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机械工程师的我这些年踩过的坑---第三篇(中)
(接第三篇上)要超越,谈何容易?我厂虽有号称十五六年的制造磨床和配套大厂零部件的经历,但在我来之前,根本没有研发部。就技术积累而言,估算一下,也就积累了三年的技术。加上我后来的积累,总共不到七年。要知道,七年的积累对于磨床企业,是入门级的。况且,现实情况是:要先进的设备,没有,要设计团队,也没有,甚至检测工具也欠缺的很。这种条件下,研发的难度可以想象。
不管怎样,我答应了就要拼尽全力。没有别的优势,有的是一腔热血和一根筋。在了解了竞争对手的产品概况后,定了个方案:用三分之一的价格,造出比对手更高的精度,提供超长的质保。看起来疯狂,其实是无奈。因为我发现,只有在精度价格和服务上超过对手,用高性价比胜出,别的真没希望。毕竟,人家外观高大上,做工很精致,名气又大。
可问题来了:高精度+低价格。这两个是矛和盾。要成,只能两个办法:第一,在非关键处降低配置。举例说:人家用全封闭的防护罩,我们用半封闭的。人家用日本东京的量仪,我们用中原精密的,人家用发那科系统我们用KND的。(不过这招实为下策)。第二,将成本花在核心关键部件上,把精度搞上去,附加超长质保(来免除后顾之忧)。方案并不高明。(现在想想:这反应了当初项目上马时我们权衡了风险和收益。为降低投资风险而选择了较低成本的配置。)即使这样,前两台因研发投入,根本赚不到钱。不过一旦成功了,后面不仅有订单,有利润,而且还有“烟花效应”(有出彩的宣传效果)。
就这样,在2018年5月,一个不到20个人的小私企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攻关项目。记得在动员全厂职工的大会上,我慷慨激昂,把这次攻关上升到了中日之战的高度。为此,专门成立了研发小组,一共五人,都是厂里的精英。由一位有着23年机加工经验的技师,一位有着40多年经验的钳工,一位专业从事11年经验的装配师傅,一位拥有10多年经验的磨工,外加我这个不自量力的疯子, 组成了建厂20年以来最强的阵容。(我的设计可全靠他们实现的)。
我首先把再造三台高精度砂轮箱作为首要任务。 之前我提到,这种高精度静压砂轮箱早在17年用时三月即获成功,特别顺利。(不过太顺并非好事,正是福兮祸之所伏)。而我想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改进一步。实现全方向的静压支撑。这样一来磨头的理论寿命变为无限,必将会成为一大卖点。不仅如此,我还要把内部结构改的更显档次。于是一个多周后,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全新结构出图了。可就是这看似锦上添花的改进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自作聪明,什么是画蛇添足。
分析起来,还要重提研发太顺了未必好事这句话。因为我太顺利了,老总同事都有个担心,说如果你只是因为业余时间参透了一本外文资料就能搞出成果的话,那将来竞争对手也有高人,一看也就明白了,这不是很快高科技卖成白菜了吗?
这就是我要改进成高大上的一个原因。让客户看起来说漂亮,让企图模仿的人看不懂,即便看出门道,但也不好测绘和仿制。这个要求就不简单了。
经过努力我做到了。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还看不明白,不懂结构的人还拆不开。不过,这是把双刃剑,也同时把机加工和装配两位队友也一起难到了。
几番周折,高大上的‘艺术品’做出来了(费了不少时间),一共投产了三台,做成了两台(可见工艺要求之高)。老钳工看了半天图纸愣没看明白(可见保密性之高)。老总看了点点头笑了。
就是这台被寄予厚望,外观结构高端大气的砂轮箱让老总沉住了气,(让我一次次品尝试磨失败的苦涩,一天天的在坑里煎熬),当最终找到元凶后没差点背过气去。(万没想到这坑中还有坑啊,可把我坑苦了)。
(由于今天节后复工太累,就此搁笔,下回再续)
应该用木工铆接上的那个什么锁,把传动箱锁死,它们绝对想不到用了几千年前的结构。 安装个自曝装置,一拆开就报废。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有类似防盗装置。最常见的就是特种部队,一旦武器出现无法带回去就设定自曝,防止机密外泄。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不到20个人的小私企,,贵司人不多,还能干这么多事,佩服,佩服
我之前所在几百人私企也是来订单就生产,,几张图纸用了很多年,从来也不会想进步,, 这故事老精彩嘞,等。。 到处是坑 这故事老精彩嘞,等。。 比故事精彩,因为有心血 这故事老精彩嘞,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