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20|回复: 15

产业竞争,中德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博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5 2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经济问题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但解决起来却很复杂,都围绕者福利的刚性在这个时代阻碍德国发展,以及德国的工业制造力已经衰退。

  福利问题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其工业方面即便两次战败仍百年不倒的优势,在于他的源源不断,非常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这个队伍通过三方面组织出来的。分别是:一企业里面的工会保护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下的利益,二国家的养老制度和福利制度平均了社会财富,进而拉平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上与其他人的身份。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他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德国人以敬业精神而著称的可能。(像现在中国的劳工怎么可能敬业嘛)三是DIN德国工业标的组织性,它把一代一代人在工业上的实践探索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国家机构去负责组织相关信息,即协调了企业间的竞争和利益,减少内耗,也使之形成合理的、促进其工业品的竞争力,并通过出口扩张了德标的影响,对世界影响深远。

  而德标对德国意义就像汉语一样,基本可以想象,德标被拒绝的一天也是德国分裂的一天。这一点并不夸张的,德意志屁大的民族,却也要分出几个板块来,大有德国奥地利之分,小有东西德之分,再细下去还有各个州互相不以为然,许多来自拜仁州的人更是公开自己非德国人的。

  这三点是是德国工业强大的基础原因来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人优秀的福利。事实他们的福利制度除了人性化生活和民主关怀,却是有好强经济目的的,就是要保护工人阶级,保证工人队伍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个制度在一个特定时期非凡的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却在今天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表现在:一社会老年化严重,增加国家负担。二因为世界性竞争德国工业竞争力相对下降了,企业利润下降底,工人的福利刚性,成了企业的灾难。迫使德国企业纷纷搬迁尤其是到中国。此外,随着70年代西德经济飞跃而发展出来的全面社会福利,到今天严重障碍这劳动力活力,失业者宁愿领取失业救济金也不从事生产,已经无异于共产主义心理了,外加东西德合并,落后东德对政府社保的财政负担不堪承受,因此对国家而言成了迫不及待的改革必要。

  施罗德的改革计划

  十年前德国启动全面经济改革,漫天的广告说辞其实就是在围绕削弱福利,减少企业和国家负担,激发劳动力活力。但是改革触动福利的刚性是需要慢慢实施的,大刀阔斧会动摇社会根基,在这个拖慢改革时间的过程中,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想到中国市场空间。为什么呢?

  德国企图将低端的、污染的、耗能的、薄利的企业,搬到中国,以减轻企业压力;同时重组国家工业方向,改为一个野心勃勃的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方向上。应该说这是非凡远见的,施罗德先生见识卓越,眼光长远。他一方面意识到德国传统工业不可逆转的会被中国取代(后面再细说为什么),另一方,企图左右其手地一边污染中国,一边给中国搞环保;一边消耗中国资源为西欧制造廉价物品,又一边给中国修建能源设施。如此十年,则德国能迎来它的制造业第二春(第一春算是七十年代西德经济腾飞时期)。施罗德时期,德中合作紧密,德国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搬迁了不少传统产业到中国,企图一步一步的加深这种中德紧密关系,同时在国内慢慢发展能源企业,可惜第二步感刚看见曙光时,这个如意算盘突然中断。

  德国百姓对施罗德用心良苦并不领情,也随着美国从中的破坏,使得他的连任失败。更因女总理merke上台而终结。如果联系上通过这次奥运,中德关系势必大降,我都可以想象德国失去了最好的产业改革时机,错过中国这几年,德国翻身无望。

  联系一下中德关系,我们发现,一方面中国企业崛起,填补了中国市场大片空缺,也削弱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致使许多德国企业利润下降,进而增加失业率。另一方面中国毫无劳动力保护的及其粗暴的劳动力市场是德国企业的天堂,使得许多德企迁移中国,这样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失业率,也是德国人为什么如此易于被煽动,并如此乐于憎恨中国的本质原因来的。媒体稍微的歪曲,都能随便煽动百姓对中国的憎恨。矛盾的是,对于中国市场德国又因为施罗德的寄望而又特殊感情,所以出现很两个极端的媒体较量,表现在几年前中德蜜月而大肆叫好,现在却冷如厚冰。

  德国体制里含有障碍技术创新的元素

  德国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只有工艺,其实和日本很像的。表面上德国好像很先进,其实不过是很花俏,以及让人家觉得花俏就是技术,许多都是浓妆下的掩眼法,根本没什么真正了得的技术是我们追赶不了的,但是国人的产品要达到这个优秀的工艺怕要走很多年。

  应该说,如果德国有什么技术的话,那就是已经渗透进社会各个细节甚至已经渗入人的骨髓的、各个行业家细微的资源配合和管理。抽象来说,放到个人上是意识问题,放大到社会上就是体制问题,他是整个文化和机制和人性等等互相依存的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举例来讲,五十年代中美韩战中国赢的就是靠体制,而不是战场上的什么具体技术。中国人武器差,人瘦弱,但是单兵作战中的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共作战中孙子兵法就是技术,宣扬共产主义信念就是技术,所有这些统称为体制。

  德国社会的体制其实禁锢技术创新的,太过强掉公共利益时,必然压制私欲,对于创新无法与其他人形成协调时只能逼德国人才远去美国。当然德国强调团队作业,也能保证3个臭皮匠阻挡一个诸葛亮的情况偶然出现。所以二战前德国是最多诺贝尔奖也是最出哲学家的,二战后基本没有,现在大学死气沉沉,也是被改革的对象之一,关注花巧的装饰和理论表达的修饰,掩盖技术的没落和观念的陈旧。

  这当然是好多原因造成的包括诺贝尔有美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也有当前世界价值观以美国为首,但最大原因是的还是德国社会机制有"抗拒发明而主张改良"的很潜移默化的思想,而这恰恰是和DIN德标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说他们只有工艺,也是拜DIN德标所赐。德标在很多地方都明确了制造业的各个细节和流程,形成会思想的语言,谁都可照着做,但谁也不要想去挑战它。如此出来的工业品,当然质量好,因为它基本保证了各个流程各个细节的各个检验,其结果就是产品无论给谁,给那个企业做都是一样样的质量好。

  就像我们工科学生对德国人最崇尚的敬意就是他们对标准化的,举国的关注,并能持续的执行。

  西德经济神话是只是一次后发的追赶而不是革新

  许多人夸大西德经济奇迹,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后发的追赶而不是革新。这一点很好理解,一是马歇尔计划扶植西德对抗共产主义,二是德国工业基础战前非常雄厚,鲁尔区是世界近200年的工业重镇,三是德标为无与伦比的工业组织体系,四因德国人的臣服性和对战后重建的积极性合为一体,故而发展迅速。

  此外,在IT时代到来之前,德国传统工业的强大和因此而获得巨大财富迷惑了德国技术止步不前的事实,并为后来突然与美国拉开的巨大科技距离埋下伏笔。要知道战前德国技术其实已经非常非常领先,战后尖端人才外流,被抓获或者流向美国,加上战败国受军工限制,而军工是促进社会技术发展的重要泉源,使得德国技术从战前的世界领先到战后每况愈下。可以想象随着施罗德先生的产业改革的失败,当前能源产业已经受到国际普遍关注(石油价格飞涨,促进全球太阳能和核聚变研究等),德国失去市场先发制人的优势,可能会使得之前苦心经营的能源产业失去先机,也可能以后会不敌竞争最后胎死腹中,并且进一步拉开与中美的科技差距。

  品牌财富无助技术发展

  传统工业到今天,随着全球性知识上升,已经沦落到只要普通大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的技术,其发展几乎达到终端,完全靠市场来获取支持,失去市场基础等于失去产业基础。这就是中国必能追赶德国传统工业的原因。

  看看汽车产业就知道了,眼前德国汽车只能以工艺取胜,这一方面中国差距还很远;或者以品牌效益取胜,而这对于利益而言当然是无与伦比的投机甚至是敲诈,但对于社会技术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花巧功夫。就像法国各种名牌为法国赢来了无数财富,却也为法国技术停步不前传染了一种公共的近视病。

  满清其实就是强于财富,也败于财富。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应该看清科技面前的花巧和财富面前的近视病。品牌效益在今天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强调,因为品牌带来的财富太过让人心动。这其实清清楚楚说明了在技术差距不大的今天,人民角逐财富的欲望无止境的今天,技术转移根本在两眼之间发生转变。欧洲太多品牌了,当太多人关注品牌和其价值时,人民忘了一个社会真正的技术进步才是真正社会的财富。欧洲其实在今天根本没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只有无数花巧的包装。

  其实应该感谢中国因为缺少经营品牌的市场能力,在失去大部分商品价值之时,我们去默默的经营了后方的产业,而后者却带给了我们工业化的最本质基础,也许当前一些商人看来愤愤不平失去了财富的大部分,却从一个社会长远来看是中国奋力追赶西欧极好的掩饰。

  德国保守主义势力抬头,等于放弃产业改革

  攻击中国的目的,很明显是与施罗德走相反的路。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持,其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根本只能纸上谈兵,当然作为利益他们赌博一举消灭中国,以继续保持传统工业的优势。我想这应该就是德国保守主义的算盘。

  DIN德标在德国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工业标准,更是一种哲学和信念。机器产业没落,对他们来说就像汉人被殖民从此改写英语一样,当工厂都搬迁到中国去的事实屡屡发生是,新闻表达的根本不光是对中国的恐惧,同时也是对德国的失落。

  这也是当前年中国宣布自己的磁悬浮被制造出来时德国举国震惊的原因,他是对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的憎恨,也是对德国工业没落的恐惧,更是对施罗德政治的巨大质疑,他们认为施罗德把它卖个狡猾的中国人是一种错。

  话又说回来,完全不排除朱镕基在明知道要退了,便空口开白条,说要修一条200km的磁悬浮从南京到上海,以此诈骗德国技术,透支双方友谊。此后在上海一段小试验后,胡温新政便大调方向,平民政策下铁派占上风,朱镕基的空头支票不能兑现。

  不到一年,中国宣布自己造出磁悬浮,这对德国是巨大打击,这极可能是促使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来的。对中国渴望从此变得遥遥无期,意识形态抬头后,德国对华政治失去当初的理性,转而与美国同盟。

  至于朱镕基做错了吗,外交以利为先,无可非议,而政治却一定有前因后果,我想朱镕基的对德政策一定有透支感情的成分,而之前施罗德的对华政策也一定有盲目自信的成分。

  中德关系很微妙的地方是,他们之间从1997到2006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曾经来的很偶然,走的很近;却去的也突然分得很远。事实上它基本是德国单方面处于自己经济原因而投向中国的一厢情愿,倒是中国因为美中博弈中在四面楚歌时接受了突然的拥抱。(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22: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法国和德国怎么突然关心起西藏了呢。这就是国家关系的实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22: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趴在被窝里看完了楼主的观察文章!
不想回复什么了,以免破坏了文章给我们中国机械人的信心!!
谢谢tongrm社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10: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有点小看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以这个视角看中德关系,很有点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12: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的制造水平确实好,是品质的代名词,小日本没得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感慨,很多事情在我们技术人的眼中是不可能看到的,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佩服楼主的观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20: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工业到今天,随着全球性知识上升,已经沦落到只要普通大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的技术,其发展几乎达到终端,完全靠市场来获取支持,失去市场基础等于失去产业基础。这就是中国必能追赶德国传统工业的原因。

当笑话看还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1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一贯的作风,不做评判,这事交给时间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2-28 06:05 , Processed in 0.0534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