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生成基座(如图1黑点表示孔的圆心位),其中心点位于Pro/ENGINEER中坐标系的原点,再钻出左上角的第一个孔(以基座的两条边为参考边,这两条边的交点为准原点)。然后进行数组阵列,产生其余的孔,依次选择“Pattern→General→Table”。 图1 黑点表示孔的圆心位 2.1 步骤一
% ~0 \" A5 A5 X5 @7 j 选择图1中的尺寸“40,55”作为“表格驱动阵列的驱动尺寸”,然后选“Done”。
* E2 `7 u, b* ]$ c; K. n2.2 步骤二+ D& u$ {/ K8 s' z8 k
选择“Add”,进行表的添加(输入一个表名如A),接着打开一个窗口,其中已有的文字均为注释语句,最后一行为:- K! @/ F/ t- _0 r
idx d4(40.0) d3(55.0)$ D7 B5 A2 Q$ H2 t9 O! P9 D/ S
其中,idx表示这一列填的是序号,从1开始;d后的数字以实际操作中产生的为准,括号内数值为步骤1中所选驱动尺寸的值,可以看出该值的显示顺序与尺寸的选择顺序是对应的。
+ W. R/ J p& {! f5 c2.3 步骤三
6 r2 g- g0 ^0 q进行表的录入,依次填入:
% h8 G6 r8 Q8 v1 p5 q: u2 u1 65 55( S- _% o" [ ^. a# d3 S1 F0 N
2 90 55
T# q d/ W+ ^/ e: g3 115 55. \: a- k& ~" }" _* R
4 140 55: z4 G( c3 t4 T7 f0 d0 o! h
5 50 85' C& t' r) D; d; S# s
6 60 1154 p/ f u6 ~" O) A( |5 {, ?; ~7 i
7 70 145
4 w7 M, {2 O, N$ ?% M4 o8 95 145) \6 ]% M, ]! ~' d& B
9 120 145
2 D2 y9 ?& ?: [0 y% U7 a# A10 145 145
7 a: P4 b- K9 r2 G11 170 145% K. c, u2 |4 p
12 150 85
& e4 v1 L( p1 A& Q/ W" j1 [8 x13 160 115
- E( ?* Z. a( k: D& g1 k- s 其中1~4为上部右边的4个孔,5~7为左边3个孔,8~11为下部右边4个孔,12~13为右边剩余2个孔。
8 T: Z7 ^( q- H3 D3 s2.4 步骤四) ^ T5 T- W( Z9 p6 h
首先点击“File→Save”,并且进行保存。然后点击“File→Exit”,退出程序。之后执行“Done”即可进行阵列,如图2所示。
9 Z0 |, f# X! n* c
/ a( J4 F: p. x/ {( S. l3 Y" g& p5 n8 ~# D i% p; s$ W3 x
图2 执行Done进行阵列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可以通过Relations设置参数关系来简化操作。上例中在”Part→Relations→Add”下,设置”xd1=25;xd2=10;yd=30”,则步骤3 中1、6、8的数据可写为:2 `; d. u, k* c, G1 [1 ]4 ^
1 40+xd1 55 q P9 ?; k: \: V" S
6 40+2×xd2 55+2×yd1 I) _/ t) L0 ] V) x5 P# j9 n
8 40+3×xd2+xd1 55+3×yd
* P/ D, i. F* v4 u% k$ H 其余参数可以自行写出。注意录入的数据为按照驱动尺寸的方向,相对准原点的绝对坐标值。当然孔径的大小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在选择驱动尺寸时选中直径那个尺寸即可。$ q& e5 O* w) @+ @" T% R
当然,上面的操作也可以通过COPY来实现,但是若阵列路径为椭圆形,那么用COPY就行不通了,而用PATTERN则可以轻松实现。假设孔沿圆周方向每30°生成一个椭圆,椭圆轨迹为: 。基座同图1所示,先产生与轴成30°的第一个孔,以DTM1和DTM2为参考边,则准原点与Pro/ENGINEER中坐标系的原点重合。同样选择,方向的尺寸作为表格驱动阵列的驱动尺寸,表的录入数据如下:6 m( W* }7 }: X/ M, A; r4 B
1 60*cos(60) 40*sin(60)+ J$ C. |4 D L* p$ Y( n
2 60*cos(90) 40*sin(90)
; ^, ~( J( o& Q+ l& {% l+ p7 X3 60*cos(120) 40*sin(120)
/ B. i) I# I% s: x6 g8 |& t2 I G4 60*cos(150) 40*sin(150)
+ P, |. G( {/ u) }2 k……
& m) u, U' |: B% C# G, D4 W5 ?10 60*cos(330) 40*sin(330)
9 b% d! V( v7 s7 v11 60*cos(360) 40*sin(360)6 m: d. E' ?0 r
最后阵列结果如图3所示。% f# Z6 l p( v5 e5 \: g$ z8 K
( r/ }" G5 s& F! r9 ?
! x+ G0 q- Y8 a) o; r8 {5 n3 O
图3 阵列的最后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