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9:寿司店聚餐之后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20-5-6 15:37 编辑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9:寿司店聚餐之后
Chapter 1.
这天下班后,我和小E,还有一位前辈一起聚餐,
我们去了一家回转寿司的连锁店。
他们俩点了啤酒,我要了一杯橙汁,
旁边移动的传送带上,盛着寿司的小碟子一直在移动,
我们看到喜欢的生鱼片,就取下来,滴上酱油来品尝。
吃饭的时候,听小E讲了一些他在公司里遇到的事情。
他说公司没有教他一些东西,不给他安排具体的工作。
公司给他安排了一个tutor,说是要带带他,
但是那人经常出差,基本见不到面,也不给他安排事情做,也不带他出差。
公司给他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儿,他干完活之后就只好干坐着,看着电脑发呆,
然后上司说他没有干劲儿,汇报给了他所属的派遣公司,他觉得挺无奈的。
听到他的话,我觉得,我和他不是通一个部门的,
所以我也不太知道有哪些能够提供给他参考的。
吃饭的时候,听了他的话,我简单说了几句,顺着他的话说了一些。
在饭局之后,关于这件事,我又想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在日本,以前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教:
学校是收钱然后教你知识,但公司是给你钱让你把任务完成,
因为公司是花钱的,所以公司可以教你一些东西,但是没有那么多的义务来教你。
后面没说的话是,你是收钱的一方,所以你得自己“想办法”努力多学一些东西。
我在日本公司做事时,这句话听到过好几次,
一开始是有上司说我的,后来是听到上司说别的新来的年轻社员。
实际情况也差不多,日本公司的培训,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不过像学校那样掰开了揉碎了来教你,基本是不怎么存在的。
网上也会有一些关于日本公司培训的内容。
在日本,中型或大型公司,在新毕业学生进入公司的时候,
公司有安排一些集中培训,主要包括社会人礼仪方面的培训。
然后制造业的工厂,会有一些现场研修。
集中研修的期间结束之后,每个人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
在部门里,会安排一个人(tutor)来带你,给你讲一些业务流程。
但是安排的这个人,只是一般的员工而已,
他也是第一次带别人,他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教授别人。
以及,别人教你,只能教你业务上的事情,
对于个人的办事风格,事情的考虑方法,是个人素养方面的事情,没法教你的。
等着公司把一些东西给你教得很透彻,是有局限性的,
更被期待的,是看新人“自己学习”的能力有多大。
大学毕业后,有一次我和一位北理工的前辈吃饭,我们关系比较好,经常听他喝酒后吹水。他说,别人问他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有什么不同,他的感受是,一门课,自己能把他学会,这就是本事。当时我还没把这话太当回事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觉得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和学校没什么关系。但是后来发现,能去自发地学习一些东西,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大学里面讲课没那么细了,好多东西要自己课后重新啃一遍,逼着你去自己把一些内容去分解掌握。
在大学里,大一的时候有高等数学的课。开始上课之前,我把新发的教材看了看,预习了一下,我看了五六页,觉得差不多了,结果第一次上课,老师直接讲了二十页,我们很多人都很吃惊。与其说上课是给你把知识点讲明白,不如说是,告诉你这些范围是需要学的,课后请自己消化然后写作业。这时就是没人把公式掰开揉碎了喂给你,而是要求你自己把这些东西读下来理解后变为自己的东西。在这点上,和小学中学的感觉,是不相同的。
我在日本留学读硕士的时候,想想也是类似的状况。进到研究室里,副教授给了我一个课题,给了一本参考书,给了一个计算程序,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讲解。然后只能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猜,猜那个程序是怎么一个结构,有哪些部分,分别是做什么的,对于自己的课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修改的,然后去找相关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确认,然后去修改程序,去进行计算。
然后是网上提到过的剑桥牛津的故事,你去找教授,要自己提出一个题目,然后解释为什么提出这个题目,然后教授同意了,你就自己去找资料,然后到教授这里来发表,教授提出问题,你要回答出来,答不出来的,继续找资料,之后才让你写论文毕业。说是从这样的方式训练出来的人,都是牛人。估计这是用传闻来猎奇的,但是,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确实是需要的。
再有就是一个网上盛传的“蘑菇理论”,说是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有能力者会自己长高长大。意思是说,把一些新人放到公司里,安排一些打杂跑腿的杂活儿,甚至对其批评指摘,制造不良环境,任其自生自灭,然后有些人会脱颖而出,那样的就是人才。
把话题扯回来,在公司里,细致板牙的讲解基本是不太容易存在了。如果能有人教你,就给你教点儿,不过好多公司都不怎么教,让你自己去观察去揣摩。日本的公司不怎么教,国内的公司也不怎么教,偶尔会有些公司的培训做得很好,如果遇到了自然是好事,但是更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没遇到善于培训的公司,自己应该怎么去学东西。
Chapter 2.
小E说到在工作中,没人去教他东西,
当时我说,你可以自学一些,像我和你谢哥,刚开始上班也是没人教,
我们都是自己想办法,从手头做的事情中学一些东西。
听到我的话,小E说,子子哥你们做设计,可以自己学点知识什么的,
但在他自己的岗位上,需要的是流程和客户信息,这些东西,是没法自学的,
如果没人教这些,就没啥可学的了,只能干坐着看电脑。
听到这些话,我随口应付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
关于技术与流程,这些东西也许公司没有系统的教材,甚至没人带你,
就算是公司安排不好,别人不教你,那么考虑一下你还能学些什么呢,
至少还可以学一学:社会人的交流方式。
在公司里,周围人总要说话的,
要么是直接和你说话,这时你怎么回应,回应的好与不好,
要么是他们之间谈工作的事情,你可以旁听,
要么是他们打电话,要么是他们开会,要么是他们闲聊,
听到之后,想想哪个说法好一些,好的东西自己去模仿,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006年,我从日本飞北京,办事后坐火车回辽宁,
当时坐的是红皮火车,座位是面对面的那种,
我坐在右边靠窗户的座位,座位是三人的,
我左边两人,是两个在校的大学生,
我面前,小桌板的对面,是一个女的,
途中大家聊了一会儿,随便说了一些话,
那几个大学生,提到他们的学校生活,然后提了一些当时的新闻,
后来提到那位姐姐平时是做什么的,
为了给妈妈治病,她自己去接手一个桶装水的工厂,等等。
然后我也提到了我的工作,
这时那位姐姐说,一开始以为我和那两个大学生是一起的,
但是她感觉我说话和他们不太一样,说上过班的人是感觉不太一样。
那次旅途就那样结束了。
自己谈不上被夸奖,但是可以从侧面说明,
自己那时说话比学生时代提升一些了。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的谈话是仅限于学生的水平,
来日本留学之后,接触见识到各种人,才多少有点进步。
之后我也会想,反过来看,学生的谈话,和社会人的谈话,会有哪些不同呢。
在学校里的时候,耳边听到的,大多是学生之间的对话,
所以对于“学生模式”的对话了解得多一些,
所以说话的时候,也会倾向于“学生模式”。
然后毕业之后到了社会里,空气中是另一种云团,
社会里大家的谈话,给人感觉是一种“社会人模式”的氛围。
如果继续用“学生模式”去表达,就不够理想。
这时就需要去注意到这一点,然后去模仿去学习“社会人模式”。
回头来看,关于两种模式的不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角度来进行观察。
1)
说话是只为有趣还是有些内容,
是否炫耀自己知道而降低对方,
是否只是做出单纯无谓的讥讽,
是否抓住点儿失误就赶紧嘲笑,
2)
是否做出无意义的怀疑及反问,
对别人的话第一反应就是否定,
是否从否定对方来获得成就感,
否定发言能否给对方带来价值,
3)
被指出错误时是否马上找借口,
能否适当地表达出一定的歉意,
有合适理由时候如何适当反驳,
对于善意的指正能否表达谢意,
4)
平时有没有收集一些知识阅历,
能不能提出与实际有关的话题,
表达的只是空想还是符合现实,
为说而说还是要传递有效信息,
5)
在适当时机能否合适地打招呼,
说话时是否带有不尊重的感觉,
听人说话时是否看着对方眼睛,
自己说话的时候能否带点谦虚,
6)
对别人的话有回应还是不吭声,
能否作出合适的回应以便继续,
回答时是否只说自己相关事情,
收到提问后也问问对方的事情,
7)
能否看出对方表达重点在哪里,
自己是否拥有及想到相关信息,
说话是否是貌似相关其实无效,
能否让对方收到明确有效信息,
8)
能否耐心听人把话说完再回话,
能否有意识去听取对方的讲话,
能否去关注收集对话有效信息,
能否感觉出对方说话中的善意,
9)
提出问题是否符合现实及逻辑,
提的问题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
提出话题时能否详细交代清楚,
是随便问问还是有所思考预想,
10)
表达中是否有引起歧义的地方,
能否附加说明以避免带来误解,
能否照顾到周围空气以及感受,
能否考虑到之前及今后的影响,
11)
是否有点成就就马上显摆自己,
总希望得到关注得不到就郁闷,
被夸奖之后是否能够放平心态,
被不当批评之后能否斟酌表达,
12)
说话里是否有多余无意义的话,
同样的话没人回应就去说两遍,
无谓地说让对方感受不好的话,
是否会说一些容易被识破的话,
13)
说话只顾自己还是和对方有关,
能否从对方的立场也进行思考,
否定别人的话题采用什么方式,
涉及降低对方面子时怎样表达,
14)
考虑的递进深度能做到哪一步,
思考时非黑即白还是找平衡点,
以为对方想不到某事而特意说,
拿常识以为对方不知道而炫耀,
15)
是否能够谈出具体详细的内容,
是否凭借有效依据来做出表达,
是否以因果关系进行逻辑阐述,
话题最后是否能落地得到结论。
这些都是“学生模式”与“社会人模式”不同的地方。
这个模式对于某些新人来说,
一开始是不会的,或者说是做不好的,
说话之后会被别人减分的。
那么怎么办呢,
一个可以被考虑到的就是,
要去听听社会人之间是怎样的对话模式,
然后自己说话也逐渐使用“社会人模式”,
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会好很多,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努力人人在做,结果各有不同,
事实上,所谓的提升,不是一个“单方向”“单一动作”的努力过程,
还需要有“反思”和“见识新事物”的部分,
这里也是一个PDCA的理论,
PDCA理论往往被用在工作之中,
P是Plan,表示计划,
D是Do,表示执行,
C是Check,表示确认,
A是Action,表示调整。
一般来说,工作中做好PDCA,那么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然后回到我们的话题,
所谓“努力”,只是一个D的过程,
只做到D还只是一个单线的过程,
如果就此结束,那么下次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大概率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需要做的还有C和A,
这样才能得到一个闭环的,改善的系统。
所以需要有C,也就是确认反思,
还需要有A,也就是调整修改改善方法,
这个“调整”,可以有两种方式,
或者是从内部,自己思考出新的好的方法,
或者是从外部,要见识到新的事物以及好的方法,
然后才能够做出有效的改善,实现自己的成长。
Chapter 3.
对于公司教得不多,这件事情,如果单纯地抱怨公司,往往是不容易得到改善的,
相比之下,如果自己把某些地方转变一下,或许会更有效一些。
事实上,很多时候,别人教你一些东西,不是自然而然就走过来的,
你是要先表现得好,然后别人才会教你更多东西,给你更多机会,
如果你第一步做不好,只期待下一步,那么下一步也就得不到了。
那么怎么才能让别人多教你一些东西。
所谓有人来教你,一般没有人能够这样,
走过来哗哗哗地,把你需要的东西都教给你,
如果有,那是幸运,
大部分的时候,是自己做出一些努力,
让别人觉得,即使教给你也没什么不好的感受,然后人家才会教你一些东西。
也就是说,想让别人教你东西,关键的一点是:
要去注意,自己做的,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要去考虑,你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否会导致“别人没法多教你一些东西”。
把这些地方做好之后,别人教你的概率,才会更大一些。
说到了“态度”,这是一个总结性的词语,
所谓的“态度”,具体说来是什么呢?
展开来说就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给别人留下的感觉”。
那么这个“样子”再展开来,包括哪些东西呢。
在工作中,下面几个方面是可以被想到的:
表情
主动说出的话
被动说出的话
理解程度
交出结果的完成度
成功和失误后的表现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是否关注
1.表情
这个主要是指,
是否面无表情,
眼神是否合适,
该笑的时候面带微笑,
是否面带嘲笑,等等。
这一点看似平常,不过小E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好不容易有人带他出差了,去外协单位检查零件,
回来后他很高兴,到部长那里汇报的时候脸上笑嘻嘻的,
部长就觉得他笑嘻嘻的,挺奇怪,
就说,别人出差回来都是挺累的样子,你怎么这么开心。
他听到这话,感到无所适从。
这个估计也是由于他刚参加工作,所以一开始出差有点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时间长了,看看周围人都是什么表情,然后照着做就好了。
所以说,即使是简单的表情,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别让别人觉得太奇怪就好,这也是需要一点学习的过程的。
然后想起了我自己,在日本硕士毕业后,我找到一家派遣公司就职,
进入新公司,一开始有一些社交礼仪培训课。
找一间教室,公司从外面培训公司请来两位讲师,给我们这些毕业生培训。
培训课上,除了听导师讲课以外,每个人都会有一次被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
这时候,要看的是什么东西呢,当时我们不知道,之后才意识到:
这里回答问题的内容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表情。
在上课前,我们每个人走进教室的时候,讲师有用摄像机对着我们拍摄,
包括在课堂上,我们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讲师也有把我们的样子录下来,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讲师在大屏幕上,将录像播放出来,
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当时的表情。
当时看了录像,我确实有点儿吃惊,那时候自己的眼神会游离,不太好,
有了那次培训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才慢慢注意一些。
话说回来,在办公室里,即使学不到知识技术,至少在职场里,看看别人的表现,
什么情况下展示什么样的表情,模仿一下社会人的感觉,是有必要的。
2.主动说出的话
在公司里,大家开会讨论一个事情的时候,你是否会主动开口说一些相关内容,
或者在办公室里闲暇聊天的时候,你是否会主动说出一些新话题,
你主动开口说出的话,能够反映出你头脑里有多少内容。
你头脑里有没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是别人对你判断的点。
一般来说,开会的时候,新人知道的东西有限,一开始往往没什么可说的,
那么至少可以留意,听一听别人会主动说什么样的话,然后可以用来借鉴模仿。
另外,你好不容易开口说的话,是否和对方有关系,
还是和对方没什么关系,而只和你自己有关,
这是另一个判断的点。
3.被动说出的话
在职场里,即使你不开口,周围人也会有对你说话的时候,
或者是给你交代商量工作上的事情,或者是闲聊,
这时候,你能被动做出什么样的回应,是一个表现水平的地方。
别人说出一句话,是有着预期的回应的,
如果你的回应和他预期的差不多,那么会话成立,
可以有可能继续谈更多的东西,
如果你的回应答不到点子上,那么就会被减分。
上司或者同事对你说一句话,
对于这句话的回复可能有ABCDE五种表现,
说话的人在心里期望得到的回应是C或者A和B,
如果你的回答确实是A或B,那么对话是成立的。
但如果你的回应是D或者E,那么对方就会在意。
那么下次别人想给你教一些东西的时候,就要远虑一下了。
有时候,你的回答是D和E,
但是你注意不到自己的回答有什么问题,
因为你只知道D和E的回答方式。
你认为自己尽力了,但是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
而实际上,你没见过或者不知道A或者B的回答方式,
所以自己觉得努力了也没有好结果。
这个时候,怎么去知道A和B的方式呢,
一个可以被想到的是,去听取别人的谈话,
去注意旁听别人的谈话,找出其中好的地方,变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既没有去听取话语的慧耳,又没有竖起去旁听别人的天线,
那么进步就会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说话的时候,除了内容之外,还有就是说话的语气和样子。
是让人觉得舒服,可以继续和你交流,
还是说,让人觉得在意,下次要远虑一下。
语气,语速,眼神,这些软件的东西,也是重要的。这和上面的第1项是相同的。
以前有一话写过“社长的失败”,
就是说,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感觉,没有达到对方心目中想象的要求。
所以社长当时会认为把我招进来是“失败”的。
初次见面,别人不会直接拿出一个专业的业务问题来看你的水平,
但是他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话,
从你的语气语速眼神表情那里,来看出你的斤两。
所以这些方面的锻炼与提高,是有必要的。
这些东西,在平时和朋友谈话的时候,没法去锻炼,
那么在公司这种正规的场合,每一次谈话都会是一次锻炼机会。
再有就是被动回答的时候,回答的方式是“顺接”“否定”“岔开 ”的哪一种。
别人讲了一些东西,
如果听的人,能够“顺接”,那么将会是理想的。
如果听的人,做出“否定”而且带来新的有用的观点,那么也是极好的。
如果听的人,是做出无谓地“否定”,而没有带来什么有效信息,那么他会被减分的。
如果听的人,将话题无谓地“岔开”,说一些貌似有关系实际没有用的话语,那么也是会被减分的。
前面第45话里,我给小E讲机械图纸里的“第三角法”,
我告诉他,这是日本画图纸和中国画图纸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他顺口就说,这个都一样,放到工厂里都能做出来。
这就是无谓的否定,或许是他有这样的表达习惯。
如果是别人给他讲东西,他也这样说话,
那么即使别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对他有敬远的倾向,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别人不教他东西,原因或许在于他,
他需要改变一些才会更好一点。
4.理解程度
上司在讲解或者介绍一个新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是12345678的递进关系,
有时上司说了1458,新人如果听懂并且正确领会了,那么就会加分。
有些情况是上司把难点456说出来,新人有123的基础知识,且能推理出后面的78,那么也是加分的。
如果需要从1讲到8,这是普通的。
最不希望的是,今天从1讲到8,下次要做的时候,
从456开始说,新人就反应不出来,还需要要从1讲起,这是要减分的。
5.交出结果的完成度
工作得到的结果,有没有出错,是否做到彻底的程度,是否达到被要求的程度,这些是硬指标。
“有没有出错”,这个事情一般都会去注意,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
“是否彻底”,这个事情是不容易自己注意的,
自己觉得,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是对方要求的,可能会在意一些细节,
这就看干活儿的人,是“差不多就行”,还是会尽量做好。
这个“是否彻底”,你的结果会使别人看到你的做事逻辑,
从而决定下次怎样对待你。
6.成功失误后的反应
这个也比较重要,一开始参加工作,表现得不够合适,是有可能的。
成功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失误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然后看看周围的反应,再考虑是否需要调整。
什么时候有了良好合适的表现,就是褪去了青涩的感觉。
7.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是否关注
这个在前一话里也有写过,就是要有眼力价。
如果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所留意,那么这将是一种被期待的行为。
一个老人带一个新人干活的时候,说到某处有什么东西,希望新人脑袋里面有印象,
比如说会议室墙边的书架那里有一排蓝色的厚版文件夹,
或者是说休息区圆桌旁边的架子上有一个扁盒装的扳手,
或者是是说上次去某公司会谈时桌子对面坐着的某个人,
说到这里时,都希望新人头脑里能有那些信息,可以继续谈下去,
如果没有,提示一下也反应不出来,那么就会略微减分。
说话时,提到干活的某一步骤,
如果新人能想到以前见过的相关信息,那将是会得到较好评价的。
有些新人,是对别人的事不去注意的,那就不够理想。
如果对别人的事情表现得完全不在意,那么别人可教可不教的时候,就选择后者,
有些新人是过分注意周围人眼光的,太过了也不够好,别人也会在意。
需要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上面说的这几个点,虽然看起来说的是职场里面的事情,
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在生活之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对于家人对于朋友,如果表现得好一些,将会得到更多的关照与帮助。
Chapter 4.
小E还提到,他现在的身份是派遣社员,所以有些待遇是有限的。
比如说没有欢迎会,
比如说公司里有某些地方,他的门卡是刷不进去的,
以及有一次他染发之后被上司谈话,等等。
他会在意这些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就让它那样吧。
有些是客观的不能简单转变的东西,可以选择性的跳过,
在这以外,还是想想有哪些可学的,自己能吸收什么东西,这样才好一些。
同样,一种想法是公司有培训员工的必要。
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他属于派遣社员,也是类似于试用期的性质,
公司在观察阶段,即使不教太多,也是可以客观存在的情况。
如果在这一点上纠结过多的话,或许是没有结果的。
所以说,在考虑事情之前,有一个方面,就是“着眼点”。
别人对你做的一件事,
你着眼点在于“是不是对方用意不好”,
还是着眼点在于“自己做得够不够”,
这两种思维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着眼点的不同,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向。
如果着眼点有不够理想的地方,那么思考的结果也是有偏差的。
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自己做得让对方不满意,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好,
这时,关注点可以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看看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找到其中的平衡的,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去寻求帮助,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Summary
关于小E的故事,以上写了五话内容。
在这里写下这些事情给大家看,目的不是为了去说,他这个人有哪些不好,
而是说,希望大家可以淡化人物,也可以淡化作者,把着眼点放在故事提及的道理上面,
大家可以把小E想象成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者是几个人物特征的组合,
通过他的角色,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然后从具体的事例中,引申出一些道理。
如果有朋友能够对这些故事的引申意义有所了解,那么就达到目的了。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以上。
By子子
可是很多阴暗潮湿的地方长出的“蘑菇”有毒:'( 疫情当下,ZZ前辈居然还在聚餐,注意安全啊。 读完以后我感觉到巨大的差距,相信子子君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但说实话,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生活颠沛流离,工作有时候还变动,没有过多思考,确实做的很不好。。。。
谢谢您的赐教,感觉子子君技术好,做人做事也很棒 zz大侠就把做事的道理掰碎了喂给一些刚入职场的小白,实属难得,而且有些东西对职场老鸟也有帮助,感谢 在校学生,职场新人,职场老人工作方式,交流风格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学问真大。
子子先生在里面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上学那会,给我们教机械原理课的老师,把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习做了个比喻:比如山上有一只老虎,学生要把那只老虎逮住。本科生学习中,老师不但告诉你山上有老虎,还告诉你怎么上去?用什么方法去逮住老虎;而对于研究生,导师说:山上有一只老虎,老虎在那个确定的山头,你去逮住它;但是,对于博士生,经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只告诉:这一群山脉可能有老虎,你去试试逮住它。 感谢ZZ桑分享的故事,每次看都会有不少的收获。 晓昀 发表于 2020-5-3 21:44
在校学生,职场新人,职场老人工作方式,交流风格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学问真大。
子子先生在里面提了一个 ...
那是不是就可以引申为在工作中上司只会和你说要你去抓只老虎:P
感谢子子大佬,受益颇多,一直默默关注中:lol
小E还是太单纯了,也许这就是职场新人的特征,磨练一年半载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难道日本没有拜师这一说吗,有个师傅罩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成长起来也会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