就看到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的红木家具了。 离我们比较远也就能理解了。
4 榫卯结构意味着家具不可拆卸,不能使用平板包装,必须整个家具打箱运输、上楼; 榫卯终究目的不是不可拆卸,至少最开始不是。合理的榫卯都应该是可逆向的,因为木材本身的材质特性都必须考虑到维修或更换部件。 比如建筑的木质结构都是可以拆卸的。 榫卯的目的是链接和稳固,保证强度。 合理的榫卯都是可以拆卸的!问题在于不是普通用户能拆卸,因为普通用户不懂榫卯的连接顺序,另外要借助工具。
榫卯只是结构的一种选择,尤其到了现代的消费方式下,我们更多时候只是需要便宜,够用就行的家具。
经济成本。 以前是用木头,现在用金属了,当然不一样了。 出现了螺钉,铁钉 看了大侠的帖子,想起一件事来,去年做一些开发,用3D打印机做一些外壳,习惯性用螺丝链接,结果变形厉害,螺丝受力太集中,老婆在一边看到说怎么不用榫卯链接,一语惊醒梦中人,当时就纳闷他怎么知道用榫卯好,后来才想起他老爸是木工,耳染目睹,用榫卯效果确实不一样 现在的连接形式更适合批量加工,上下游分工合作。 现在很少有人这么用心去作这些东西了,把钉子敲进去省时省力 时代变化,这种结构对人的手工技能要求高。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传统榫卯的功能,无非就是定位和连接。
传统榫卯所使用的工具,也就是手工木工工具:锯、凿、刨。
现代家具已经工业化专业化生产,制作上也采用了现代机床,主要是铣床及加工中心。
加工工艺主要是铣削加工,铣削加工无法完全模仿手工锯、凿、刨所制作出的形状,即使能模仿出来,加工成本也很高,加工效率很低。
单纯从定位和连接的角度,可以发挥铣床的加工特点,设计新型的连接结构,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并且具有互换性。而传统的手工制作,属于配做,很难达到互换性。
另外家具五金件的多样性,也使得家具的连接装拆更加方便,形式丰富多彩。
即使是木制的建筑结构,很多国家的房屋都是木结构的,但是也都是用连接件,而非榫卯结构。
在上世纪,我国也有很多木结构的厂房之类的,但是连接节点基本都是用钢制节点板加螺栓的型式,因为榫卯结构的强度不高,不能承受比较大的载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