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60|回复: 3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死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4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影响一千年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H2 h. N9 G7 x9 U9 g
1/6、病急乱投医的宋神宗
7 I4 i9 U! H1 p! |
! v' ^$ B, x& y! o
公元1067年,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

  z2 r, m0 u) X: I, B
皇帝即位,按例要赏赐群臣,可是很快宰相韩绛就带来一个“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坏消息,自己原来继承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大公司。

4 s5 {( p6 ~( c8 f1 c, P- \
神宗把先帝留下的老臣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既不增税又能增加财政收入?
- g4 b- f+ }0 ^) V) Y. S! M' J
老臣们群策群力,有说“二十年不打仗”的,有说“要对内稳定”的,神宗一听,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说这些道德文章,难怪国家治理不好。

! k1 u* P0 g& l) A& N
神宗将目光转向群臣中最德高望重的司马光,这位老臣不慌不忙地说出六个字:“官人、信赏、必罚”。

1 |& o+ o8 R  m/ o
神宗失望之余,想到一个人,当时朝野有这么一种说法:“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介甫”就是王安石的字。
$ L, ?* u3 X# f' D3 k$ a/ j
神宗很快召王安石进京,一场改变帝国命运引发后世无穷争议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 N: ^6 a4 s7 d3 [! ?/ X" k
其实,神宗在启用王安石变法之前,本应好好想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宋百姓富足,国家却没什么钱
5 H7 U' g( I8 {& E

& J+ n& |; b) Z. I* }: ?
( Z' k& }8 K0 U# S/ c
2/6、“冗员”和“冗兵”
! v4 Y4 o' {" m% j( c" ?3 s! q& C
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那么最好的年代可能就是在宋朝。因为收入高,宋代官员的收入,是明代同级别官员的五到几十倍。

; `  @- N5 f- v& |8 l
不但工资高,官员还特别多;多也就罢了,最糟糕的是,宋实行的是“官、职、差遣”三分离的奇葩制度,形象地说,一个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司长,实际上干的是农业部养猪司的活儿。

! ~4 U: Y) Z0 L1 S
结果就是70%的官员领着高薪,却没有工作让他干。

  ^4 B5 h: s0 U- P/ p, D2 x# k3 f
财政亏空的另一个原因是军队国家终身包养的“募兵制”,水浒传里的林冲,只不过是个军校教师,生老病死、老婆孩子,所有生活开支都是国家承担。这样的职业军人,神宗即位时有一百四十万,用了80%的财政开支。
' }) ~+ Z# K; l" H3 x2 g2 L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制度呢?大家一定听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半:将领的指挥权被剥夺了,那些士兵怎么办呢?遣散回乡?那就是流民,造反怎么办?
, L9 q. J+ c, L& x/ e
太祖大笔一挥,全部养起来——名为养,实际上是把军人和社会隔离开来。

6 m9 D& Z* I. @; T
1067年,本应是北宋的最富足的时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民间的土地开垦面积达到了新高,更重要的是,宋鼓励工商,整个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整个国家的财政应该相当于汉武帝即位时“文景之治”后国库极度充裕的情景。

5 m8 L$ L$ m1 |8 V% B
所以这次的财政危机,完全是因为“冗员”和“冗兵”,大宋的政治经济,本身的运作还是非常健康的。
! I7 ]' W" f; Z1 j$ q$ m& }
应对财政危机,中国历朝都有很多“精兵简政”的方法,可以神宗毕竟是年轻人,沉不住气,又太急着用钱了,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目标很单纯,要增加财政收入,而完全不管王安石接下来的改革,是一个多么大的坑。

( }0 f: z& O1 }4 E- B4 I
因为王安石要做的事,如果真的办成了,会在一千多年前,就把中国带进现代财政与金融的国家。

2 u" I3 g7 r- ~! l& g
/ ~+ R# Z7 o5 W' ?2 L, L3 d
, O3 }  u1 D- ^( E# k7 Z
3/6、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名臣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7 Y: f9 s  s* q: z& q- j7 `" z; G' e; j/ M
如果“穿越”曾经发生过,我高度怀疑王安石是现代某位央行行长“穿越”到宋朝的。

3 J, j' ^& q6 H6 [
研究财政史起家的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变法”就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的“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就是用国有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使经济总量增加,这不过是现代国家的财政常识。
! F) ~' w( b. l9 e2 U4 x
以青苗法为例,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无钱买种,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而青苗法就是现在的小额农业信贷,政府自己把国库的余钱以较低的利率借给农民,既增加了国家财政,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1 D$ A) d( w5 F, M- H( }3 V8 c
穿越过去的王安石,用的是现代人的智慧,而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判断依据是古人的经验——一切以“政府理财”为名,想要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一旦基层官员实行起来,都会变成“苛敛民财、与民争利”的工具。
0 N! V: ?$ q0 u: q$ ]0 A
4 U& {1 t/ `; z& y& a% A* p5 a
在“改革”拥有天然正义的今天,我们都希望王安石赢,但结果却不幸被司马光言中:

* X7 m( z6 S  l- A- P
青苗法本义是“农民有需要,政府要提供帮助”,但实施的结果,“放贷额和清收率”变成了“政府官员的KPI”,官员们只好每年把贷款摊派到每一位农民头上,再每人捆绑一个大户担保。偏巧“青苗法”的头几年,年年有灾,年年欠收,结果不是大户破产,就是农民失地,唯有政府财政年年增加。
% v2 V- ], U/ \6 X# T. d  o) o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 B  r7 w: |; u3 F
今天的历史书上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人不当”,但仔细史书,你会发现支持“变法派”官员除了王安石之外,几乎都是善于钻营投机的佞臣,而当时的名臣,如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无一例外都反对变法。
2 R; ^8 p5 a* Z6 `0 B8 d
这就绝不是“用人不当”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不是“坏人”支持变法,而是支持变法的都会变成“坏人”。
% I$ w) d- n( E3 c6 G! y
* q' _" Y2 v' Y5 J* j1 _
4/6、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都是小人?: X& Z' |1 @% e
9 {  u& Y; u3 H5 j1 ]6 ?% B' r9 j
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是干实事的人,司马光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思想保守,只会做道德文章,才会用“不与民争利”这种泛泛而谈的空话去否定变法。
8 L! y! I# `6 F" @
这种说法就是把“道德文章”和“干实事”对立起来,非常符合“五四”之后,知识界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2 Q( I2 `) t8 k$ x, Y- y
但“道德文章”真的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说教吗?
/ T: m5 x) q, f9 t  \
以“百善孝为先”为例,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它当成帝国最重要的道德支柱,还要求皇帝身体力行呢?不是说“孝”比其他的道德更道德,而是因为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不足以提供社会福利,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就会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 D5 W( g+ \5 W5 j& ^7 q
农耕经济养活不了太多的官员,农业时代的管理能力也完全不足以统治如此幅员辽阔的帝国,类似“赡养老人”一类“法不责众”的要求,又很难通过法律来强制。统治者只能要求官员先“以德服人”,再让万民效仿,“道德”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统治手段。
3 ?; A& X1 @: }! s8 C% b
这就要求,所有让百姓去遵守的法令,都要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儒家道德中找到依据。

# r4 r1 d8 D% F. [! B4 L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对官员的要求,既不是高瞻远瞩,也不是精明算计,而是道德崇高的人。
7 G7 M2 r' G: M7 M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政府官员亲自放债,显然破坏了这一形象,也破坏了王朝的统治根基。

6 Z( V% D" ~. I$ z2 M% s
事实上,历代王朝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扰民。
% l$ }- @- c: E) m" `% l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欧洲农民习惯粗放耕种,就需要封建领主带领他们抢占土地,所以封建贵族们个个粗鄙不文,孔武有力;中国农民很聪明,擅长靠精耕细作来自给自足,对政府的最低要求只有三个字:别烦我……,不对,是“不扰民”。

" z7 a8 B. j; q8 M) y
这就是中国百姓与王朝统治者的契约:你只要别来打扰我,也别让外族来打扰我,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你交税。这也是汉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注重“休养生息”的原因。

2 i8 B# u7 O) \: j4 b
不扰民,看似“无为而治”,其深层含义在于“政府的自我约束”。
& D7 y0 Q) _/ n5 F8 w$ @$ ~% B& a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孔子的警告让司马光对这身后的这帮官员们,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当官不过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一旦摆脱了道德的束缚,一旦“见小利”,一旦被KPI缠身,就会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

+ a( e6 g$ N6 |9 O/ m" J
而王安石就像一个穿越到宋朝的现代技术官僚,在他看来,有没有人执行,执行人的品质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把这些改革的条文变成一个个指标,强行派发下去,不管能吏廉吏,能完成KPI的就是好吏,最终就能实现他的“变法大业”。
' |$ d8 Z* g2 B2 J
司马光的忧虑终于变成了现实,缺乏道德约束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横行。《水浒传》里的头号大奸臣蔡京,曾经是著名的变法派官员,可一听到司马光复出,五天之内废除了自己管辖区内所有的新法,向司马光报功。可后来支持新法的宋哲宗亲政,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变法派的中坚人物。

3 V8 ~: ]; p6 |2 a' ]% j
当司马光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抬起头时,他对于新法最为担忧的,恐怕还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

, r; F9 ~, `' L. S
; Z1 ~4 l3 o5 d" z1 d) D5 p5 f
5/6、“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死的?2 g& h% }: ^' x- e

/ J# ~5 B! ]# w9 g) C5 O4 j: n
王安石本该想到,这场改革最初的支持者宋神宗,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站到他的反面。
1 s- A, r; s; Y9 A& \" F5 {
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变法没几年,各级官员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把钱变进了国库,也出现汉景帝时钱都堆不下的情况。
( n# a" Y) T) y& }, @+ l4 [
财政困难解决了,而新法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还要不要继续支持新法呢?神宗对王安石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贬官,就体现了他的矛盾。

# s+ D/ \5 S( O4 j; a
在这场“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帝国官员大分裂中,神宗恐怕要哭笑不得,我就是想多弄俩钱花花,诸位大人何至于此啊。

7 u/ P2 d& ?) {
而神宗之后的皇帝也同样如此,没钱想到要变法,有钱又要恢复旧法;新帝亲政想要有新气象,就支持新法,搞砸了,想要安抚天下,就下罪己诏恢复旧法。
1 Z: N6 D7 V8 |9 ?
这恐怕也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重要理由:财政嘛,有时好有时坏,大不了有钱多花点,没钱就省着用,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怎么能一会儿变法,一会儿又不要变法了呢?皇帝自己钻营投机,还怎么成为官员的楷模?官员个个如狼似虎,还怎么让百姓安份守已?

! n1 H  o' m& c9 h0 l. ~" g- p6 Z
我在《只要认真搞,没有什么KPI搞不挎的企业》一文中,说过:

! ?* F2 M8 _  M" u$ j& r
KPI是个好东西,你考核什么,你一定会得到什么;
但KPI又是个坏东西,凡是你不考核的东西,都会成为业绩黑洞。
评论区显然很多人认为我反对KPI,其实并非如此。

' Q. g. N) B+ C- J! D$ |
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总是要变化的,导致KPI也在不停地变化,如果领导人只盯着KPI,必然一天一个想法,员工无所适从,必然会把工作变成“制造数学的游戏”。
" {7 Z2 z6 b6 l0 e; h# o) U/ \
& h) P/ r! T2 V2 V
所以任何KPI考核都必须以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为前提。就像失去了道德的统治,必然产生道德风险一样,抽空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企业管理,要么沦为员工“欺骗”公司的工具,要么变成公司压榨员工的制度。
! L0 M- b1 G! O  o

2 Z* D- o- E5 ^5 B' S1 T
本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按照黄仁宇的说法,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落后,不足以以现代金融财政的方法管理帝国的财政。

' _4 V: {( ^* o3 e
那么到了管理手段很丰富的今天,或者大数据明天,是否可以彻底抛开道德与价值观,直接用数字对整个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呢?
+ R, h9 D0 ?7 H' o5 O% y* W; r) f$ u
6/6、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
* A' e8 G8 E' U# D; s; b7 {; p! `8 S% K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标志着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其核心的政策就是削减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8 I, M* Y- X0 j- O
其中有一项“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民未来的农产品,其实就是小额农业抵押贷款。

8 B3 D% ~) L( X+ F
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后来说:
* g/ l- C7 A* k( `- t' v) V+ K
我接任农业部长后,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

! T" N" R6 {7 [; g( \& _
而青苗法正是宋代的“常平仓”——“常平新法”。1911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叫陈焕章的留学生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里面介绍了中国“常平仓”制度,并重点介绍王安石的改革。

( h$ e1 o- d2 n
华莱士后来读到了这篇论文,产生把“常平仓”制度引入美国立法的念头。他最终成功了,因为罗斯福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也是财政扩张政策,只是前者有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后者完全是王安石天才的想法。
6 H2 r* m% m' }* Z) F( I2 ]  G  u7 B+ T) O. W& ]5 U6 Z& U" `
这可算是王安石变法在一千年后的现代制度下的再次尝试,然而,罗斯福新政实施中的问题也再次证实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比如,我们在政治课本中看到的的“倒牛奶事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 n, k$ G( M7 v5 l& w. r+ l5 P* q1 [7 K% d
政府通过要求奶农减产保价,但奶牛不管这套,它每天都要挤奶。奶农联盟组织于是开始设路障,禁止奶农销售,逼迫他们倒牛奶。结果引发了奶农间的“偷菜游戏”,大家都想办法把自家的牛奶偷偷卖掉,转而又大肆抢别人家的牛奶倒掉,就是照片上的那一幕
% m9 z' |7 n, b1 Z" \. M! \

  X- \, Z; M0 n1 ?
9 H6 }- O7 |6 |5 `
当时有一句对农业政策的嘲讽——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别人的田地。7 Q4 i0 G( O& \5 u% T  {
& N) {- F4 H( D
“道德风险”从来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消失,人性也不会因为科技管理手段的进步而改变,道德、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度,也必然长期存在。
公众号 人神共奋
& O& A' j; ~* D4 u! S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4 16: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文章,没看明白主题思想。 直说吧,企业怎么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4 1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那么多,好像也就分析案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5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争相要代表皇上的利益,宋神宗也想把社稷搞得好一点,开始年轻有一股子劲,鼓励变法,随着年龄,阅历渐长,体力渐衰,还是保守一点吧。但是,毕竟,社会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0 {) }/ d) w' n+ }若有人接龙,还可以多讲几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4-25 23:39 , Processed in 0.06930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