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魍者归来 于 2017-3-24 18:42 编辑
' W5 \8 p* X+ j, _( Z6 @: X, G z+ M8 x$ j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话里的哲理和诗意,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在做语文老师那段日子,我常和学生说:“你生命的每一秒都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可看着眼前这群十六七岁的少年少女,我一直不忍心说出后面的话。
7 @3 B F' }5 C4 G" r/ K8 L
+ N' y0 P% W% G
) r( I! B' B q- c* r+ D% n/ a名片效应之一:不可逆效应。你不可能在某个心血来潮的时候把以前发出去的某张名片回收回来,所以你在这一秒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即覆水难收。
; n: N g: _3 w7 D! n5 t6 j E: T8 L0 Z
4 N. w$ j1 O; U* {2 U* h- z2 T# h
名片效应之二:集群效应。名片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还包含了你的大量信息。所以你在这一秒的形象,透出的可能是你的家庭背景、真实的文化程度、道德素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一系列信息。
- Y! E9 p/ r6 J- o6 T% i; [" Y
1 u: i2 b2 E( Z4 o) H
7 r7 j2 N L3 `( {名片效应之三:座位效应。当你看到一张名片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把名片上的专业和职务,与你所了解的该领域的人士进行对比,并给出一个初始的评价,就像对号入座一样。所以你在这一秒的形象,会被人进行归类,用他自己的水平去解读,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
: i; U- C# s( G+ j7 F" L$ q$ ]' p$ r; c5 B* E0 ~. D1 H( z3 D
' v8 O: G' g; _$ c* k; `- p
父母会说:“整天就知道玩。”老师会说:“上课就知道说话。”老板会说:“就知道玩手机。”一个原因是夸大其辞,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你已经发给他们这样一张名片,而且收不回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牛逼闪电的新名片把旧名片替换掉。毁灭形象只需1秒——工作量相当于在地铁上把裤子脱了这种;但重建形象却需要N多时间——工作量相当于给长城铺瓷砖这种(而且这其中的时间还要承受各种负能量——比如:“大家快来看啊,那个在地铁脱裤子的骚年又来啦”这种)。
6 c/ ]' O9 K& L
/ V7 \ [1 d! w" j7 k3 Y3 n* M
( o( \& }1 }( [后记:珍惜自己每一秒的“名片”,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 R+ H0 n2 \7 m; H7 g; H
: ~5 @# K4 V; n7 y,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