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 I# u2 V# ?- u- f' \' _# ~+ [ 2 B- E: N- b# c2 o9 C
人民铁道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争,在国民经济强烈要求扩大铁路运输能力,和万民渴望建设创新型国家,双重压力下,正在日益尖锐化。困惑如何化解,将决定未来人民铁道的命运。 8 J: O( e7 z$ r3 A' |
有史以来,人民铁道一向是技术引进者的乐园,自主创新者的禁区。技术引进给人民铁道及其领导者,带来了立竿见影的业绩和辉煌,掀起全国人民,一片片欢呼声;同时,自主技术创新却被禁锢得抬不起头来,埋下了中国铁路长期落后的隐患和危机。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在一定范围内,应该肯定。但是,图一朝辉煌,丢百年大计,值不值得?再说,我们当前的对外贸易情况是,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人家一台380型客机;出口一台价值24美金的DVD ,则要付给人家21美金的专利费。铁路产品也不例外。这样的技术引进能够持续多久?该不该照搬照套地,再持续下去?再说,引进的技术中,很少是关键技术,更不要说核心技术了。事实是,多少年来跟在别人后头跑,一方面,货运能力至今还滞留在人民需要的35%左右,另一方面,除个别例子外,也很难看到建设创新型人民铁路的影子,我们该怎么向大家交代?
0 h0 P, M1 l- q9 M在蒸汽机车年代,中国铁路完成了一项历史性的、重大的技术法规创新。把三大铁路技术规程之一的机车大中修规程,制度改革为厂修规程,制度。从此,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节约了巨额检修资金。人民日报曾为此,头版头条,专门发表社论“改革规章制度的典范”,加以巨幅报道。这次创新所以完成得好,完成得顺利,主要得力于部领导的亲自决策和决心。而领导的毅然决策和决心,则来自一位副部长从苏联带回来的信息:苏联自已,早已把原来传授给中国的大中修制度,改革为厂修制度了。其实,早在若干年前,不少铁路职工,就对以苏联为蓝本的大中修规程制度及其造成的浪费,提出大量反对意见。纷纷反映到铁道部。一位基层技术员,曾带着改革大中修制度的建议,亲自跑到北京求见铁道部长,结果被定性为是神经病患者,遣送回原单位。铁道部部内,一位直接主持机车大中修制度的工程师,给大中修规程算了一笔浪费帐,在铁路杂志上发表了“机车大中修规程必须改革”的文章。照样的没有人理睬。在当时的,也就是至今仍在贯彻实施的,规章体制下,即使是,为广大职工所拥护,有明显价值的自主创新,如果没有国外的先例,不经过侯们似海的铁道部的点头,寸步难行,连申报审查试验的机会都没有。当我们还关起门来,欢欣鼓舞地,庆贺蒸汽机车规程创新的辉煌成果时,先进国家早已进入内燃,电力机车时代了。 ' h% i: O* E) G& G
中国内燃机车时代开始后。不少工厂热火朝天地进行内燃机车设计,试生产。铁道部各级领导,也纷纷去国外考察。为了不担风险,不添麻烦,就能顺利地,让内燃机车得以,又好,又快地投入运输,铁道部领导决定,不惜巨资,大批量购进GE公司生产的内燃机车。部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为此联名提出不同意见。主张,采购机车,应以有助于,自己发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主要投资,还是要用在充实提高,国内内燃机车的研制能力,生产能力等刀刃上。主管部长的答复是:作为一个部领导,难道我这样一点权力都没有?从此鸦雀无声。甚至,有的工厂自己设计创新的重型内燃机车,也得不到铁道部行政上的认可,只是在 “不合法”地自筹资金,勉强投产,造成既成事实后,才得以过关。[这一险些被扼杀的车型,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车型之一]。国内内燃机车工厂,从此先天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核心技术空缺,一直没能缓过气来,即使在自己的市场上也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至今,内燃机车仍在大量进口。
5 q' K+ W( r: G) ?8 x21世纪工业技术有三大鲜明的发展趋势: 2 h, t6 c3 V9 c/ u3 {
1, 在材料方面,研究推广新型复合材料代替传统工业金属。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现代机械,安全耐用,减磨,减震,抗腐蚀,低能耗,低噪音等性能要求。
! O) r7 k- x- e: y- |2, 在工艺方面,以产品精密化,工序简单化,生产高效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粘结,表面涂层等工艺,取代传统的焊补,机床加工,人工镶配等繁琐冗长的修造工艺,和焊接,铆接,螺栓等笨重,复杂,容易松动的连接工艺。进一步提高机械运行性能,压缩修造周期,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 o+ O" g) f6 _3 p, W0 c6 Z: V# W4 S3, 在工业发展的总方针方面,从大量更新换旧,转向研究开发再制造工程,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自然资源为目标,逐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 r9 s6 B* ]. g+ J; N
其实早在20 多年前,萌芽初期的复合材料涂层技术[当时称为高分子涂层技术],就已通过铁道部部级鉴定,批准在蒸汽机车修理上采用推广。其发展方向与21世纪工业的三大趋势,完全一致。可惜的是,随着蒸汽机车的淘汰,复合材料技术只得转到其他机械工业发展,逐渐被铁路所遗忘。铁路提速后,机车车辆质量要求突然提高,现有货车,运行性能跟不上要求临修事故增多。机车客车的情况也类似。人们开始有所体会,建议将20年来,改进提高了的复合材料涂层技术,首先验证推广应用于货车修理。货车机械另部件在工作环境,机械结构强度设计上,与过去相应的蒸汽机车另部件,非常类似,而承受的载荷则小得多。一般说来,既然蒸汽机车上能用,货车上应该更没有问题。当然,毕竟产品不同,首先仍必须通过理论核算和铁路运行验证,一项,一项逐步推广。
/ N( R& m5 r$ s. Q8 c/ Q9 P自1997年第一次铁路提速以来,这样的建议,多次反复提向工厂,车辆段,集团公司,铁道部。结果到处碰壁。问题来由很明显: 9 [7 ~* K& d& b, Q
1, 落后的铁道部规章,剥夺了铁路职工,享有自主创新,爱国爱社会的公民权利。例如,铁路规章要求:来自基层,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数不清的创新建议,一律都要通过,重重叠叠的官僚机构,层层上报,集中由铁道部统一审查,立项,批准下达,才能开始试验。事实证明,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和往返手续,很难,很难!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不幸的是,铁路系统机构,互相克制,利弊观点,是非曲直,各有侧重。你不吃甜的,我不吃咸的。创新建议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再碰不到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一定到了那一级,那一位秘书手里,就给丢到废纸篓里去了。可见,规章不但没有为自主创新搭桥铺路,反而变成各单位,理直气壮,拒绝自主创新的法律依据。 ' h5 ?* s& J& t$ L
2, 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不合理的铁路机制,打击了各级领导,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例如,铁路有严格的责任机制,车辆不论在那里出了临修事故,领导都要负责。如果自己批准的试验创新项目出了问题,有关领导更难辞其咎。这样的要求,当然是合理的。但是相反的,铁路却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为了完成自主创新项目的审核,试验,有关领导是要在日常工作之外,动足脑筋,耗尽精力,承担风险的。试验成功后,运输能力,经济效益提高了,享受成果的是国家。有关领导却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据说,这是他们分内应该做的,是他们的责任。由此,造成了今天,领导不关心自主创新的局面。在今天,一切都是领导正确的现行机制下,问题就格外严重。此外,缺少试验项目分类专家审查机制,试验费用比例和科学管理机制等等,都是问题。 4 r& s+ N @& L
3, 铁路领导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所谓铁路安全第一,风险免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指导思想。扼杀了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铁路安全第一,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安全和创新对立起来。为什么宇航工业的安全问题比其他工业更拔尖,而自主创新的成就却最辉煌?根据铁路内部资料的统计分析,单独某一项自主创新的实施,就可能降低铁路货车的惯性临修事故50%。这又该怎么解释?再对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来分析,不禁使人怀疑,某些领导人真正关心的所谓安全第一,究竟是铁路的安全第一呢,还是领导者本人的安全第一? + k A% D$ `. p+ @* x4 a0 ~
人民铁道的命运,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每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让我们都来关心它。提提您的意见吧!
0 A1 z- p1 r* b & _& |+ Z" ]- S
联系人: 范哲 / T+ I& ~7 {7 v* e$ S# }& \
联系地址:zfan85@yahoo.com.cn
5 Q# l: Y- V- Q联系电话:0562-6803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