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魍者归来 于 2017-11-30 21:59 编辑 9 k" N5 N# d2 l7 Y8 Z
5 Q# {. T9 G' W+ H! Z0 r+ q- G$ ]# t Q
接上期:- \9 |1 y" Z& p- r3 @
【魍生技】我眼中的“工匠精神”之三——去伪存真! |9 r( G% G3 B4 {
http://www.cmiw.cn/thread-771359-1-1.html
9 K' _" [/ A" T7 ](出处: 机械社区)
2 \ v! p/ H; p8 s, b) I& X2 ^. s' U" @" S+ Y. c2 k
当我们沾沾自喜于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字都是汉唐时期的“舶来品”的时候,殊不知现代汉语中“社科”、“文化”、“教育”中的词汇,70%都来自日本。根源就是日本将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文化翻译成了“汉字”,又被晚清民国时期我们的“日本留学生”学了回来。【1】“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无论前半句还是后半句都是非常靠谱的。
8 U6 q$ D4 ^8 ^, Z' O ^* ]% B7 Y7 p
5 \ l8 i; B. K8 h* c- p在“工匠精神”这一问题中,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跟“汉字”和“日语”的关系类似。实际上,“工匠精神”是日本国家级商业运作的产物——日本将高端的商品向国外输出,并不断像用户灌输“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这样一种观念。当脑洞大开的创新、不错的质量、简洁的外观、“日货确实高端!”的言论轰炸……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叫“情怀”的东西就诞生了,当日本民众自身的特性恰好与这种情怀相呼应的时候,“工匠精神”就自然而然走向了前台。【2】实际上,日本自己不断强调的是情怀和高大上,而“工匠精神”确是其他国家的民众吹捧起来的。当然,上一句只能算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列位可以选择性无视。
/ Z! _3 j3 s1 F' `& `* P3 N: F9 r) l5 ^0 A7 T5 Y+ `
从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人民都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是他们表现在了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侧重点罢了。如果各位有幸去过北京的朝鲜饭店,一定就能切身感觉到什么叫“服务”,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爽,无论是餐碟的细心摆放,还是对用餐者饮酒的温柔劝诫;无论是上餐的合理顺序,还是服务生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礼”……那绝对是国内的服务业无法做到的,哪怕是那些号称五星级的豪华酒店。/ [* q, r" J* m0 S
2 c8 M. W, C9 r* ^0 M“工匠精神”的本质,应该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所坚持的最根本的执念。它不存在“有工匠精神”或“没有工匠精神”这样的概念,而应配“多些”或者“少些”这样的描述才更贴切。一个老板未必不想做出最优秀的产品,问题是市场给不给他这样的时间和机会;一个员工也未必不想把各类技术钻研到极致,问题是钻研的过程中谁来掏房租和奶粉钱。
6 T& f/ g- e& |/ B9 U+ N
+ x7 o' b0 \3 I w$ _6 n“工匠精神”是不是救世良方,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把心底那股执念用在何处才能获得最高的性价比呢?学习知识,给自己充电的时候,“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没的说;从事文化、餐饮、教育等非科技行业的时候,一定要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如果从事的是非新兴的边缘行业,则要量力而行。& F: ]+ h$ \; C- N# g. w
, Z4 [7 f( |5 y9 h
0 Y4 a. q3 O4 {) U7 Q2 `2 p时间淘汰不掉一口美味的寿司,却能瞬间粉碎做工精良的软盘……当“工匠精神”用到了错误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就离理想中的目标愈来愈远了。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工匠精神”有着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保障的时候,“工匠精神”才不会变成一纸空谈。/ n J" \0 P7 e
/ f5 w1 V" s# _% d
9 N( {. L1 j! L: q! f1 _. f. r4 m) ~& m* c) G$ Q
参考文献及内容出处:5 ^# c, L7 w1 ]$ U
【1】看鉴——都说日文来自汉语,但70%的现代汉语来自日本你知道吗?3 u. e% |- ]- {0 K
【2】知乎——日本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2 s" X% Q3 M" e0 u2 |5 R+ Y5 |6 s0 A" p; {. W3 e4 [1 g! a
注:本文为原创吐槽,未经本人或“中国机械社区”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 b6 \5 y3 }1 Y# h' w4 Y8 D
+ X. d5 z9 V- x& e R& ~6 R. p# K4 k+ [' i) d
( u8 M9 ~.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