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
《认知思维》一书中,讲过“两个皮匠”的故事。一条街上有两个皮匠,经验丰富的老王做一双皮鞋要1天,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如果两人做出来的品质、款式都相同,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开不下去的。
小李发现自己做鞋做不过老王,一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老王偶尔也做包,一个包需要4天。于是,小李苦心钻研做包的手艺,终于把做包的时间压缩到了3天。
此时,小李在做包上有优势(3天对4天),老王在做鞋上有优势(1天对2天)。
前面的情况下,谁有优势,都是一目了然的,经济学上称之为“绝对优势”。
但现实中的“绝对”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抢走后,老王不服气,下狠工夫,凭借老皮匠的功底,硬是把一个包的制作周期缩短到了2天,再度获得成本优势。
此时从“绝对优势”上说,老王双双超越小李,是不是小李的店就开不下去了呢?
小李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老王虽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绝对优势,但问题是,老王只有一个老王,他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多做一个包,就要少做两双鞋。而一个包赚的钱远远不及两双鞋。
相比之下,小王做一个包的时间,只相当于1.5双鞋。
https://img3.qianzhan.com/news/202203/25/20220325-97f542141257dd0a_600x5000.png
于是小李找到老王,要跟他合作,小李承诺不做鞋,只做包,老王既做包又做鞋,优先做鞋的订单,有空才做包,没时间时就把包的生意发包给小李,并抽取一定的介绍费。
小李之所以敢提这个合作建议,因为这么做对老王有好处,老王的优势在于工艺,包的材料成本占比高,所以不如做鞋能体现他的手艺优势。老王可以一时赌气,在“做包”上采用赶超战略,但长期而言,做包对于他是不划算的生意。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旦老王拥有“两项绝对优势”,就出现了时间“稀缺性”的问题,不得不放弃其中优势相对不明显的皮包生意。
小李因为当时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优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优势,而是老王在时间上的稀缺造成的,经济学上称之为“比较优势”。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从比较优势中发展出“分工理论”,并被后来的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所验证。
这个好,费脑子,喜欢 又学习到了
感谢楼主分享 省流: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 我倒不知道什么叫“比较优势”,应该现在读了点书的都知道串行比并行效率更差,好像现在有人讨论的是用人来实现并行处理工作还是机器处理吧,甚至有人已经研究到人脑最多只能同时处理3个任务的程度了。你这是做社会工程的人人认知学吧 分工合作,国富论中也提到了相关论点。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分工合作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发展水平越高,分工程度就越细 找准生态位:lol 简单的说,你不能一个人把所有的钱都赚了。 我要是老王,我会对小李说:你小子脑瓜这么聪明,这样吧做鞋和做包我都全包了,忙不过来,我招个小王做学徒,
我投资你,你去开发新产业吧。 跟他们讲这些故事,他们都懂。但是真遇到实际情况,真正理解经济学基本道理的人,在国内真的很少。
多数人都是凭本能来理解经济运行。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