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工具 发表于 2011-2-18 15:55:25

工资成本上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1

第一部份:“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工资开始加速上升。
传统社会里有一种二元特征:落后的农业和先进的非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不停地向非农业(如工业)转移。当劳动力转移至所余无几时,工业劳动力供不应求,到达“刘易斯拐点”,工资便会上升。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仍有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至城市,但这数字与当前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用工难”的情况脗合。对此,我认为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口统计制度有所缺陷。农村和城市人口按常用户口,即户籍人口作统计。但户籍在农村的人口是否真的在农村种地?显然不是。因此,人口统计有时不太准确。

另外,“农村剩下1 亿多劳动力”,但剩下的是怎样的劳动力?四年前我在政府工作时,曾调查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3,000 多条农村,发现农村的确是有一些劳动力,但当中妇女劳动力多在35 岁以上,男丁劳动力多在40-45 岁以上,这些劳动力可否转移到城市就业呢?按数量而论,农村好象还有部份劳动力可以转移,但若论年龄结构,这部份劳动力实难以转移。况且事隔四年,农村人口年龄增长,转移的可能性随之下降。由此可见,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大为转变。另外,现在一些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肯到劳动为主的企业工作,新一代80 后、90 后的农民不愿干脏的、累的、苦的、重的活儿,形成劳动力供应与产业结构矛盾的局面。

按照不少经济学家的理论和人口的数量分析,中国距离“刘易斯拐点”好象还有5 至10 年。但从年龄结构来看,其实“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中国60 岁以上的乡村人口有1 亿多,而60 岁以下的乡村人口却越来越少。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并非十足贯彻,但农村生育力正在下降。因此可以判断,从现在至2015年,中国凭劳动力支撑经济增长的优势正在消失。今后五年新增劳动力仍多于退休劳动力,但再过五年,退休人口便会多于新增人口,故此中国未来的劳动力供应并不乐观。

上世纪50 年代,中国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当时出生的大量人口到改革开放时正值就业年龄。但改革开放30 年后,这批人口已届退休年龄,而他们的生育率较低,所以他们的后续劳动力正在减少。由于劳动力供应有所变化,从1999 年开始,中国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实际每年平均工资增长10%,企业工资成本迅速增加。从2004 至2009 年,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月薪翻了一翻。在这个人口背景下发生富士康事件、广东汽车罢工事件和全国加薪浪潮,并非偶然。

比特工具 发表于 2011-2-18 15:56:33

第二部份:日本、韩国、香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到达“刘易斯拐点”的情形。

日本约在1970 年突破“刘易斯拐点”,工资加速上升,其农村就业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农业在GDP 的比重亦然。在到达拐点后某段时期,工资增长速度会高于劳动力增长速度,结果日本经济从靠投资驱动转变为靠消费驱动。这样一来,日本经济结构比高速增长时期平衡,劳动力报酬在GDP 中的比重到达拐点后上升,而服务业消费也在70 年代快速上升,占GDP 中的比重不断扩大。这是由于服务业的附加值较高,且能容纳较高的工资成本。


韩国在80 年代,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产值在GDP 的比例不断缩小,其工资增长速度也高于劳动力增长速度。在各个产业中,食品、纺织工业开始转型,造船等重工业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在GDP 的比例则上升。韩国与日本一样,经济结构调整,变得更加平衡。

1950 年代,内地特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大量纺织商迁来香港,纺织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但当时香港只有400 万人口,使本地纺织业不久便无以为继,部份纺织商转移至台湾或其它地区,甚至非洲。80 年代香港还有“山寨”工厂,现时已经消失,原因正是劳动力短缺,也说明了香港曾有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急剧上升的情况。日本、韩国、香港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必须转移,当时正值内地改革开放,不少产业转移到内地,给予中国良好的发展机遇。

比特工具 发表于 2011-2-18 15:58:33

第三部份:工资成本上涨,最终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刚才的例子,可以发生在很多工业化国家,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也提供了一个历史借鉴。英国经济学家艾伦讲过: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机器代替人手,但取决于两项前提:一是劳动力比较昂贵,节省的工资足以支付购买机器的费用;二是驱动机器的能源相对便宜,可以抑制使用机器的成本。大家知道,这个情况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况。近年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尽管目前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但一些厂家开始考虑产业升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高科技企业开始出现。工资上升在当前的中国最少有几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这些年来个人储蓄非常高,原因可能是人民收入越低,对未来不太放心,故存钱的欲望越高。工资提高促进消费,有助中国以消费推动整体经济。二是有利于平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

几年前,假如你家里的保姆想加工资,你大可明天换一个。但现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居民觉得请保姆不容易,只好加她的工资。北京一些小店服务员的人手也比较短缺,流动性很高,不断有更高的工资吸引他们,证明劳动力已供不应求。


最后说几点结论:一是中国的工资增长是必然趋势,但政府、学界、舆论无需过多地、人为地推动工资超过经济需要更快增长,因为工资需取决于市场,由劳资双方决定。

其次,日本、韩国和香港在某段时间内,工资增长高于劳动生产力增长,因为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工资跟劳动生产力或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假以时日,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力会打平,填满这个差距。但若其后劳动工资增长继续高于劳动生产力增长,工资比工人的贡献还要多,老板便要把工厂关闭,最终不利就业。

第三,内地很多专家认为从2001 年至现在的十年间,劳动工资在GDP 的比例不断下降,并不合理。但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居民需要储蓄养老,这些储蓄势必成为资本投入。而在整体GDP 中,若劳动工资比例越来越高,财产性的收入便会受挤压,靠投资回报养老的人便要蒙受损失,那么由谁来供养老人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适度放宽已实行了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因为未来中国也会如发达国家般劳动力短缺。其次是如一些发达国家般,适度推迟退休年龄。中国的劳动力虽多,但人口老化的速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快。2000 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7%,按照联合国的定义,绝对是老年化社会。再过几年,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便会达至14%,说明中国人口老年化已经非常严重。我认为以上两项措施是越早实行越好,因为当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人民已不肯多生孩子,那时要推迟他们的退休年龄,他们便要上街游行了。现在中国人愿意劳动,要他们干到65 岁,他们会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政府。再过10 年、20 年,如要推迟他们的退休年龄,他们会说要到欧洲旅游,不愿意。此外,还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转型,这当然需要各种政策配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资成本上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