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首先说一下,这个读书,指的是读教科书,也就是学校书本上学的东西。而所谓的有用,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能否通过读书获得金钱地位,也就是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先看几组数据,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218360767人,也就是大概2.18亿。
在看一下收入水平。全国月收入达到个税起征点5000元的人数大概是6300多万,其中月薪超过1万以上的,大概是1000-2000万之间,就算2000万好了。假设月薪一万以上的人群都是大学文化,按照比例计算,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只占10%,这样的概率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场合,那就是我国股市,散户在股市有个规律,那就是一赚二平七亏。
股市里面赚钱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天才,还有一种就是心态超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交易体系,并且能严格遵守的。同样相对应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也只有那些高智商,高逆商的极少数人。即便是这样的人群,获得大学文凭以后,也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知名大企业的入职考试这样的途径,才能实现命运的改变。毕竟现在流行一句话,人生的归宿是天堂,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写到这里,相信肯定有不少社友提出反对意见,上学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开拓视野,提升思维等等,在工作,生活中得以应用。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当我工作了数年以后,发现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几乎根本用不到。比如我学的是机械,干的也是机械行业,虽然是操作工,可总算是专业对口吧,可实际上除了用到一点点简单的看图和加减乘除运算,其他的几乎毫无用处,比如什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电工学等等,难道加工零件时还会对工件进行受力分析,计算一刀下去多少牛顿的力吗?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的这些东西已经基本上忘光了。如果说专业课程可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在工作当中用不上,那么从小学开始学的那些文化课程总应该对生活有所帮助吧!可我回想起来,貌似也没起到啥作用吧!既不能解决我的生存问题,也不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比如,背诵了那么多诗词课文,数学公式,英语单词等等,现在看来除了增加大脑的负担,浪费时间以外,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比如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月球离地球是38万公里,f=GMm/r2等等,知道这些又不能当饭吃,难道是将来有机会去登最高峰还是有机会去月球呢?
所以,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去学习这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呢?直到后来我看了一篇关于现代教育模式的文章才恍然大悟。
整个东亚现代化教育,本质上都是起源于普鲁士教育模式。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技传统,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又加上了苏联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这个模式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出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培养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后面几句感觉不太适合复制,原文头条上有)。 后来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进一步改造了教育体系,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业化时代输送各行各业需要的标准化人才。说的直白些,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打工人,因为社会需要这些人员来维持正常的运转。 就像A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大部分散户投资赚钱,而是为了融资,学校里的读书考试,也不是让你发家致富,而是为了国家筛选人才。需要说一下,我可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而已,因为我感觉现在很多媒体过分夸大了读书的作用,经常看到一些评论,说什么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估计这个是还在校园的孩子,听了老师劝他学习的话就记,以为只要刻苦读书,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就算吃了学习的苦,生活中要吃的苦依然跑不了,而且很多事情更要看天赋,不是说光吃苦就行了。
那么既然读书并不能绝对保证发家致富,改变命运,那么究竟还要不要读书呢? 当然要啊!就像我今年买股票基金,不但没能赚钱,还亏了不少,可我依然没有放弃,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我们可以把炒股,看作是大型在线网络充值游戏,那样是不是一下子就心平气和了!同样道理,也可以把上学读书当作是同城线下真实交友平台,匹配到的都是和你年龄,智商差不多的男女同学,人民币玩家除外。哈哈????,开个玩笑而已。
说实话,以我个人的看法,上学读书还是要的,毕竟现在是文凭社会,学历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只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要有选择,专业知识方面还是要好好学,适合自己的,擅长的,感兴趣的,有发展前景的,一定要认真去读,要学以致用,只有经常用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牢固。摒弃学校里面学的那些价值观的课程,(应付考试可以,但是别当真),因为学校里面的那些价值观太理想化,貌似是在培养圣人!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如何能够更好的生存才是切切实实的问题。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是你诚实守信了,别人没有诚实守信那怎么办,学校里可没教。
如果真喜欢读书,这方面的书籍,还是建议读流传多年的经典书籍,毕竟经过时间检验的书才有价值。
不知不觉,居然已经是深夜了,那就送上我在天涯上看到过的一句话,有文化和文化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思考。
写得很好~
大学毕业以后,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勇于实践!
什么是实践?多走几个地方,多接触各种人,多参观几个企业,多做几个产品,多解决几个具体问题,多换几个岗位比如搞技术的也关心一下市场和销售,多关心一下其它行业,炒股基金什么的也去感觉一下,创业就算不能试试也可以和创业者聊一下。。。。。。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以后,大脑对于来自书本的刺激可能已经麻木了,不敏感了,所以就要投入实践,接受实践的刺激。这样才能进步,才能对过去所学的进行反思。接近30岁逐步稳定下来,找准一个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深入地搞下去。
指望读一点书就有多少回报,这想法本身是错误的。读书就是给你一点知识基础和方法论而已,主要还是投入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实践才是主战场! 学校里的教科书还是有用的,起码他提供了基础理论,现实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需要基础理论来解释,但是很多人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有文化和文化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思考。 思考的很深入,写的很好 教科书上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起码告诉你这个领域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你在投入细分领域的实践时,有比别人更多的优势。很多老一辈人没有专业技术基础,只能按照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相传,并不能从底层原理上分析为什么这么干,更少有能颠覆行业运作方式的情况出现。也不是说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就是奔着颠覆行业现状来的,但是不可否认很多细分领域颠覆行业现状、打破垄断的都缺少不了有文化积累和实践的技术人才。楼主能有这样的困惑很自然,到最后的思想转变也很正确。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看破了感觉好像毫无意义,但是它必须这样存在,可以变化的是我们做事的心态,得到的体验也可以完全不同。 强烈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改为逻辑学。 有带疑问的思考就好。
就以你说的教科书来说,理科是工具,提高判断,逻辑思维能力。文科是提高欣赏,表达,思考方法的能力。从小学这些东西,很多已经潜默在你脑中,用的时候自然就用上了,未用上的并不是没用,而是你暂时没用上。
不管是谁,不可能用到所有学过的知识,知识是武装头脑的,跟你提到的一样,提高认知,提升思维,开拓视野。金钱来衡量成就,确实很多时候与读书多少无关。
说一个在普遍不过的例子,观察身边你认为还算可以的,你看他学的专业和他现在的工作是否对口,超过40%就当我没说。然后再看看你没读书的同学和读书的同学,别抬杠说某个发财的没读什么书,按统计来算。这两个数据起码是读书最朴素的好处。 楼主思想深刻,我们的教育系统确实是:为国选材,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得靠自己的折腾。 你读的书,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在你脑子里塞的屎。: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