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骗补启示:政策设计须提前封堵漏洞
9月8日,财政部曝光了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骗补或谋补典型案例,共涉及财政补贴资金10.1亿元。后续财政补贴政策有望转向,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提高准入门槛,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等。 显然,被查处的5家企业,只是骗补现象中的“典型”,而非仅有5家企业存在骗补问题。一些看似已经“软着陆”的车企,如果较起真来,可能也会被列入到骗补车企的行列。 事实上,此次被查处,对5家涉案企业来说,搞不好是致命的,极有可能引起系列连锁反应。譬如到期银行贷款难以偿还、对上游企业的货款支付不了等。一旦这些问题真的出现,其违规的负面作用与效应会更大。 客观地讲,对车企骗补本身的处理并不难。即便会出现前面分析的一些问题,也与查处骗补行为没有任何关系。而且,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地方相关部门也会及时出手,避免矛盾激化。笔者想指出的是,为什么公共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变形,公共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被侵占等问题,更值得重视和关注。 事实上,类似新能源车企骗补这样的现象,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中,经常看到。直白点说,自从此类政策出台至今,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国家出台公共财政补贴政策,目的是为了助推某一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补短板、促平衡、助协调,是想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产业补贴政策,在目前公共财政供应能力还不强,财政收支压力还很大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体现出政府对新兴产业、新兴行业、重点企业等的重视。可是,中央的善意,却在一些政策的执行中被扭曲了,从而使政策善意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必须看到,发达国家也会出台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等,但出现中国这样的骗补问题相对罕见。原因就在于,从政策制定到执行,从资金分配到监管,从资金使用到效果评价,都有非常完整的制度与规定,执行程序规范。更重要的,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评估。反观我们自己,有关部门在公共资源的管理方面,确实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举例来说,一项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有无做过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有无对可能的隐患和漏洞进行提前预判,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一旦存在漏洞或可钻的空子,骗补等也就难以避免。 而从已经发生的骗补问题来看,地方与企业似乎也形成了骗补的利益链。因为,很多资金的分配,都是通过地方财政一级一级地安排下去的。所以,地方财政也有审核把关的责任和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除了帮企业多争取补贴之外,并未尽到任何审核把关责任。一定程度上,还会扮演共同骗补的角色,并有可能在帮助企业骗补过程中,从中分得一杯羹。这种操作方式,必然会出现公共资源被瓜分的现象。对有关方面来说,政策出台后,没有更多考虑政策的执行效果,而只关注财政资金有没有分配完。资金分完了,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效果好不好,任由企业发布“成果”。为什么会不断有企业,甚至是知名企业也加入骗补行列,不就是因为补贴的难度不大? 正因如此,对此次新能源汽车骗补案,千万不要以为对车企进行处罚了,问题就都解决了。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公共资源被侵占的问题,决不是企业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都存在漏洞的大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骗补问题,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必须在政策的制定上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优化。要知道,洒花露水式补贴,是不利于产业发展和进步的,也决不是一句提高门槛就能解决问题的。实际上,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其他方面的补贴政策,在政策设计时,必须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出能防范问题发生的补丁。譬如电池的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都可以制定具体的标准,达到标准才能获得补贴。由此,完善和优化政策制定,是堵塞各种骗补漏洞的前提。 其二,要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明确地方财政在执行补贴政策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财政补贴政策,只能通过地方财政来实施,并必须经过地方财政的审核与把关。这也意味着,地方财政可以与被补贴企业形成利益链,但更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一旦出现问题,受处罚的将不只是企业,还有地方政府。一旦这样的格局形成,地方自然也就不敢再去与企业一起顶风作案了。 再者,监管要严,查处要到位。这次检查,主要是对企业进行查处,而没有追究地方财政的责任。显然,这是不太合理的,效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因为,只要补贴资金是通过地方财政下达的,地方财政就应当承担骗补相关责任,就应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究,而不是只把板子打在企业身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责任追究环节,制度是有漏洞的。 总之,从此次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中,加上此前发生的一些类似事情(如去年有地方骗取国家生猪补贴),可以看到,骗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被扭曲,公共资源被侵占最常见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接下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确保此类情况不再发生,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提前减少或封堵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的漏洞,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只要有路子政府的钱最好骗,香港的很多公司就靠这个在大陆挂牌骗钱,什么都不干,车企只是冰山一角。 政府制定这些政策的领导又不会为此而坐牢,懒政。国家的钱画起来点都不心疼。 央视新闻报道了,好像有二、三个车企要完蛋了。 当官的要政绩,拿回扣。关别人废事! 说真的,还不知道是不是地方Z*f 让企业这样做的呢,反正国家的钱大家一起赚
又能提高地方GDP,何乐而不为 说真的,还不知道是不是地方Z*f 让企业这样做的呢,反正国家的钱大家一起赚
又能提高地方GDP,何乐而不为 这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我这公司应该也骗补偿了。国家的钱,上税的钱。公司骗过来,一部分给办事的人,一部分自己留下了。这种事太普遍了,我想问这种事情构成犯罪么。骗了之后怎么处理。
至于政策漏洞,在中国只要有人操作的地方就是漏洞。
随便说说,我工作的园区是近几年新建成的产业园,里面的公司几乎都是外地招商来的,产业园区里面招商进来的企业三年免房租。所以这里面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公司没几个人但是面积特别大。我这3000平的面积仅有10多个人。还有4——5个人的。以前什么地方的领导来,需要去其他公司借人过来。前段时间,领导让同事画一个印花机的模型,之后看见个word文档,用这个模型申请了200万。然后印花机这个事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未来第一站 发表于 2016-9-12 21:56
只要有路子政府的钱最好骗,香港的很多公司就靠这个在大陆挂牌骗钱,什么都不干,车企只是冰山一角。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机械——菜鸟 发表于 2016-9-12 22:10
政府制定这些政策的领导又不会为此而坐牢,懒政。国家的钱画起来点都不心疼。
出了事情从来都是下面的人来埋单,怎么也追究不到决策者的身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