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ction 5.
: g/ z! v! s, E7 \有一次,我与U桑聊天的时候,向他问了一个问题。! P4 F* A0 E" J& _7 }
我感觉,我在日本接触到的一些人,他们的说话方式,8 O$ c2 }" h) |7 J" z" E
会感觉比较巧妙,比较成熟,比较siccaly一些,* a+ s. b4 ~: E+ o/ N! t; @
我问,这些是学校里教出来的么,9 P, z" |2 c. A5 {
U桑回答我,日本的小学里会有“国语”课程。
1 |3 R" d5 `7 c7 R J; n我估计也就是类似于中国的语文课。, z+ [! R! O' c2 E
U桑说,国语课程里有一个教育方向,, B/ j, O* V" W# K# A- G( K
是要去弄清楚“对方想要说的东西是什么”。# u& b3 ?4 l1 g/ t; ?% r9 x& b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D% Q' Q" _( ~
我们的语文课里有阅读理解,但是貌似感觉上还是有所偏差。
: }7 |8 K4 e8 {) f0 y. i( ] r# x, N, O3 J
不过,我觉得“通过观看书面上的文字符号,来使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
% @/ ]5 I* I4 g- C6 A这个因果关系暂时我不是很能够同意,
& P G' V1 Z8 Y" B1 f7 h7 v我更觉得,是日本人生活环境中,大人的谈话方式比较逻辑,
" c- N* m _4 x! X然后小孩子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吸收之后,逐渐提高的表达水平,或许吧。
/ a/ W: G% O0 m+ K m9 f
# P2 o( a( F1 {7 l( N另外,想到的是,“弄清楚对方想问的东西是什么”,是一个课题。% C- L7 y( j% ]# o- r
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t$ H, l( h% J: [" f
有时候,别人问了一个问题,自己回答之后,对方说想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某某某某;0 I# T+ ?3 ]. g3 _; N
有时候,自己想知道某事,于是向别人问了一个问题,结果对方回答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3 q" {7 w# [0 @3 B! R- S这两个事情其实是类似的问题。8 \: W+ Q5 i0 |, S' V
提问和回答,是我们生活中的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
/ H* f( l) d& e1 m; U5 k. H- L把它们做好,却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做到的事情,总会有各种各样gap的发生,' n' U6 ], S7 X4 n9 m" A! e
如何把提问和回答做好,是一个需要修炼不断改善的课题。
7 e/ Y: Y4 _, R6 ~: p3 `( r- ` `# X! G! a) @: \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松下公司,
4 ?7 A3 M, j0 b, }- Y5 j当时松下电器在中国分公司制造的产品,有使用中国工厂制造的电机,
/ c3 f& l( ? K8 ^+ q: Z5 C, C8 h$ ~我的上司发现中国那家厂家的绕线涂胶固化时间比规定要稍短一点。, e7 s2 y# M( m2 y Z. [2 p
所以上司让问我用中文打电话给对方,是什么原因。) y0 m% ]$ J& _5 L
他不是单纯地让我去提问,而是同时对我说,对方可能会有怎样的回答,
2 E* o$ Q/ @( R- Z要么是说,对方有技术计算和规格标准和实际业绩表明这个时间是可以的,
( M+ O X+ l1 f! H5 O% G& ?这样的回答可以接受,
- s: c; o" H* ` Q不希望的回答是,当时由于生产交货期比较紧张,所以缩短了时间。+ E5 E5 k+ \% Q0 X
当然,我提问的时候,不会是把答案说出去,只是心里有一个预期的答案。, O3 Y6 ]0 B3 U/ [0 i
然后,当时对方的回答是属于前者,并且把技术标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
- o8 y* R/ |" ~( P V V我的上司也表示可以纳得。
" H& p" C' q. u: C这种问话的方式,我感觉比较奇特,之后的工作中也会模仿。
$ O" c, F/ P6 Y7 N3 ^提问的时候,把回答的几种模式也列举出来,或者把提问的目的说出来,2 k- c/ h: k) L
或者是可能出现对方弱势回答的时候给对方准备一些退路,$ I/ w8 |9 _" @% F( [
这样可以让回答一方也容易一些,容易做到更好的沟通。5 D7 `* F2 }% p/ B6 Q0 p
1 b& i8 n6 Y/ P1 u) `$ t8 H- z有一次,我与外协单位的日本人打电话,谈论技术问题。
3 ~' R* a! F( `我在提出问题后,给出参考的答案模式,' A$ E6 u/ r- b( g
然后让对方根据这个参考答案的内容,去选择正确内容来回复我。
) S# q7 r/ F; i' n1 B* w我问对方,电磁阀AP的公称寿命,是电磁阀ADK公称寿命的二倍,6 S v2 g- ~4 x3 p+ @/ f
这是因为什么。9 q2 r1 d% i; ~$ p4 R5 \
同时我也知道,他不会马上知道答案,7 U' G6 J! ~7 w* H9 `
于是 说,比如说是材质不同,对空气有特殊要求,) o4 g6 Q9 v8 K4 b" D6 r9 K
还是说,因为结构不同,所以寿命不同,/ \& i. R+ V0 z9 }; A9 K
还是说,因为动作方式不同,牺牲某些性能来实现的延长寿命,
" @. H+ p/ d2 Q4 s6 o' K8 x) J希望他向商社去确认一下。4 S) E$ ?; F$ o) a+ j( N
1 W0 T. Z: j* {
比如询问某个高度数值的时候,3 @* ^5 l4 L4 \& m( C- F
我们会询问,“那个高度的925mm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2 l7 w/ u2 W( a( P) h2 h0 R
我知道对方也不是马上能够答出来依据,9 O& D4 J& M3 q0 v( a9 F: q
然后我们会加一句我们提问的目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调高一点,
# o0 C+ V, y( s+ h; f7 S, Q( [ 会不会有别的问题,麻烦您帮我们确认一下可以么。“# R; B) D. Z$ y6 T, i" ~
单纯的一个问题描述,有的时候不能够把询问目的都表达出来,9 Y8 g0 v: s, R7 B) P
或者是让对方不好回答,不知道回答之后会有什么后续。2 j0 u) r0 t* p
所以,把最终目的或者想知道的内容提示给对方,会使交流更有效一些。9 U+ m2 z2 {" o8 u
2 j7 ~1 h" q6 k& g0 l1 T9 p另外,客户打电话给我说设备有问题,夹紧装置报警。
7 H% y0 N/ R* F我想知道油压压力表的数值是否正常,
3 M8 o" A: H8 ?: r ~以往我是直接问油压压力是多少,对方往往没注意看,: M/ C+ h/ s4 q% k
直接说“不知道”又显得不好意思,就说“好像是某某兆帕”。4 v6 `, x: J$ D3 }! R4 n" g
数值也不对,也不能够来判断问题所在。5 z9 x5 k5 s1 P3 Q4 l
后来我改变询问方式:油压压力计你有没有去看一下,还是说,还没来得及看。- s, f$ X( C: T+ r! E9 x4 B
然后他会说,还没来得及看。; s8 J3 v E& ^6 U& v$ Z# @' q
然后我说,那麻烦你帮忙看一下后面液压站的压力表,再给我回个消息,您看可以么。
- n( C) ~+ w3 _5 P+ r" g. o% j- ~5 b这样得到的信息会更准确一些。
+ A* x- [7 }+ L9 z! F) }8 k1 Q# f+ K, z: J- z4 K
Section 6.
5 J4 c& G0 V* ~5 R然后,U桑提到,国语课里另外一个教育的内容是:
3 B; v3 }: @; x% ?. Y7 F. O“通过论理逻辑的方式去陈述事情”9 D' t& _ O! V! B
“因为某某,所以某某”,
2 f; m' m. r' ~2 S; P这样陈述事情,比单纯地说出结论更有说服力。
o; G6 V: d5 n# j0 f* u) f/ {# g+ b: e) O: e$ G4 b& N+ y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的确如此。! D- Q3 K1 G- r X r, X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话里也曾写过,9 o5 l: w3 V9 P/ o; F* v% s
我在超市里买菜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子在跑,+ Q1 w! S6 t2 y8 R
这时家长要小孩子别跑的时候,是会加上理由的。9 H3 T* n- M3 T1 O5 `
“因为危险,所以别跑”或者“会撞到人的,所以别跑”。
/ Q2 |# p" x" d5 r8 H就比一句单纯的“别跑”或者“再跑我打你”要更有效一些。$ z" X" Z! b# q E, h; M6 Y1 M
( y O! W+ N, v1 q我遇到的一些日本人,在陈述一个事情或者要求做事情的时候,
/ l& C6 y1 V4 H! H: w& I5 N往往会加上一个“里付”,翻译成中文是 论据 的意思。
N+ ^" ?$ i8 E: u4 |( C2 o/ h我留学时曾经在厨房打工,晚高峰繁忙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菜码,- w6 `. @5 [- ]" c7 e) t$ p* {
每次都是在忙着炸鸡块之余,看看菜码没了赶紧准备一些, W- D* d1 `, ] G1 [4 L8 Z
有时候忘记准备了,一旦来点菜了,就会手忙脚乱,7 ~ G* ?. Y0 ~7 p0 t8 H( t& k+ v
有时候大厨会向我喊,提醒我赶紧准备菜码,( f+ z1 |: O, H* m! R
我有时候能够自己想起来,不用提醒就去准备,1 i! ^) p; q2 O
又有一次,我看到菜码用完了,就拿出洋葱准备再切一点,) P8 V# i5 b$ w( Y1 b% {
心里想的是:你看,我不用提醒也能注意到这个事情,多聪明呀。2 d9 I8 b: `) D( }% \4 D8 P9 D7 v# p9 r: a
大厨过来对我说“不用准备了”,* F( f3 F% o: @* ]+ D
我当时一楞,
' e# W, F/ B" }) D. I, Q然后他马上补充了一句,“已经八点半了”。0 @% C% W; u1 w$ w7 z4 j
我一看表确实如此,也就认同了。& i" |* Q5 c* }5 ?
就是说,因为过了高峰期了,所以不会有很多点菜一起来的情形了,
2 K- ^' Z5 j3 {( Z1 M" l因为不会一下子需要做很多菜,所以不需要提前准备菜码了,
3 X6 E+ W2 o/ O$ x8 u) C% b这就是用一个因果关系来陈述的事情,使人更容易纳得。2 b" P0 K# ]! B5 G1 {
- W, E5 c0 d6 z
* e- Y; M1 p" m2 t7 o6 k4 T2 J! W p4 T
再比如前面在提到一亿日元的时候,2 q/ s) y) t7 i0 Q
董君直接打断我们,说我们是错误的,我们俩当时到最后都没反应过来,& c7 H' x& E. g. r
其实他可以加一句理由“一万日元纸币可以兑换六百人民币”,
; M. z9 ~- ?% v3 o# J* S* g/ j这是我们出差兑换时常用的数字,
* e' ?4 `, [! Q% L" t3 k% O如果有了这个依据,
" m3 e4 C- r5 p这样我们马上就会算出来一亿日元相当于六百万人民币了。. V2 V) V: s! Q: r4 @; ?
能不能找出来一个好点儿的方法,是一个需要灵感的事情。
# ]& p; v, i! U' }1 L" ]5 a+ y$ E$ N/ F* p% ~( I
U桑还提到说,日本式的communication,
" }; k) a4 L9 S& ?$ F8 t会比较注意“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0 I+ s f* u: L6 i当然了,也不会是全部日本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8 q! G) X& d; t
- O+ ?) T. R% j% J H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挺关键的,
5 h- E) {; c' f$ K$ K! U2 Z我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去的第一站是福冈市,) ~6 ^/ W+ e; L3 N& n+ K- t! i; C: o
在日本来说,算是一个偏僻而纯朴的大城市。, o& F0 c9 g S4 m7 r j) D
我在那里遇到的许多人,在我询问事情时,都会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3 j6 s; a) C" x' f5 {$ ]/ I- M. H+ K
给我确切有效的回答,或者是帮助到底使我解决问题,; E/ u, ]2 E+ y) d% M
这点使我感触颇深。) K- k. I: R0 v* s6 d/ p
后来我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也漂泊过一段时间,7 f! L0 I( m4 ^: v6 U, W$ _- b
接触的日本人,在交流之中也会有这样的倾向。, e. `& \& S% P; W2 R6 H5 z
这也是我在日本学到的东西之一。
, c; ~/ q' u! A7 l9 Q T1 K( Y6 m0 l9 ?- e, _$ [& D7 L2 I
比如,在考虑事情的时候,
* }1 m! G, b: {, f$ K如果考虑的范围,只在自己这一边,缺少对对方的考虑,% r. p4 r; g( \+ r2 U2 k
那么,事情进展之后,就会有不好进行的可能性,
" q5 O2 g0 G: F* |4 n4 J/ I5 k可以参考的一种方法是,自己这边考虑一些,为对方那边也考虑一些,, o' r+ h& u% Q7 }
这样给对方也留一条路,大家都好走一些。0 ?/ x$ L1 L8 { R' k: s
另外就是在双方讨论问题的时候,考虑一些对方的立场,也会更有效一些。5 {% B' z8 q7 I- P
Y' q5 v' I z9 x5 \
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也会预想到,7 g' l7 O9 {3 m; d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如果什么事情都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那样做真的好么。
# M v Q$ g6 Z" `+ ^关于这点的解释是:; i: T, Q/ `/ n& Q
一个理论,如果进行不合适的外延,那么它将是不适合的。1 _: C# I0 [1 h X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用一个极端去否定另一个极端,并不是理想的做法,5 @% C4 J, f' w8 W: C! B
说黑色不好,不代表“要去做白色”,还有其他的红黄绿灰可以选。* Q8 @. _0 J2 ^6 l3 ?
“完全从自己立场考虑问题”,或者“完全从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 R& e g4 q/ O
这是两个极端,站在某一端,或者过于偏向某一端,都是不好的,: O% v0 M& |. [2 [. G5 Y
我们要做的是,在它们的中间找一个平衡点,来把事情办得更为顺利。
" r7 f9 v1 I" s7 t' ^0 o4 L k
( z# R; G& c( c& R+ r9 S- b! iSection 7.' m* Y9 }4 Z }7 o5 ~8 u7 a, _8 ^
然后又提到了董君。
0 Y" |# H* e3 ^8 X `; O( bU桑说在与董君进行问答的时候,
. S0 m& P; _% ]0 O& m董君的回答会有“偏离”的情况。
7 Q6 E! q& P3 T6 f5 s' L就是说,提问方想知道某个事情,
+ I% S2 }. t5 S) m但是得到回答的内容却是偏离的,) ]# F" W) b5 r c* h- L3 ] V
针对问题,董君会回答一些看似有点关系的事情,. M7 A' {5 Y, ^- X1 r" g
但是“想知道的信息状况”,他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t2 p% C8 E5 j: T
7 C5 O3 T; P' E% r5 h3 V+ f! N有一天我给U桑办公室打电话,是董君接的。
. \# f2 a* Y) G我询问,U桑不在么,3 A2 q; u7 h8 ~. L- }4 M
董君说,U桑现在不在座位上,
8 t5 m# i8 t. |: b* x我询问,U桑什么时候回来,
0 a0 Q" j6 x3 _, C+ ^ b5 k1 M董君说,U桑4月3号回来。
/ w, C$ d$ Q) I% t" p实际结合上下文,我问的是U桑今天什么时候回到座位上来。& c9 X& Z$ A. l% _# D
但董君回答的是U桑明天出差的返回日期。# J6 O. D5 i5 Y# s; W- T, ^1 b
当时正赶上是董君与U桑要去日本出差,董君刚刚帮着订完票,所以他这样回答。8 c4 q. I9 I9 |+ J, U+ W
这就是对前后文理解的偏差。6 q; V, |- T; I* f; l/ E1 U0 D" x
社会人有一套问答的逻辑套路,
/ a4 Y' z% S3 Z( T1 S如果你不在这个轨道上,就会答非所问,就会被扣分。
6 d( f6 T( O4 V* L+ B8 X( @- s$ ]3 _" ~' p4 o a1 X
我给U桑讲,有一次董君给我打电话,提到他某月某日从日本回到广州,0 q: Z3 ]3 u0 X, i0 u
我问他下飞机后行程是怎么安排的,几点到天河。
, T1 b% x* c) R8 n董君说,“从白云机场出来后坐地铁去天河汇合倒是也可以,
0 U5 I1 I$ p) A但是有个客户来邮件了,说让他在成田空港免税店买个马桶盖子,
0 o' v) M: N1 e由于客户那边是大领导,和他们公司业务联系比较多,
. D5 x/ ]" L; b$ O9 q如果耽误了事情那不太好。
( Q2 a, _! P6 ~- L如果买了马桶盖子,那个东西的箱子特别大,/ I2 ~& i* G- F* O; ^
坐地铁不方便,考虑要不要打车去天河。“1 v6 c A" b; D* _7 k
我听着电话心里着急,心里想,
, ^" @( C* J/ j0 r# E你说那些箱子什么的都是多余信息,直接说个时间就好。
; e1 @) J. w9 b. w- ]9 G6 g“客户要求带东西,有可能坐地铁或者打车回来,估计一个半小时之后到”。8 b% ]6 ^- `, }% M: w
这样说就好了。他东拉西扯地说了许多正确但与我无关的信息,让人着急。
2 u9 M. |0 Y8 Z+ a* }9 y4 t所谓回答不到点子上,就是这样。. O& \* M8 N% w; V
& @5 i% Z0 W w- F6 ~/ ? ^+ sU桑说董君确实是这样的,% f; {; V w+ b9 f- h& I" a
U桑对我说,他对董君的感觉是:+ E& J7 W' E4 j: N
如果你刚进公司,表达方式不好,让我教你,倒是可以,但是,: u; z9 S5 ?, |
第一,你是以30岁的社会人身份进公司的,不是新毕业的学生,
3 n+ g7 v4 v$ @" t! v “你30岁之前需要学到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让我现在来给你教。
; O1 x) `2 H+ q8 `* ~第二,让我教你也可以,但是在我教你几次之后,8 D( X ^+ _3 s' F" A
如果你根本没有表现出听取吸收和长进的意思,8 u! x! D6 N x
那么我何必要浪费时间继续给你说。1 j% s P( }$ H7 t) o; B1 K, A
我问U桑,这种类型的人在日本会不会有。' J0 l9 a* I2 c7 a6 g2 ? a3 O& O
U桑说,基本没怎么遇到过,应该不太多。
( }. g! R0 M Y" G/ d我说,那就算日本的大人比较成熟一些,
* R O; W5 H$ I那么日本的中学生会不会是这样的呢。
3 s3 D9 H$ v6 }1 `U桑说,日本的中学生也是比较siccaly的,+ g+ }0 b* D5 r7 j) |
表达方式做到这个样子的不多。$ L. N& c0 a; f, b
3 m2 j6 b' c% S, F$ u' o
所以说年轻人参加工作走向社会,: j- T. G# }& a; i. V, u" Y
一个是要注意去斟酌改善表达方式,
! p* V. A( z0 M0 o3 Q, X& m0 b另一个是在别人教你的时候,要让别人感觉可以继续教下去,才好一些。
% x) P; V, b n! O# O. h( z* b5 E, l. n. g! a- C7 T
( d: ^; J9 Z' Y0 s( q' D) s- d, r- t
3 t: o1 k# B5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