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当中的成本分析,我认为是对普通老百姓最有用的东西。这当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概念:6 W; ~9 t- X& i) r( R
6 l' n. S! u0 d" M9 e- S, ^
以我的调性,当然不会给大家搞一堆乱七八糟的学术名词和艰深晦涩的术语。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这些概念以及背后隐含的思维模式,和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 ]+ ]& D2 e2 c1 S+ ^5 K
概括起来,这三大成本和我们的关系体现为以下三句简单的话: : I6 r l2 f) t" A" b/ O
沉没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过去, 边际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现在, 机会成本则决定了人们如何面对未来。
9 z9 E( Z$ V6 J7 j0 a
! {8 J0 s! ?% i# b8 ?; N5 H 01.沉没成本与过去
" g( |; k3 ~# {% M2 @6 b- @, i0 _1 d9 b
沉没成本,在我理解下,就是过去的投入,对未来不会再产生正面效用,这种投入在经济学上就被称为沉没成本。
' ~" l/ x! W4 }; a( J/ U ~; P
一个简单的例子,宋彪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疯狂地喜欢上了高中的一个女生。然后在一整年中,他每天自习结束,都要到学校的公共电话亭给她打一个小时电话,陪她聊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情。
# H9 t- ~0 H# M5 d! v! U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长途话费也还没有取消,所以人们都习惯在电话亭排队打长途电话。宋彪这么干了一年,电话卡买了一大堆,最后在大二的时候,对方给他发了个讯息: 0 z& D* f. b8 ?6 Y3 S
哥,你很好,真的。但是(省略若干字)……
* |, f- U1 X+ R @8 C$ J
你看,宋彪这一年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 ' h& O) }$ ~( n" n& I1 G' J3 I
沉没成本最大的经济学含义,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你做决策的参考变量。换句话说,沉没成本,跟你的决策,没有任何关系。 : {0 N2 } v* M6 \& N/ G( c
比如,宋彪不能为了过去一年的投入,再对人家姑娘死缠烂打。 ! L! b) V% V6 j7 g. J: z' ?% q
再比如,你在股票里亏了钱,但冷静分析后,接下来股票的走势依然大概率对你不利,那你就应该果断斩仓止损,而不是因为过去投入了很多,亏损了很多,而影响当下之决定。
6 ~" Y2 ~0 B3 j" | ~
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 ! o; e3 p5 ?7 t# S7 x6 n) n' x
一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去判定它到底会不会「对未来产生效用」。
% }. |5 S1 l# ~) V) z; Z* a: T9 G- _
比如你不知道现在亏损的股票,接下来是会继续亏损还是会反弹,你也不知道坚持了两年的创业项目接下来注定会失败还是再坚持一下就可能看到曙光,如此等等。 : e# V5 v# u* e; _$ s. Y- k; h
另一方面,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做决定会严重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 Q4 A0 U9 H; v J+ j& }$ Y) U
比如你会把股票价格锚定在建仓的成本价,认为那才是合理的。再比如,你会把两个人在一起美好的时光锚定下来,在感情破裂时,无法快速接受并走出来,总觉得为什么说不爱就不爱了。 7 ?' P2 T3 p, O% |5 l' `
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去解决。 7 B U. i o/ s
首先判断过去的投入是否沉没了,在一些简单的情况是很容易,这时候要克服的就是锚定效应,比如感情破裂这种。克服锚定效应自己多加提醒和刻意练习就可以做到。
% U" d6 N4 z9 Y; {/ y+ D& p
其次在一次复杂情况很难判断是否沉没,就要靠你对该种情况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通过多方对比和深入思考,来做一个概率性的判断。
$ ? b. m# i$ w! T
很多时候我们做判断,并不需要100%准确。只要大概率上,你的判断这个投入是沉没了,那就没有必要为了小概率的「反败为胜」继续耗下去。 8 P k7 l/ j, J- i7 y2 A- n" H
沉没成本在数学上,可以近似地表达为一个简单的一阶马尔科夫链,指的就是下一个情况的发生,只跟当下有关,而和历史无关。也即是: 9 e" F0 c* C. x
除了少数情况,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沉没成本的判断都是不难的。但人们总会有一种「不甘心」的心理,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因此我说,沉没成本,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的过去。 ; X2 w( O# H1 Q S
只有一个人快速认清沉没成本的事实,不让它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才能轻装上阵,也才能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所谓的断舍离和放下执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 X2 |; N( X! ~! ^ B/ I% t* i& U( g3 M M M; a
02.边际成本与现在
% I% _0 ]0 L" t4 E+ f9 O% Y% ]$ r4 p
4 A' ^! p4 J. `& @! ^边际成本,就是你每多获得一个单位的回报,必须付出的投入。
) a+ y9 u& t4 B6 T% I$ v" C
边际,就是增量的意思。
# O/ Q1 j& @. l' d! @) B9 w( e6 n
比如工厂生产鞋子,多生产一双,就要多花费50块钱,那这50就是边际成本。再比如,你的月收入是1万块,你要多获得1000块的收入,就要加班两天,那这两天的劳动投入,就是这1000块收入增量的边际成本。 . N- @! [+ ^! P$ l' Q" c
既然表达的是增量,那么它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就是趋势。
+ t$ @) ~1 W' ^
以效用函数求导的方式将边际分析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才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科学化」革命。足以见得,边际分析在经济学学术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 t0 Q+ y1 C( k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边际分析也是分析师们分析市场走向,经济动态,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 F5 @5 R+ n* w9 m1 X$ M0 Y
大家去看市场报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措词:
4 i, @8 i/ [$ M% D# i( y' H
通胀水平边际走高,货币供应边际走低,某某公司的盈利边际改善,市场的风险预期边际升高….. 9 i5 c5 o' i, w( Z8 {
这里的边际,指的就是一种增量的思维,一种变化趋势的思想。
v# \$ ~6 @/ x- V% X8 z
比如通胀水平边际走低,指的就是本月的CPI和上月相比,更低了。代表的是一个单位时间(月度)内,通胀水平的增量变化,它有可能是最新的趋势力量。 $ u; U9 u) B8 f4 Q2 b- m
金融市场的定价都是基于预期的,因此,经济金融变量的边际变化,市场会对其特别敏感。因为这种边际变化,往往可能意味着新趋势的开端。 ) i Z+ d6 Q1 ~. x& a- k
比如,如果此前的M2(货币供应)增速都在10%以上,突然一个月就变成了个位数,比如9%的增长,那这个时候金融市场就会理解为,央行的货币供应实际在收紧,并且这种收紧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事实上,就是近来中国货币供应的变化情况。 8 ?- E) K! [! I8 o9 `
除去经济金融专业领域,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边际分析,边际成本的思想也极为重要。 6 P& ?" h/ T, X$ ?( c' W
比如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总要选择一条路走下去。究竟是选哪条路? 6 k1 v2 w6 @6 d) u1 [
是选金融还是计算机,是做学术还是去业界,是自己创业还是为人工作,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年轻人面临的个人发展的困境。
, w9 Y( S9 N G* q: s! B
再比如,如何才能快速地实现财富自由?这是每个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尽管最终来说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实现,但并不妨碍你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7 @& Y d- f- P; M6 K
边际成本的思维告诉我们,个人成长也好,财富自由也好,我们应当去发掘那些边际成本足够低的路径。 4 E! P2 P5 Q) d* f; s# x7 o2 J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作经验会越来越多,做事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因此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越来越少,这就是一种边际成本下降的典型路径。
& r0 Y) j# a! r" B0 d$ r/ ?: C
事实上,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效应,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生产率的改善。 3 `9 G' o F; W# k. b! L
但按照传统产业内含的经验增长曲线来看,人们的学习曲线表现为一个一阶导数为正,二阶导数为负的凹函数。也就是说,单靠经验和学习,边际成本的最低值,很容易触达,且不会再下降。 # ~' O9 ]) c6 H$ }
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传统产业的「边际成本递增」,以及微观上个人经验到一定阶段后的「无效重复」。 : \. k% r( L! ~" I8 k/ i
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传统产业的经验和学习曲线的二阶导为负的约束被打破,边际成本迅速进一步降低到零(一个App一百人用和一万人用,其成本并不会增加一百倍)。 & C1 b9 T' g; e
互联网思维,其核心内核就是边际成本为零的用户思维。因此,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海量用户(哪怕是一个垂直产品,也离不开至少百万量级的用户支撑)来实现这一点。 $ _1 _; R3 N$ W; K/ i8 H
回到每个普通人,在我们选择个人成长和财富自由的努力方向上时,未必每个人都有兴趣或者能力进入互联网行业,打造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 , J. q8 U6 R) B; M8 R+ ~
但是,活在互联网像水电煤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边际成本为零+用户思维+迭代升级(之后有机会会展开)。
: p3 _9 i+ T" D9 [
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靠大公司给你背书你就可以成长很快,可以赚到很多钱了。现在越来越扁平,个体需要主动走出去,需要去链接更多的资源,需要去signal你的才华能力。于是,个体能连接多少人,往往最终决定了你的价值。
) l; k0 @0 [; d8 b2 {
之所以说边际成本决定了你的现在,就是说你现在做的每件事,是否朝着边际成本逐渐降低的方向在推进,将很大程度决定你做这件事的回报和未来的爆发力。
+ X/ U9 a; W) j U: c
如果你只是在做机械的重复性工作,那恭喜你,一辈子都和财富自由无望,也不太可能实现自己爆发式的成长。如果你做的事情,有在未来获得高回报但不需要再投入的可能,那么恭喜你,你正走在一条可能爆发的路上。 3 y. Z, d$ ^( g: J( U
因此,对边际成本理解的深刻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现在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 n$ s# _; }- ~ 03.机会成本与未来0 ^) j" ]3 O- u0 u8 k, y0 \
% f2 t* d1 s0 E
机会成本,是指你选择某一个机会,而放弃其他机会所能带给你的最高价值。 5 N" l5 [0 g3 C
这个话有点绕,简单来说,比如你有100块钱,可以用来买肯德基的全家桶,也可以用来买两本书。全家桶和两本书,就互为机会成本。 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你为了做这件事,要放弃的其他事。其他事的可能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6 q( k |6 l/ p7 t! j
关于机会成本,我此前的文章有详细论述,今天只说两个简单的结论:
9 H) |. B) s) x
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我去做这件事,失败了会损失什么? ( m4 B8 B( p( l- t' C: S8 J- r" T% r
这是典型的会计成本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会极力最小化潜在损失,最小化风险。 / l# w- g# X# m/ m1 _0 O& l* {
机会成本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会失去什么?是不是正好反过来? / C z! t* S$ D- A! |
机会成本的思维,即是更多看到未来的思维,是一种基于战略的思维。会让我们做选择时,更加基于大格局大战略,来分析各个选项的优劣,而不仅仅是风险和损失。
! f$ f# \3 s* T+ s* T
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机会成本,就不会特别计较眼前的得失。面对未来会显得更加有勇气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未来可能的机会,这种失去带来的成本,才是他们不可承受的(相较于去冒险可能面临的失败后的会计成本)。
! k. S4 D% z5 S: R1 ?! U: \
比如创业的人,就是典型的用机会成本思考问题的人。如果创业失败会失去什么,是会计成本。如果不去创业,可能失去未来的回报,这是机会成本,完全不一样。
# i# b/ H% q8 o$ D! \( _
4
" m: b$ q6 O, T( k* A' L) Q
总结起来,三大成本分析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相互存在内在联系。这当中,统摄全局的,可以看做是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思维。 理性人的简单含义,即是最优化一个人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效用可以表现为个人成长,名誉,社会地位,财富,等等一切。总之就是让你觉得爽的东西。
8 q, G2 f- H* U: x' l6 w! ^
沉没成本,是让你将不相关的变量,从决策系统里剥离出去,从而在更小更有效的范围内寻求效用函数的最优解。 ( O8 r( c. P+ ]/ J! V5 Q8 L
边际成本,是告诉你最优解的具体求解方法和思路。
5 x) d6 x# _; m2 \7 I
而机会成本,则是告诉你最优解不仅要在当下眼前保证最优,更应该在长期在跨期保证最优,而这也是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o, _7 r- R7 ~3 ~, m8 ~% z, j& c
机会成本也是人们为什么总在提倡要花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它们的机会成本足够大。 6 h! D% P. q! o
比如你长期不看书的机会成本就是变成一个傻逼,长期不运动的机会成本就是会变成一个胖子,长期不深入思考和复盘反思自己就会变成一个肤浅的人。
: x/ \! V& c+ t0 M
人们最后悔的事,是「我本可以」。
0 Y/ ]8 d' a5 O( q% ~7 D
微信公众号“秦小明”(ID:xiaoming_qin)
. J5 L7 A. x7 h. E9 |, h* z2 F0 j. e$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