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中国企业正积极向工厂引进产业机器人,以控制不断上涨的人工费用。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工厂产量并未增加而人工费用却不断上涨,不少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正在为这一状况而烦恼。 日本经济新闻网12月2日报道,在山东省从事运动服装的制造与出口的主力企业“山东岱银进出口公司”的高管王先生(33岁)就是这些经营者中的一人。“虽然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员工的加薪要求很迫切,今年也给员工涨了5%的工资。因为不想轻易放走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员工,所以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他这样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不过,即使在工厂引进机器人,也未必能马上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如此,王先生还是充满期待地表示,“只要一点点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就一定能压缩人工费。” 这话说得很在理,但机器人厂商“东莞市运通工业器材”的高管刘先生(33岁)却表示,中国企业经营者眼下之所以希望引进机器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管理年轻员工方面感到头疼。”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小娇生惯养的二、三十岁年轻人如今成了工厂的主力军。他们多半是独生子女。据说,这些年轻人“一旦讨厌上司就会马上辞职,如果不按要求涨工资,也会果断跳槽”。 “在这一点上,机器人既不会抱怨,也不会要求涨工资,管理上也要轻松得多”,刘先生的话似乎说出了很多中国经营者的心声。中国如今在推动企业引进机器人,并提供巨额补贴大力扶持。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名义,要求企业告别对人工制造的依赖。中国现在似乎掀起了机器人热潮。不过,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企业和政府或许忘记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生产和提供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因此“育人”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紧要的课题。就算在工厂引进机器人能暂时控制住成本,如果各企业都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相同服务的话,经营迟早会走进死胡同。 虽然耗时耗力,但如果不注重“育人”,就无法培养真正的竞争力,产业也将无法实现高度化。苦于人工成本高涨的中国,才更应该立刻解决真正需要应对的课题,否则小病将最终变成顽疾。
" S: C5 S) R( a9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