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并非万应灵药,中国的工业才刚刚开始,大有可为
12月以来,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中国国内顶级智囊机构,均发布了全年经济预测,据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估算,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料将放缓至9.9%,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为9.9%,进出口增长24.7%,由此可以推算,2011年度,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将继续下滑。去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调研时,特别强调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李克强还提出“十二五”末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各上升4个百分点的目标。由此可见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视。
事实上,国内一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比如,北京的服务业比重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76.9%,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成功实现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北京模式”无疑为中国迫切希望转型的各大城市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及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怕难以在全国推广,服务业难以承载重望。
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追求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美国更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在50%左右。2010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大约为43%,最高峰值也从来没有达到50%。就此而论,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确有增长的空间。
不过,第三产业到底占比多少为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状况及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关系极大,并非所有的国家,都适宜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比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地位。再如,金融行业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缺乏这两者的保障,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发展状况依然落后。
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也难以改变,中国最大的机会依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目前制造业遭遇的困境,乃是一种假象,并非“制造过剩”,而是因为内需不足。如果中国国民收入增加,内需急剧扩大,则大众消费,必然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主导地位,但是,世界历史上,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没有超过全球的10%,远未达到英美当年的程度。
事实上,制造业过早衰落,反是国家衰败的征兆。当年英国因为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其本土奢侈品、金融投机业比实业更受商人欢迎,导致空心化,而随着其海外殖民地的丧失,失去海外产业基地的英国,迅速衰落。
美国不仅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其制造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都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此外,更为难得的是,美国竟然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美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等基础作物的产能;即便没有发挥全部有效产能,已足以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国,如果配合芝加哥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足以摧毁现在的粮食价格体系)。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却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
事实上,现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发展曲线是,先完成工业化,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而最近几年,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其一大根源,正是由于偏离了实业,片面追求金融业等虚体经济。
目前,中国仍属于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鉴于此,中国的服务业,不一定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70%左右,十年内从目前占比43%,提高到50%左右,也许更为合理。而似北京这样高达76.9%的占比,并不具有普遍性,恐怕难以为绝大多数城市仿效。
最近中国发展第三产业还有一种“一哄而上”的倾向。其实,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之间,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在各个城市圈内部,亦需要“雁阵模式”。
纽约、伦敦的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了80%,这与其作为英国和美国的经济中心关系极大。同样,在国内的几大经济圈中,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也相对较高,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超过60%,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三产则超过50%,而大珠三角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香港,占比更高达80%以上。
很多地方认为,如果第三产业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过50%以上,就不能视为发达, 而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必须受到与其关联的经济体的影响。
偏执于三产占比的误区,往往导致各地区域产业规划中,对于服务业不切实际的奢望。纵使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这种情况也存在。
在国家大战略中,长三角的服务业的中心在上海。可是,在杭州湾大桥通车之后,宁波雄心勃勃,杭州湾新区的产业规划,在服务业领域直追上海,宣称要成为新兴服务业基地。
宁波工业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逻辑,其服务业比重,应该早已超过50%以上,为什么目前还停留在40%左右?唯一的解释,即是它受到了关联经济体的影响,特别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分流了部分宁波的服务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专注于分工协同,会让上海和宁波都发展得更好。
在珠三角城市圈,东莞曾经怀疑,自己的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是否代表东莞不发达。而事实上,整个珠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是以香港为龙头的,东莞的部分第三产业如金融业,实际上已变相由香港代替完成了。
可见,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需要独立拥有比较高的第三产业占比,区域产业的协同,更为重要。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第三产业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龙头城市上海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的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同时,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就国家大势来说,中国仍需坚持制造业立国,第三产业不可寄望太高,就城市与区域而言,除少数中心城市之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服务业领域亦恐怕难以有大作为。工业立市,仍然是多数中国城市的最终宿命。
完成制造业的升级之后,逐步富裕的中国,在后工业化时代,方可建立第三产业的主导优势。幻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绕过矛盾,恐难如愿。
“结硬寨,打呆仗”,在制造业领域击败目前的主流强国,方才是中国的强盛之道。
留个题:
为什么美国会那么看重农业?
你最后那个问题,阿拉问过鬼子,鬼子说是准备与全世界对抗的,绝不可能放弃,吃不掉就送人,但一定要保有那个能力,其实农民没有多少,放弃不影响国家, 与全球作对或者时刻防着别人的人早就给了答案,“深挖洞广积粮” 工业和经济真正的发展了,大家都有钱了,服务业就自己起来了。国内的服务业都是理解成“菲佣”,“天上人间”,“4S店”,“京东”等东西。前三个为爷们服务,后面那个为大家服务,因为大家都穷疯了。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相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或生命体,它一定要有自己造血的功能,或者,一定要有维持生命的基本的一些功能。就算有外界可以代劳,但这些生死攸关的事,不能放弃。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假如社会上有地方提供很便宜的血,可以给人定期补血,是不是就可以停止自己身体本身的造血功能,而采用外界的血呢?
或者,像糖尿病患者,因为自身无法产生胰岛素来化解糖分,所以离不开外界生产的胰岛素来注入体内。万一没有外界的胰岛素了,患者就难受了,甚至影响生命。
如果为了所谓开发招商引资GDP,把粮食这一命脉交由他人掌握,相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不会太远。 你到农村看看,就知农业有多落后。我们这边有的农村盖起了楼房,集中居住,可是还是种地,生活没什么变化。
工业不发展,一切都是白扯。老百姓为了买房子,省吃俭用还贷款,谁还有闲钱消费,连自己的父母都连累了。 没有农业国家就不会安定,时时等着饿肚子,不用别人打你你就自己崩溃了;
没有工业国家就不会强大,时时等着挨打,只要别人打你你就要做鸟兽散了;
没有商业国家就不会富裕,时时都要受穷,别人打你你扛不了多久。
我们吃饱肚子的问题暂时解决了,虽然吃的不好,但制造业还远远没达到保证自身安全的地步,国家的政策导向出了问题,大量的制造业处在崩溃的边缘,政府似乎还有抛弃他们的企图,这些制造业交不了多少税,而且还制造污染。政府钻到钱眼里了,只对那些投资少来钱快的金融业感兴趣,每个城市都在建自己的金融商业圈,都想成为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你看那个安徽阜阳,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饱,它还想建全国最大的机场。我们的制造业还很落后,实力还很弱小,政府的水平不比阜阳地方政府那些家伙高多少 下辈子一定在女神领导下勤奋工作,快乐生活 是不是原创啊?{:soso_e100:} 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总是要吃饭的
而且,如果要从中国进口事物的话估计老美都不用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