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注定是一个动荡却又孕育着生机、破坏而又追求重塑的大变革时代。就在三家分晋的情势和念想尚处萌芽发端之际,西边的秦国,随着商鞅变法,国力鼎盛、武力强劲。它犹如一只刚刚苏醒的猛兽,伸展开自己的筋骨和身形,以生存之本能,东奔西跑,掳掠猎物。在获得一定的安全和空间后,开始将目光投射到了广袤的东方。
! @/ y0 @9 O* O; n. J( ` 如同人一样,吃喝玩乐是生存的本能,秦国,也需要国家的“玩物”。九鼎,国之重器,相传为大禹所铸,历经夏商,周伐殷商所获后,立于都城,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是主宰天下的象征。秦国问鼎,挥师东进,周王室惶惶。周君与大臣颜率商议对策。颜率信心满满,安慰周君勿忧,并亲赴齐国求援,许诺如齐国发兵,以九鼎入齐作为回报。齐王任命大将陈臣思为统帅,出兵五万救助东周,秦国撤兵。
0 m B$ h/ D: B 后齐国要求周君兑现承诺,交割九鼎。颜率再赴齐国,以路途遥远、人力保障安排不便为由,使齐王打消了取鼎的念头。
' M" S2 z7 N$ H# ^" D) N- A" e5 f 颜率不仅为周君保全了九鼎,还轻松化解了秦、齐两国的取鼎危机,且不负承诺,齐国无怨。这一连串华丽动作的完成,取决于一个核心意识——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
- D9 M9 ?2 l9 M) w 颜率作为周臣,必须与周君保持高度统一的目标诉求——保全九鼎、化解军事威胁。只要确立了这个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则可以相机而变。2 ]6 x0 H, k2 s, {. G z
向齐国求援,是解除秦国威胁的手段和有效措施。对于齐国的许诺,颜率抓住了齐国的本质诉求:一、帮扶周君,在诸侯中获得扶危济世的美名;二、解除秦国对周君的威胁后,可获得九鼎,这是掌控天下的象征。对于这样名实俱佳的诱惑,齐王要想拒绝,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其实,这两点是颜率说出来的条件,还有一个利好因素,对于颜率和齐王而言,都心知肚明。一山容不得二虎,齐王自然不愿意秦国做大、做强,以至于威胁到齐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出兵扼制尚未有能力大举东进的秦国,且应周君之求,师出有名,齐王坐在王座上,眯着眼睛,做思索状,不消片刻,就愉快的答应了颜率。而在颜率眼中,齐王的思考,表演痕迹过重,在他内心闪过一丝狡黠后,迅速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配合齐王完成了这次没有悬念的谈判。
1 h, Q" o: Z6 T0 ` 在奔赴齐国之前,颜率早有思谋,给齐王的承诺是要兑现的,齐国出兵、秦国退兵,九鼎就得给齐王,这与周君的目标是偏离的。颜率略略思索之后,抓住了齐王取鼎的本质——能拿的走吗?
! q) p7 N( E# B' `9 I8 W$ ? 周伐殷得九鼎,一鼎就要用九万人牵引,九鼎就得八十一万人才能拉回去,而这还不算路途上护送的兵甲,以及制造、维护各种运输设备和后勤保障的人员,加起来也与运鼎的人数大致相差无几。如此庞大的人力,齐国根本就无法承受和调剂。就算一个一个的运输至少也要近二十万人,有这二十万人干点别的不好吗?就为了运输九个大鼎。更何况,齐国与周都城之间还夹杂着别的诸侯国,九鼎过路,谁不觊觎。颜率抓住了齐王取鼎的本质——运输困难,而且是极度的困难。因此,这个许诺对于齐王而言,只是张空头支票。有人可能会问,那齐王就没想到这一点吗?或许想到了,如果想到这点,那么齐王出兵的核心诉求就不是取鼎,而是以遏制秦国东进为实,博取强国担当之名为辅。颜率对于齐王承诺的设计,都一一对应了齐王的心思;或许齐王没有想到运输之难,那不正说明了,处理问题时抓本质的重要性吗!
- w+ O7 r! W1 \, T' w% G- x% q' W 当然,从颜率二赴齐国与齐王沟通的内容来看,齐王似乎没有想到九鼎运输的不现实性。他提出了两个折中的方案,第一借道梁国;第二借道楚国。颜率直白的回应齐王,不可能!!梁王、楚王,一样想要九鼎,无论入哪国国境,无异于免费快递上门,不取白不取。齐王这次又眯起了眼睛,没了底气、没了主意,生生的燃起袅袅无奈。$ m/ T$ w- A8 p+ _
而秦国的撤兵,也是颜率抓住了它的本质诉求,只想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安安静静的把鼎带回去,匆匆的来,切切的走,就像它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如果为了九鼎,而要和别人大打出手,秦国现在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7 p# B) `0 R; V# |' {. l- y 紧盯目标,以结果为导向,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不被错综复杂的情形所影响,更不能随意变更对结果的诉求,这是每一个职场中人,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7 @- O* S7 L$ x- L( P3 W* N
+ U- m" d1 A, c2 H/ r4 |8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