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一个诚实的老外:“我给中国大学挑毛病” 大家看看
9 D$ o; D' ?. c! [8 ^0 M
+ n& l, ?% w7 W# U! d4 f: g1 b) }
- o+ J- R* \' R7 Y" i/ A我在德国学了4年,在中国大学也读了两年的本科,跟中国学生共享过狭窄的宿舍,坐在同样的课堂里,我不觉得中国大学的问题是经济问题,但我认为与以下三个问题有关:$ o3 T6 i, m; `* L5 x) B5 B
4 n6 z. g) d, z8 m# R8 g, _/ w 公共课程学分与时间占用太多
- ?! e. w% Q+ I5 H/ i( j1 t; U* U+ a3 I
首先,中国学生专业课程比较少,体育类等公共课程学分与时间占用太多。我所学专业的公共课程占全课程的30%与学分的30%以上。如果中国学生能把更多时间放到专业课上,效果肯定更好。% X- w* U/ E$ q3 N' G
}% ?7 n7 H) @& a$ H; h 其次,中国本科专业实践培训与实习机会太少。中国大一、大二、大三没有时间实习,一直在准备理论性强的考试。而大四时,很多同学几乎没有课,但他们却放弃了这个本该用来实习的学期,而跑去参加各大招聘会或准备考研,不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大四就形同虚设。德国许多大学从大一开始,就给了学生实习的空间。; {6 Y( K$ ` A- o$ e
( q, `+ \( x# w6 P
最后,相当多的校区建设位置与实用性不好。比如不少房子的结构不能为残疾学生或病人提供方便,有的建筑漂亮却不人性化,建筑面积大但使用面积小。结论是,虽然中国大学学费一年比一年贵(即使在德国人眼里,中国学费都不算便宜),但中国大学的消费者对资源的分配完全没有影响力,必然造成了现在的供应不能符合需求。% P* r4 g, f9 R- F* X
6 T/ X0 C: e. p4 b/ n6 E+ M6 \
老师工作量的增加,导致老师走马观花3 h* j) F* ~5 Q/ C6 L6 A) F8 B) V7 ]
* ~# x- ]8 y$ L% W& U0 h$ c 中国大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培养型向生产型大学的转变。我参加过的一些班有90多个学生,老师无法因材施教。而国外大学的优势在于所谓的“小组讨论”,教师与10~15个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如果中国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那么应该招聘更多老师,改善教学质量。5 _6 J) _1 n& a0 H# m
6 P8 j( a- {' d3 x( @% i: }6 W8 { 我在中国看过一些不太符合教书资格的老师。一些英语听力与口语课,就是看电影、听磁带,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们根本不需要老师,这时候老师应该多努力或者就请干脆退居二线吧。还有很多老师不够严谨,对学生的要求太低。虽然高考很不容易,但大学不应该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应该比高中教育更严格。特别是在小学、初中、高中资源分配已不平衡的中国,“严进宽出”对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不公平。
8 ]) e; b2 T) b7 J& @% b2 [' f) l) B% ]7 \" Q& e# g
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自主学习精神差
' W4 r$ y' u2 s8 w# M* I3 l- H5 P/ M5 c f4 u% l+ m
虽然中国人的考试技术闻名世界,但对大学生的长期学习肯定不利。一些高考中拿高分的学生,一句英语都说出不来,还有很多学生一个学期都在玩电脑,只有考试前两周才开始背老师提出的重点,还经常抄网上的文章交作业,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上课时看小说、发短信、听音乐或睡觉,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 v* A+ a( Z7 _' w- z* x9 }/ R3 z9 F7 k7 B/ C5 l
还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乐于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很陌生:经常最后一个从教室出来却不关灯或电风扇;随手丢弃垃圾;不提醒丢失东西的同学;在冬天温暖的图书馆里用物品占座几天,但是自己都没去那儿学习;吃饭的时候不排队,争抢中把别人的饭撞到地上。# l" U* _0 F- g6 d
9 Z/ ^6 b3 M8 e8 M: E* L" H$ U* K ]
总的来说,中国大学目前状况不理想,培养出来的人对建设和谐社会不利。和谐社会要靠社会里的你我他,作为中国未来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骨干人才,中国学生肩负重任。只有中国教育领域(而不应该是产业)里的老师、学生和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并向国外优秀大学学习适合自己的经验,才能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打好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