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记忆力不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现代病。 ; R) P3 m7 m5 j
比如:
/ S0 k) p, s/ |' [
别人吩咐你做个事情,满口答应,回过头就忘得一干二净; 看到某个概念、知识点,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却总是想不起来; 手头一大堆琐事,总是想着抽空去做,有空了却又常常抛诸脑后; 刚刚还在心里嘀咕着,走了几步,突然就忘了自己想做什么、想说什么; 4 p6 f4 N* H, v0 b" f. s
……
+ ], w4 D9 i$ c$ r
每天不感叹几句「我又忘了」「我怎么又忘了」,仿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现代人。
% E& q' k1 [! Q( g
很多人会喟叹「是不是自己老了」「大脑不灵光了」,但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 D" W9 a3 ~7 Q, _- d0 Z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 y* S+ a) G1 B1 T* f6 Q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并不是为了这个信息时代而设计的。它在演化的初始,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需要处理的信息,会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6 W. M1 T' u1 \' g. \2 W
电脑可以简单地换硬盘、加内存,但大脑不行。它只能在原初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优化和塑造。
- U; u( N" f; E7 W0 k
所以,并不是你老了,也不是你的记忆力不行了,而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远远远超出了大脑能够适应的极限。 ' N7 ~$ z5 o/ x8 k" I0 L+ f1 j
因此,当我们讨论「记忆」时,更有意义的,其实不是指大脑内部的记忆,而是将大脑和周围的一切 —— 电子文档,碎片信息,人脉网络,互联网,等等 —— 所连接起来的、更大规模的「群体记忆系统」。 5 z, i; Q7 I2 d0 c8 _# E
忘记了一个概念,可以去查;忘记了一段信息,可以去搜索;忘记了一件事情,可以去问人;忘记了一个文件,可以去找出来…… 我们无需记住所有信息,因为绝大多数的信息,都能够通过周围的人、事、物,去获取和触及。 7 g7 y0 d9 l2 J" \3 l2 p O
而大脑在这个「群体记忆系统」之中,扮演的是一个司令官的角色 —— 用来下达指令,汇总信息,分析对比,作出决策,整理输出……将这些无意义的信息,用有意义的方式「组合」起来。 - G. ^+ I5 ` \4 r2 g/ T: k. K
简而言之:如果把这个「群体记忆系统」看作一个庞大无比的网站,那么大脑就是这个网站的导航。通过导航,我们就可以顺着曲折迂回的线路,不断延伸、跳转,抵达无穷无尽的角落。 . c4 v W# v7 A+ a, Q
我常常说「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指的就是这一点。 ( s' J/ Q) P# @
一2011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 Betsy Sparrow 等人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当人们意识到「信息将被储存在电脑里」时,他们对信息本身的记忆程度就降低了。 5 d. ?7 W$ N/ Z% ~& V( [, @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到哪里去找到这段信息」的记忆,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 f6 _) ^0 v3 g% k$ }8 r& j
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记忆模式,将越来越多地从「What」,转移到「Where」。 . ], {( l0 G5 T; K
因此,这个结论被命名为「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指的就是「搜索」对记忆的影响和替代作用。
7 A. w: V$ N9 T
这项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把它拿来作为「互联网毒害我们的大脑」的证明 ——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4 `0 u9 C5 {& S7 P9 H6 p n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什么呢?是大脑对自己的一种更新。
2 a- Q* ]3 ] c* h9 k( F+ I, j
为了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大脑需要改造和优化自己。但众所周知,要求大脑改变其生物形态是不现实的。因此,它尝试着跟互联网和「外部世界」结合,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分支。 % t r. b+ [4 ^. u+ ]0 E0 g# z* j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 `9 I% Z" `* O: {9 p: b
如同前文所说,大脑作为中枢司令官,指挥这个「群体记忆系统」高效运作。只要它能够持续、稳定、有效地运转,就没有任何问题。 ( L3 R- `- m2 [ r2 _% ?9 I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什么呢?这个记忆系统的中枢司令官,瘫痪了。
: ~9 i& b- c8 c/ c% g( T! B
前文所说的一切,前提是「能够有效运作」,也就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能够记住「我想要找什么,在哪找,怎么找」,然后才能去执行。 4 z8 `0 r$ e+ s" `) c" }
这些需要记住的东西,就称为记忆的「线索」。 1 q. x+ \; D. G7 ]: H9 O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连这些「线索」,都记不住了。
2 F: _- Q( j. r! I: k, h9 E: W5 j. D
我们记不住自己要找什么,要做什么,去哪里找,怎么找……自然就没有办法,良好地指挥和运用这套记忆系统。
; _8 {( q+ \6 T4 E8 P& ^4 ?% R# o 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6 j1 k, Q9 x* o) U0 f
最大的症结其实不在于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
* Q* D* J: D- }, D- j7 m
我们回顾一下记忆的模型。当你需要记住一样事物时,大脑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 M1 }& l6 a! b; B& K( n! [
定向注意 → 加工处理(短时记忆) → 编码储存(长时记忆) → 复述调用(避免遗忘)。 + x: l3 M+ g; T/ v1 B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其实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参与。
: {* _, [. v9 G& j( z
定向注意: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忆的事物上,让注意力聚焦,不被外在信号干扰。 加工处理:需要把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让它们能够进行整合。 编码储存:需要在一段时间里进行深度加工和复述,将信息「嵌入」神经网络中。 复述调用:需要根据外部的情境,给记忆一个「回想」的操作,把之前写入的信息再提取出来。 ) U8 v+ [0 h& G1 G8 e' f( X+ w* ]
+ h2 M K' g( Z9 C& x
只有经过完整的四个步骤,一段信息才能牢固地被我们记住。
! h5 D. C5 _; s" }7 L
但在这个时代,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受到的干扰,实在太多了。 " g. r- i. V4 U4 \
据美国 Basex 公司的测算: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断 70 次。这至少会造成 2.1 小时被浪费在「切换」的过程中。 这些打断,可能来自上级,来自同事,来自客户,来自QQ、微信、邮件、新消息……我们的时间被无休止地切割、细化,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事务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命」。 2 q! P2 ]4 e# H9 `5 a0 v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切换」,难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样事物之上。
( J6 b6 j& {6 n* M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很难主动调用记忆系统去「记住」事物,只能任由它被动地接收信息,产生作用。 2 ?5 ~4 K$ k1 O. d* W! g0 `
进一步,这些不断产生的打断和干扰,又会填满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超负荷运转 —— 从而,让我们产生疲惫感,进一步降低和弱化记忆的动力。
) Y0 {& Q1 W( C7 h; |# ?7 q% d
想一想:你是不是每天什么都没做,却总觉得疲劳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一些不被打扰、能够专注的时间 —— 亦即我所说的「黄金时间」。
~. b- m4 \0 F: a2 O1 u
这或许就是让你变得「健忘」的罪魁祸首。
, X7 n: p! X; T4 E9 ^7 d 三6 t7 _5 U: x9 C) k$ {- r
另一个原因,是外界的信息,实在太多了。
) n; q( [4 \9 w4 G4 P# r1 j
在这个信息时代,有一门专门的技术领域,就是教你如何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7 ?: x( _- L! H
不得不说,我们日常所见的媒体自媒体,对这一招实在是炉火纯青。 ; E l# x a; z9 m# i* E: T# J* |
大脑喜欢不同,于是,他们就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噱头,追求「独家」「爆点」,以「奇」来吸引你的眼球。 / e3 ]7 h7 k! P( t4 q
大脑喜欢情绪,于是,他们就用民族主义、二元对立、情绪宣泄、站队对骂等手段,来激发和煽动你的情绪。 " Y) n! X; p* B
大脑喜欢故事,于是,到处充斥着「故事课程」「故事思维」「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用故事影响别人」; $ Z6 p' a/ g/ I& O5 J. H8 f# u
大脑喜欢窥私,于是,大量的花边消息、小道消息甚嚣尘上,哪怕只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调配出一道大餐; 大脑喜欢囤积,于是,各种碎片知识、「豆知识」蜂拥而至,用好听的名字来包装自己,简化掉背后一切支撑和逻辑,只为灌输给你「知道」的满足感。
; Z! T4 k$ E: y' m8 K
……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外部「喂养」下,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 —— 我称之为「知道的幻觉」。 / k( j+ o8 ]& }; m3 N
什么意思呢?一段信息,只是进入你的短时记忆,还未被写入长时记忆,但在大脑看来,它已经被「记住」了 —— 于是,我们开始对它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信息上面。 / N. L5 ^8 ]( G& F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有两方面原因。 * v+ B2 O* x* S! U# V) v. k
1)绝大多数信息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刺激,来不断争夺你的注意力,让你时时刻刻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中,注意力不断「被迫」在各个信息之间游走。
$ x1 C9 D% Z. {7 G5 n; V& Y
为了接收这些大量的新鲜刺激,大脑必须尽可能缩短在每一个信息上所耗费的时间。因此,它会欺骗自己「记住了」,把「熟悉」当成内化,来尽量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
2 ^+ B# E7 Y6 c* @) p
2)大多数信息为了降低你的接收成本,都变得越来越「舒服」。尽量让你不动脑,「不需要思考」。信息被打包做成一个个罐头产品,喂到你嘴边,打入你的血液里。
- D. ^$ k8 H+ }5 h# x4 k8 q ^
这就导致了,大脑在理解和认知时不需要耗费脑力,也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 这也会给大脑一种「我懂了」的幻觉。
5 R8 L" W- M3 M: P" w2 U
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涣散,如同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难以集中和聚焦。 7 |9 E; z2 \ {( E) m$ H. b
这也就导致另一个后果: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信息,我们就会开始「排斥」。
. `$ m! D0 @/ B, M% q& i3 O
不妨问问自己:你已经有多久,没好好看过、思考过一些复杂的信息了?
' W) W1 l' g( `1 G
你每天接收的信息,是否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缺少了大量逻辑和信息量的闲聊,故事,八卦,短句,图片,标题?
( \2 N$ T3 E, @7 l- l
长此以往,你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不成体系的碎片而已。 & h! s: j* |) Q4 u
四
/ E4 v- y1 o7 {/ P4 a* N1 K6 U所以,我采取的整套记忆策略,就是外化和内化并存。
: |/ s* s2 D9 \/ l$ |' e
我有一个习惯: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想到任何有用的东西,都立刻记下来。要做的事情,记到待办清单里;除此之外的一切聊天记录、读书笔记、灵感想法,全部记到电子笔记里。
5 W/ j! ^9 D4 X d( [5 I2 m: ~
然后,再定期安排时间,去整理、优化它们,让这些笔记「流动」起来。 % a5 C; D" u$ X8 U4 ^ ]1 W
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做法是什么? 9 ^1 T5 _4 K* Q
一元化。 O+ Q K) M1 g& @3 u& ]
许多人的群体记忆系统之所以失灵,就在于他们没有好好地优化它的结构 —— 信息被随手放在「方便省力」的地方,没有规则,也不整理,一团乱。
7 g( i+ J Z# {' g5 \* S# {/ o
这就导致了:一方面,由于谷歌效应的存在,信息被从大脑中转移出去;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妥善地安置,导致「失去了」跟我们大脑的链接,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碎片。 ) i+ W1 ]5 D: \9 d e6 L, m
如何改善呢?最关键的一步,在于给自己设定一套规则: ' I# X+ u8 w4 m- {6 ^
无论什么信息,我都放在一个地方,用一套规则梳理清楚;需要的时候,我再从这个入口进去,查找、调用,即可。 0 w) K6 x5 L) X: O* |% I
不要小看「一元化」的作用:如果你有5个入口,那么,1条信息就是5种可能性,2条信息就是5x5=25种可能性 —— 它的复杂度是呈指数增长的。
4 X" u! Z) p/ m H
这相当于在变相增加大脑的负担。
; { I* k8 e( Y$ |& Z
像我在笔记里,就做了一页工作台,上面记录了所有项目的索引。对于任何信息,第一步收集,第二步整理,挂钩到项目索引里面。 这样,无论什么信息,我只需打开这一页工作台,就能很轻易地找到。 5 W# @# Z0 `9 R/ [ w6 |9 \
你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只要顺手,能够建立一整套「一元化」信息储存的规则,就可以。
: g( k0 X4 b" _: b* ? 五
, t; ~5 D' C/ n+ |; n8 u% p. b+ R这是外化,而内化的部分呢,我会通过这几种做法,来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记住更多的「线索」。 % P }$ z6 ^1 F7 {
1. 提高信噪比
; |' m, R) \3 b3 ^
信噪比是一个信息学术语,指的是信号除以噪音。信噪比越高,意味着无关的噪音越少,那么,我们记住、回忆起重要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 5 J- \; B/ r) Q: Y7 F6 H9 P0 ~
如何提高信噪比?最关键就是「减少噪音」。 5 F$ l$ `9 ~% P* X- o2 o8 J
如前文所述,大多数信息其实都是噪音,无甚价值,唯一的结果就是污染你的记忆系统。所以,尽量屏蔽掉它们。
+ d# m% W/ u5 Q
你要做的,是建立一个阀门,一套有效的「信息筛」: 6 f: W/ V7 d+ | e
不可靠信源,不看; 过于碎片化,不看。 不感兴趣的主题,不看; 价值不高的内容,不看; ) D6 S* F3 Q8 z* P3 T" |- o% W* R
9 N4 q5 w! f: a) m# ^
不要小看这些噪音。大脑有一个特点,会把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归总记忆。所以,如果这些「噪音」跟「信号」的主题相似,就会严重干扰大脑对真正有价值信息的记忆。 . Z" T8 C: |8 T* ^ E0 {; C! ]
长此以往,你就会容易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可以相信,哪些需要打问号。
) @) e( ~" t# {! }( E
2. 锻炼短时记忆
) g, _& D) m' q! f/ W) y6 w3 T
短时记忆在整个记忆系统中,扮演的是「桌子」的作用 —— 一切信息,你都需要先摆在桌子上,进行初步加工,随后才能分门别类地存进「仓库」里。 ( \4 v, C# S+ H* x) i
所以,简单粗暴地讲:桌子的大小,就决定了你能够加工的信息上限。 9 z# g6 T9 |: n! f/ C( i9 j
尽管我们的短时记忆被限定在 4 个单位,但大脑给我们留出了一个机会:它并没有限制每一个「单位」的大小。
& I. S& L) n5 y/ I/ D S
也就是说,我们要训练的,是把碎片化的事物,重组、整合成一整个「组块」的能力。
+ @( @+ ~4 m) c+ f' C; n' w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去计算和记忆一些长的、复杂的信息,比如: % c* m: U' x8 t# G' x9 D F
这可以强化自己的「组块」能力,让记忆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5 c2 Z, x# U& t. f9 W' G% B! `. }
3. 回想和输出 n8 }0 O* z# h3 Q9 H' I& y
记住一篇文章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读完之后,回想它的主要内容,把它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写完再去查阅和确认。
) S7 b6 O- F- H% w7 Y Q4 |1 e
同样,记住一些关键线索,最重要的,就是多去回忆它、调用它 —— 这样,大脑才会认为「它是重要的」。 $ e. i6 G, S0 z$ K1 S' y
平时可以多做做这些练习,从长时记忆里调用储存的信息,来增强自己的回忆能力。比如: . @& e! R4 I4 M
每天记录一次日志:今天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试着回忆最近看到的东西。比如,最近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它里面的每个人物叫什么? 把遇到的新情境、新事物,跟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问自己:它会让我联想到什么? # ]" w& n: R/ @! X7 v3 a# l
# g, e: _3 T; J- g ] H
试着让它成为你的日常习惯,在走路的时候,等待的时候,无聊的时候,都可以做一下。一方面可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脑不断去反刍信息,提高记忆力。
; ~; _3 B- t+ P
4. 保持良好的睡眠 % H) `9 Z5 K! {4 S, v! i: ^3 ^
这一点可能很容易被人忽略。 ) m: B; L( _) t+ Q( @# E
实际上,心理学早已发现:睡眠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修剪」我们的记忆:把不重要的神经元连接清除掉,从而强化、凸显那些更重要的信息。
y! M" Q$ {) n/ d v
所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睡一个好觉之后,神清气爽,昨天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 这其实,就是因为大脑清除掉了冗余的神经元连接,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全貌。
4 ~1 C8 K* U0 c" [; l: ~" X* _
你要做的是,保持每天至少 6 小时的睡眠,并且要做到规律和稳定,在固定的时间点入睡和起床。另外,尽量改善环境,包括舒适度、光线、声音等,避免被打扰。
8 D1 S; t S9 A4 d: z
如果无法保持良好睡眠,可以午睡补觉。研究发现,哪怕 5 分钟的小睡,也能起到一定「修剪神经元通路」的作用。但最好还是养成良好的作息。 ; D; I4 u% g% w
六
' w Y1 I/ ]" t$ A6 J/ x7 s7 {1 y' m' L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打破迷思,建立对记忆系统的认知:
( v( ~: l# R+ ^' n6 @" n: b
1)记忆系统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者是紧密连接的 —— 内部记忆通过「线索」跟外部系统相结合。 2)我们并不需要「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的外化系统,并良好地驯化它、运作它。 3)我们对「线索」的健忘,本质上是注意力的涣散。所以,提高内部记忆力,本质就是保护注意力。 你有什么强化记忆系统的心得吗?无论外部还是内部,都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
' D0 G% S- U" w0 Y
最后,聊几句。 9 W/ {6 ]$ `0 Z5 q
现在常态是每周一更,周四 21:30 ,力求彻底、透彻地讲透一个问题。 ' W( H( V! Y g( Z, z5 `, B' o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值得分享给大家的东西,会放在周日或周一推送。
. y+ T+ s$ m- G) k F# h8 Y0 K
比如「闲聊时刻」,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书单推荐、互动讨论。
5 T, `! h5 p# |# L4 Q
L先生说 9 P( }5 V- H m6 j: k
?) E5 c6 r# B& ]# ~ q, g$ D8 I2 q% A0 d$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