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 v$ r, m6 V- \2 M3 }) ]
已经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消息星期二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涟漪。舆论场上这些年来围绕杨振宁的复杂情绪再次涌起,一些“真是精啊,到头来回来养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国外,老了回来找尊敬来了”的奇怪议论很有代表性。
4 ~: U7 H; j# P+ I/ ?* M- s杨振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李政道是最早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P& w, E) d( V1 O+ @
杨振宁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经常回国,为促进中国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他有很深的科学素养和令人称道的人文修养,也是中国社会里颇具影响的公众人物。
1 M. Q9 h7 W) ~6 T& m- D" q围绕杨振宁的争议始于2004年他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他们的讥讽。那桩婚姻成为了杨振宁身上一个长期的符号。
Y9 g" Z9 X8 O ^名人有点特别的婚姻引起公众一时兴趣,受到一些议论,也属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严肃的科学家,他的社会活动也主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他非娱乐名人。舆论不停地将这位老科学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对他吹毛求疵,是很不应该的。
, Y: P% E2 i. T, f' r# ^0 l7 `还有一些人进而丑化杨振宁,刻意贬低他的科学贡献,质疑他最近几十年在中国大陆从事科研教育活动的动机和价值,宣称他“假爱国”,这样的抹黑言论经常夹杂在网上对杨振宁不满的情绪表达中。/ X; @, k* N _: G5 m
不能不说,这样的舆论不应有理直气壮的底气,它也不该是互联网舆论面貌的一张名片。对杨振宁的指摘反映了一种不宽容,它也是舆论任意给一个人的行为定性、甚至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的粗暴。
$ j+ {2 v- H3 c+ [杨振宁对私域生活的选择没有碍着别人什么事,说实话,对他和翁帆的婚姻,外界最有尊严的态度应当是给予他们祝福。会有一些人妒忌他们,这种感受也不能算是奇怪的,但把它加以发酵,并用它来衍生对杨先生的各种嘲弄和攻击,这肯定不是一个舆论场值得骄傲的表现。4 \& W5 f$ f: c+ v
至于对杨振宁的那些延伸批评,很多都不值一驳。把杨振宁与邓稼先强行对比,是成心捣乱。做这种对比的人真未必就是邓稼先的真正崇拜者,相信如果邓稼先在世,他一定会与杨振宁这位他青少年时的同学共续友情。
8 k: q2 j1 w N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国防科研,为中国造出原子弹做了那一代科学家中典型的巨大付出,他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然而世事的错落组合塑造了无数的不同人生,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力了,作为了,甚至做出了杨振宁那样的突出成就,就同样值得尊敬。! g4 R3 m( j8 I
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会强求模仿,伟大的付出都潜含着一种宽容。人生的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组成了一个社会最大的平常心,也应是我们追求社会进步的一份初心。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多高,都不应忘记它。
+ N/ Z- }5 j. I4 p6 N- o8 O如果杨振宁都会被互联网舆论场列入见了就喷的黑名单,那么我们的道德标尺就高得有些虚伪,并且让人恐怖了。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换一句话,如何对待杨振宁,可以看成是互联网舆论场有多包容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