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82|回复: 24

建议设立《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版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3 16: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应该关注地球、关注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7 U+ ?# f" p) X" s1 i1 x" y
       建议理由:
, W. n; a( o- [( {1 D1、这个题目属于综合学科。
1 Q, j5 f% e( k2、工程师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当然应该包括机械工程师,其中的技术实现都离不开机械。! N8 `$ o' c" |! i! [8 B3 x
3、能源危机加剧。需要节约能源消耗、需要可再生和净洁能源。1 V  S5 M  m/ P  [
4、地球温室效应加剧。罪魁祸首是工业化。
" B! I' X: _+ s6 ^3 U9 c2 m! z5、可以从点滴做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节能工作。, s4 Q0 _% F! z4 G
6、借此版块,吸引理论进步——我国在这个方面技术相对落后。% P: T6 t; B/ ~

% f/ B. `. X9 v6 S8 v附:
$ P" J! X& L$ ]9 V1、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 w; d" [" ~3 Y$ z% }' P0 d* L, Y2、《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O7 s7 y) o+ s

7 t5 j5 v+ P. J1 v' U1、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B9 |) P& k8 j* \6 r4 M
       第一次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高潮是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后,受高油价的影响,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机构,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计划,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力图解决对能源的依赖。虽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能量密度低,囿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效率低,成本很高,很难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竞争,新能源开发如“昙花一现”。第二个阶段是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相关环境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逐渐形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再次引起重视,提到议事日程。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共识,同时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又引起油价上涨,世界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调整了各自的能源政策,进一步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了促进承担减排义务的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承担了减排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义务,做得很好。例如德国,2005年在可再生能源的R&D投入达87亿欧元,占世界的25%。同时政府也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优惠的上网电价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德国去年新增800多兆瓦,并成为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纳入国家计划。在“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方针指导下,我国在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农村沼气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光伏电池虽有很大生产能力,但几乎全部出口,国内总装容量仅70兆瓦,去年才新增5兆瓦。) v" @* d5 v5 e2 k# O8 I' [

$ i0 I% h7 h% N1 q) a* c+ U  面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如此大的差距,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产品的成本,找到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法,减少可再生能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科技创新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太阳能方面,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成本是普通电站的10倍以上,如何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也是发展太阳能的技术障碍。如果转换效率提高1%,成本就可以降低8%,而靠节省劳动力,原材料才能降低1%到2%,所以只能依靠技术可持续创新。在风电方面,我国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我国风能资源为德国的11.3倍,风电总装机只为德国的3.88%。即使同印度相比,我国也不及他们的三分之一。我国风电发展不快的原因,一方面是认识还不足,包括各级政府;另一方面是政策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从风电招标的情况看,只是简单地以招标电价的高低来取舍,业主往往为了中标不顾生产的成本而降低价格,这样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不利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国外经验看,政府支持、政策激励是发展风电的关键。
9 w# Y  V3 P+ R0 }7 D9 u7 f3 |9 Y) r* U# F3 m" b
  要解决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我们研发队伍还很分散,整体水平不高,缺少有实力的国家队。我国应该加大对新能源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新兴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做得比较好,已成为投入及创新的主体。国家应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公共研究平台建设支持的力度。其次,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的技术、人才等资源,抓住机遇,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 y4 d" F, T: h; g& ?2 W6 p; `
; V" ]- c9 |& Q[ 本帖最后由 亮剑 于 2008-2-29 10:2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3 19: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唯有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3 2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特别对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G/ V" \: ~+ J2 |
另外就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核能!
9 o, l. |: S# {& L/ R0 W  b, A& R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完全采用核能来发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0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建议很具有前瞻性,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15: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 T& E2 L8 N8 N
. s2 J3 g# O0 X5 e/ Q5 C5 A
气候都变得无里头了,关注环保,重视节能已经迫在眉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16: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比较注重环保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说结果是这3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 i$ i' E6 Z# v5 J3 x9 i
& h2 a" _: [/ U6 U8 Y& O  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不理想的,还是应当优先发展经济,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地区这么做 。将来全国试点,有所取才有所得。
1 x6 |8 O! U) h: L   我们因该做的 就是降低这些新技术推广使用的成本,否则什么都是空谈!政治和经济的我们不用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2#、3#的帖子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厂家因为这个产业大赚其钱。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是的,现在的确“气候都变得无哩头了,关注环保,重视节能已经迫在眉捷”——关键是许多我们压根看不到的变化。如果在“重视节能”的同时又赚了钱,岂不是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6#的帖子

国际化请注意:我的帖子的名称是:《建议设立《节能和清净能源》版块——我们应该关注地球、关注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后面还有理由若干条。其中的主词是《节能和清净能源》,“——”以后的仅仅是若干条理由的一个最为高尚的理由。哈哈
/ d0 P6 w8 Z5 i1 J5 U' Z: H" o对于你的回复中讨论的问题,我仔细阅读,发现不是在我的这个帖子议论的范围以内。为了避免偏离主题,可以另外设专贴讨论——环保设备也是相对有意思的(指设计起来很有挑战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4 23:52 , Processed in 0.05439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