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客户调试设备,琐记与心得
昨天出差到南方某省的第二大城市。今天进厂调试设备,感想颇多。
早上刚上班的时候,需要把旧的夹具拆下来,新的夹具安装上去。
东西不是我设计的,我这次是代替设计者来这里,一周之前设计者给我交代了一下。
当时他解释的时候,我听明白了他说的内容,点头之余,在纸上做了少许的记录。
今天隔了一周再来安装,有点记不清了是拆前面还是后面了。
为了确认起见,我问一起来的SV,今天是拆前面的还是后面的,SV说我,你提前没做准备就来了么。
小郁闷一下,一点儿脾气也没有。
另一方面,当时记录的内容太少了,有些东西当时明白,但是过一段时间后,还是真会遗忘的。
上午被问了几个问题,客户的负责人,看起来挺憨厚的,但是问题都挺好。
设备说明书里的图纸,不是看看就过去了,而是提问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有什么目的。
我只能简单地解释,解释不了的带回去再联系。
这说明,搞设计不是画图出来就完了,需要达到“能够回答提问”的地步。
另外他们的问题都是认真思考后的提问,也使我挺佩服的。
一本说明书手册一百页图纸,起码前面主要部分的回路图和主要的总装图他们都认真看了。
其间需要给他看部件1和部件2的关系,我找图纸发现放在休息室了,
打算去取,结果走了两步又回来,拿出记事本,在纸上画给他们看。
这时候就是以前回复时说过的,用图纸来表现自己的知识。
他们不明白的时候,如何用语言让他们明白,或者如何用纸笔让他们明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衣服左臂上,有插笔的小口袋,放有黑红色的圆珠笔,用两种颜色来表示,更直观一些。
另外一个感受是,今天这个现场的员工非常勤奋,具体地说就是,积极地动手,积极地思考。
快下班的时候给他们讲,今天我们改动了clamp的timing,在touch panel 找出页面给那个操作员看,
他不是说“好的我知道了”,而是仔细地看,问那个5是什么意思。
然后我让SV把5号设定值的内容调出来,说5是号码,它里面有各种角度的设定。
以前的设定是5-6,今天把设定改为了5-5。关于5和6的说明,在表格里面有写。
按说解释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是接下来的事使我吃惊。
他认真地看5号设定里的各个角度,开始角度,停止角度,并进行思考,看他们的区别。
我对SV说,这个操作员真的是很细心。SV说,以前也是这样,这个人很聪明。
然后操作工对我们说,其实前一段时间他们根据5-6的动作,已经做了两套夹具。
我和SV都大吃一惊,几个月没来,他们的手太快了。不是在那里等着,而是很有主动性。
这点使我感受颇深。
愿意去等着等着的人太多了,主动的动起来,做些事情的团体,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组织。
一个一个的人,对于一个复杂的设备,思考的东西有多少,动手的东西有多少,确实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下午SV在那里调试夹具,需要用sample工件。sample在稍远一点的桌子那里。
每次他调试完一个,我都想,我要不要去把下一个sample拿过来递给他,
我怕拿错了不太好,也有点儿懒就没动弹,昨晚半夜12点下飞机太累了。
结果每次都是SV自己去取的,我只是在那里给他打手电照亮。
这里也说明一个问题,我昨晚到旅馆很晚还要给公司发邮件并和销售谈事情所以睡得晚今天有点累,
但是这个累只是一个小小的理由而已,
因为一个小的貌似正当的理由,而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事,这实际是不好的。这种事儿其实也经历过不少了。
10%的不努力往往会耽误事儿。
调试夹具后,稍微有点小问题,SV让我问问委托来的关系单位的电气工程师,某个check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
我好不容易明白了他说的check是什么,然后再和电气工程师一起看程序。
看来半天,给SV回答,回答之后他比较茫然,我也觉得回答得有点儿问题。
这东西,机械的部分都摆在那里可以看见,但是零件的动作,每次的判断,因为内容太多了所以说明书里就没都写,
一点一点查确实不太容易,
然后又继续一起看程序,因为电气的人懂程序但是对设备动作不是很熟悉,我只能问他某个tag是什么意思。
最后弄了好久,终于明白了,我去告诉SV,他说他已经打电话到本部问清楚了。
然后准备运行了,又是一个小问题,SV问我某个画面里某个东西是不是按一下就可以改变某值。
至少我感觉,他描述得不是很清楚,我得去猜,然后告诉电气的人去改程序,在梯形图里把某个tag跳过。
改了一下,向SV汇报,我说完他又茫然了,我明白我可能理解错了,
再去告诉电气的人,在操作界面里加上一个按钮,在按钮里改变tag的值,
电气那哥们夸我懂的多,好歹我也是玩过VB瞅过PLC的,这点东西能设想出来。没啥可高兴的,我已经让SV茫然两次了。
后来按钮被做好了,实现了需要的功能,向SV交差后总算松了一口气。
人与人之间,想要做的事情,的传达,有时候,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晚上吃饭的时候跟SV喝了点啤酒,他开始跟我聊天。
他说前辈后辈以前工作的时候,后辈有三种,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干活,后辈在后面傻站着,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干活,后辈在后面思考,推测前辈将要干什么,然后把需要的东西递过来,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刚要干活,后辈过来,把前辈一把推开,说我来。
说,哪种更好,一目了然吧。
我当时这个后悔,下午帮他拿sample了的话,是不是印象还能好一些。
我只得找借口说,今天下午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去帮你把sample拿过来,只是怕拿错了耽误事儿所以没拿,非常抱歉。
SV说即使拿错了,也说明是正在思考,这个心思非常重要。我只好点头说是。
他说前辈在那里努力动手的时候,其实是希望身后的后辈能做点什么是最好的,起码要去思考,能动点儿手更好。
动手的人,评价就会不同。
他说,现在不会的话还可以,但是以后如果不会的话就不好办了。
遇到不会的东西,问一问(其实今天问他几次他态度不太好我都不敢问了),然后记住,以后才能好办。
我在旁边补充,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以后即使忘了也可以翻来查看是吧。他说是。
窗外还在飘雨,电视里是老毕的国庆七天乐。
随便写点儿,作为自己的日记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简单看看。谢谢。
补充内容 (2012-10-19 01:25):
SV是一个职位的名称,supervisor,意思近似于是现场的总监,是对现场所有问题都了解的人。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2-10-20 23:48 编辑
10.17
下午,说明书里的易损件清单,对方想要个中文翻译,对方办公室来了一个女生把资料给我送来。
我说,我这边还得做培训资料,没太多时间给你打字了,资料上每页只有十几处地方有日语单词,
一种方法是你复印一下我往旁边写中文,
另一种方法是在资料上有日语的地方,你贴上贴纸然后我在贴纸上写中文然后你打字,这样也节约纸。
第二种方法她同意了。
然后我让她去取贴纸,往资料上有日语单词的地方贴,都贴好后给我,然后我再往上写中文。
她贴完纸之后给我,我一看,贴纸把日语单词都盖上了。
我对她说,这个事儿是这样的,
你想像一下,我翻译的时候,要把纸揭开看看日语,再盖上纸写中文,
要翻好多次,而且之后你自己输入的时候也不好弄,是不是。她说明白了,然后重新贴。
贴完之后她回办公室去了,我准备翻译的时候拿过来一看,发现,
她把贴纸都贴在文件的上边缘,离要翻译的词语比较远,没法一一对应。
我只好重新粘一下,贴在日语单词旁边。
第二天我告诉她,你贴在纸的上边缘,离日语单词那么远,我写上中文之后,你怎么知道是哪个呢。
如果贴的近一点,那不就好了么,我也好写,你也好找。她说对。
一起在现场的,有我们国内关系单位的两个人,他们俩,一个是销售兼翻译,另一个是电气工程师。
我为了赶时间,就让那位销售帮我翻译一些单词,一些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可以先空着。
他翻译好之后给我,我一看,又有不满意的地方。
一张大的方形贴纸贴在那里,旁边有好多个单词,
但他往纸上写中文单词的时候,没有对应写在日语的旁边,而是错开了。
错开的话,如果给办公室的那个女生看,她就不会知道哪个对应哪个的。
于是我对他说,我说,首先说一下,我麻烦你帮我干活儿,按说我不应该太挑。
他说没关系,该说的可以说。我一看他态度还行,就跟他说了上面没对齐这个事儿。
他说是因为他不知道 要一一对应,我才明白,是我最初没说清楚,只让他翻译,没说让他对应位置。
之后我跟他说了两个事儿。
一个是,写字如果不是很秀丽的话,至少要努力认真地去写。
我们公司的一个技术工程师就对另一个人说过:给客户写的东西,字不好看没关系,但你要努力仔细地去写。
另一个是,一些常用的日语技术单词你没有翻译出来,比如滚珠丝杆,联轴器这类常用单词。
我把你没翻译的都补上了,你翻译不对的地方我纠正了,你看看总结一下,记录下来,
你做机械自动化方面的销售,这些单词以后用得到的。
他还算是认真,拿个本子记下来了。
晚上客户请吃饭,喝酒,好累。特供的青岛啤酒,红色易拉罐,第一次见到。
第二天就要培训了,我资料还没整理完,本打算晚上整理的,结果晚上喝酒又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
回房间后,我们公司的销售过来,要和我一起做资料,
结果来了之后聊天三个小时,然后才提资料的事儿,弄完资料都两点了,头好晕。
-------------------------------------------------------------------------------------------------------
10.18
人之好为人师,是也非也。有时候沉迷于半斤九两,把持不住就会偶尔想闲扯一下。
前面提到的那个销售,昨晚下班时,他问我,现场里的某个人是谁。
我当时说,第一,我也不知道,第二,你作为销售,应该有上前搭话的能力。
这话是有点过分,不过我也是比较在意这点,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一些。
今天上午在事务所里,我和他在房间里,我就和他说昨晚这件事。
我说我是6月份出差的时候遇到你们的,那时候你就不怎么说话,
现在已经是10月份了,看你还是说话不多,再过半年会是什么样子呢。
你是2010年毕业,在这个公司做销售做了一年半,那么比如说,你工作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比如说你三年之后,公司效益不好你需要另寻出路,那么你那个时候能不能有较好的communication能力呢。
如果你不锻炼,那么以后你需要转职的时候,你可以在简历里面写做了三年销售并到客户现场交流。
但是面试时人家就会问你在客户那里有什么感受,然后你回答。回答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回答的语气,
人家面试官是见过好多销售的,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否将胜任你应聘的销售岗位。
然后我举个例子,说我自己:
“我的名字是子子(语调走低),现在做机械设计(语调走低),在某某公司工作(语调走低)”
这是什么感觉,
换一种说法,
“我的名字叫子子(语调上扬,末尾慢速强调),现在做机械设计(“设”字重音),
在某某公司工作(语调走平,公司名和“工”字重音)”
让他听这两种感觉,看这两种方式的相异之处。
我说你在生人面前说话是什么样子,是能够表现出你的communication能力的。
同时举例说我,去年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手里没什么东西,是比较不好办的一件事。
所以说你既然做销售,就要在平时多找机会锻炼自己,那么工作三年后才会有资本。
现在这个现场,你还是挺宽松的环境,愿意去交流一下可以交流,不愿意交流也有我们的销售在主导。
所以说利用这个宽松的环境,你其实可以锻炼一下的,表现得好坏都不要紧,因为你不是主角。
我举例说我第一次出差的时候,只有我一个技术,所以需要对应,压力较大,也做得不好的,但是可以学很多东西。
而你环境这么好,应该锻炼一下。
我继续给他打比方,比如说要炒一道菜,有好几个工序,
最简单的一个是切葱花,然后是切菜也稍微简单,最复杂的是具体掌勺,放盐放调料,最后是简单的刷锅。
那么你能做什么工作呢,你可以选择切葱花,或者刷锅这类简单也没啥责任的活儿,
但是如果总干这个活儿,你的水平长进就是有限的。
而一个人如果想上进一些,是需要做炒菜这样的技术含量高的活儿的。
像你现在在这个现场,一方面可以做些翻译资料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去现场跟客户谈话锻炼一些社交能力。
后者其实更好一些。
我给他举例说,我以前在日本留学打工的时候,第一份工是到拉面店里在厨房里做事,
刚去的时候,我的工作只是在后厨里,那边跑堂的报了点菜,我准备大碗放在那里,
然后店长做好拉面之后放在碗里,我往上面放几根竹笋三片叉烧肉一片海苔,然后放到前面让别人端给客人。
放个碗,摆个小菜,这都是简单的活儿,我做了一段时间感觉很安逸。
但是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店长招人进店,是希望来人能够跑堂的,
而我一个是日语不好,另一个是对到客人面前记点菜时害怕听不懂出错误,所以不想去跑堂。
直到后来,我才出去跑堂干了几天,对日语很有锻炼。
对待生人的那一丝胆怯,可以用次数将它磨平。
但如果只想着在后厨摆菜,躲避麻烦的工作,那就错过了让自己plus的机会了。
今天中午,出去吃饭,回来的路上,我又和那个销售谈,
今天吃饭的时候,我感觉你如果坐在那个日本工程师的旁边,或许会更好一些。
一个原因是你会日语,而让不会日语的同事坐在那工程师旁边,不是很好。
另一个是,你是营业,应该坐在那个工程师旁边,多说说话,或者听他们说什么。
即使你不多说,你听听他们说什么,也有益处,那个穿蓝衣服的人比较有城府,
你听他们怎么表达,然后挪为己用,那应该是好事。
座位是小事儿,不过如果不用心的话,会被减分;用心一点的话,或许会有收获。
讲了半天大道理,他和同事夸了我一句。
我知道是客套话,但还是顺杆儿上了一下,吹牛说我以前做过培训的。其实心里想,我只做过家教。
他们说你培训什么了,我说我给你们讲讲 莫菲定律 吧。
其实这是前几天老鹰斑竹在论坛里发帖提到的。在这里引用一下。
我说墨菲定律是美国一个工程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明的,里面有很多条,
最为流传的一条是,如果某事可能会往坏的方向发生,那么往往就会发生。
我说完之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发现没啥反应,于是赶紧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举例就是方形的面包片一面抹上果酱,而面包不小心掉下,
你越担心有果酱那面着地,那面往往就是那面着地。
他说,这其实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我说这个,其实有人解释是有果酱那面比较重。
其实按概率来说,墨菲定律是想说发生坏事的几率比较大而已。
我接着说,他的话说到这里,其实还不算说完。
他只说了“坏事有可能会发生”,只是一个陈述,
没有说“具体应该怎么办”,没说我们是应该“等着坏事发生”还是怎么办。
我说我给这句话补充了一下,之后有两种做法,比如说让某人去做某事,有可能会办不好,
那么,一个方法是做事时候找一个能办好的人,靠谱的人貌似不太容易遇到,但偶尔还是有的。
另一个方法是让他做事时候,要考虑多重可能性,左堵右挡防止出问题,
交代之后对方说 好的我明白了,这还不够,要让他重复一下他理解的内容,然后你看看对错才好。
晚上在办公室里,我在那里做培训资料,他在旁边翻译东西。
我就继续和他闲聊。我问他,在日语里“学习”这个动词有哪几种说法?
他说“勉強”,我说还有两个,他说是“学ぶ”和“習う”。
我说对,其中的“習う”,相同读音还有一个写法是“倣う”。
仔细看,它其实就是模仿的“仿”字。
也就是说,学习,其实是一个模仿的过程。
你现在做销售,需要好多能力,包括社交的能力。
这个能力怎么来,三条路。
一条是自己琢磨,
一条就是听别人怎么说话然后去模仿,
一条是自己看书看电影看讲座其实也是模仿。
模仿得多了,你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所以需要你多去和别人接触,听他们怎么说话。
他表示同意。
其实这个社交的能力,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也是有用的,所以写在了这里。
先写这些,回忆起来的东西写下来看看。如能不吝阅读,则将以礼相谢。
补充内容 (2012-10-24 19:05):
下面35楼,有最后一章。 写得挺不错的 看电视还看湖南卫视。看来楼主收获颇丰啊! 子子又回国出差,辛苦了。记述,分享,大家受益。 挺好,经验之谈 做任何事情不断反问自己,不断改正,不断提高,LZ高水平低姿态,我们后辈榜样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干活,后辈在后面傻站着,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干活,后辈在后面思考,推测前辈将要干什么,然后把需要的东西递过来,
一种是前辈在前面刚要干活,后辈过来,把前辈一把推开,说我来。
这个不错,学习了! 我们公司买的设备,乙方把图纸给我们,我们都没人看
差距啊 起码要去思考,能动点儿手更好 这文章好啊。说明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