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麻子 于 2016-10-24 13:31 编辑
摘要:等到温州稍微变富一点,老板们就会移民外地。所以大点的企业,大部分去外地了。所以,现在的温州就一座留守空城。温州出来的商人,在世界各地奔波。他们不是特别善于经商,只是生存困难。被逼去挣钱实现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的温州,比较发达的是宗教行业。道教、佛教、明教、基督教,都极其繁盛。
温州的寺庙、神殿、道观、教堂数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见。即使到了现在,中国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发达程度,也还是温州第一,闽南第二。
这些宗教信仰似乎都不提倡经商。
温州曾经有一段时间文化兴盛。尤其是南宋,温州的进士数量从北宋的几十名增加到南宋的一千多名,是中国进士最多的地方,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南宋又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年代,所以如果从文化传承上讲,温州更应该是一个以文化发达而闻名的地区。
在清末到民国年间,浙江省流行这样一句话:“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 当时的宁波人生意遍天下,海内外到处是宁波会馆。打官司靠绍兴人是因为绍兴师爷在中国幕僚界的压倒优势。那时候,温州人或许是浙江人里很不会做生意的。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到北大早期,教员就有十几人是温州人,陈介石、陈怀、林损、章献猷、孙诒棫、许璇、林辛、章味三、伦明、周继善,龚寿康、高谊、林公任、黄公起、林涛等,温州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教员。
所以说温州人有经商传统,或者商业传承,在历史上是说不过去的。
温州人喜欢说“挣钱是因为以前穷怕了”。历史上温州的天然环境远远不如宁波、杭嘉湖、上海、苏南、山东这些大平原,也不如大多数地区。属于中等,不算富,也不是很穷。
1949年后,温州沦为前线,温州沿海的洞头、北麂、一江山、大陈岛之类的岛屿很长时间都是国民党占领。即使大陈岛撤退后,温州依然被认为是国军反攻大陆的最好的登陆地点: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只要炸掉三条公路,解放军援军好几天都进不了温州,而占据海军空军优势的国民党军就可以迅速把温州变成根据地——何况蒋介石的老家宁波就在附近。
所以温州成了中国最大的军分区,温州到处是民兵,洞头岛上有女民兵,团中央号召共青团员去大陈岛开荒,而那些大型工业项目,市政建设,国家却不投资建设,就是准备拿温州当战场的。一些学校也迁到了杭州和内地。
当时温州医学院留着,温州当地的医学还发展得不错,据说是因为打仗可能需要很多医护人员。(所以迄今为止,温州的三甲医院仅仅少于杭州,远高于本省其他城市。)
所以,温州就只能变得很穷。
五十年代,永嘉农民包产到户被政府强烈打压。瑞安隆山农民分地被政府打压。各种私营经济被打压。
温州人第一次闻到金钱的血腥味,大约是1976年,温州人到各地收购黄金白银,收购鳗鱼苗,跟日本人台湾人换走私货。最大时中国80%的走私货是从温州进来的。后来政府打压走私,东海舰队抓走私船,于是温州活动的走私犯就把走私根据地转移到闽南泉州,尤其是石狮。——温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泉州、莆田一代,所以温州和闽南其实是一个文化圈,温州沿海的渔民都说闽南话。——后来,石狮的走私淘到第一桶金的走私贩子金盆洗手,改行做点别的生意,也是从温州照搬:打火机,鞋子,服装。
石狮成为走私中心、从渔村成为小城,起源是对温州沿海走私业的打击,这个事儿,正史一般不记载,你们就听听我说野史吧。
温州人的经商精神,其实起源于1976年开始的走私。当然,也许1974年、1975年就开始了,只是还没成气候。走私都敢干了,还有什么生意不敢做?
所以,给温州带来勇敢商业基因的,是走私!是日本台湾的崛起、大陆的计划经济让走私成为一种暴利。正史不会告诉你温州经济的第一推动力是走私,所以你们就到我这里听野史吧。
温州的制造业,最先发达的是介于温州和瑞安之间的塘下、莘塍一带,以及乐清柳市的电器行业。当时有一句话:走遍全天下,不如莘塍塘下。而瑞安的棚下走私场(没错,就叫这个名字)——一条河被填平后,成为各种小商品的集合点。市场的繁华导致了瑞安商城的计划——一百多亩地皮的当时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1982年开始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刑事犯罪。中央一看,哪里的私营经济最发达?温州。温州哪个镇最典型?柳市!于是就以柳市为典型,抓捕柳市“八大王”(有一个大王逃亡失踪,到现在还不知道生死下落),短短二个月,温州一千多商人被抓捕,数千人潜逃,大批商人关闭生意隐藏,GDP降了一半,一百多无辜的小商人被判刑坐牢。紧接着又是抓乐清抬会融资(也就是当年版本的e租宝),一批首犯被判死刑处死,大批骨干被重判坐牢。
那时候的温州,鸡飞狗跳,风声鹤唳,一片萧条,万马齐喑。风云为之含悲,草木因而变色。
这时候有人想起十几年前在温州干过的某老领导,也就是“文革”期间因为搞私有化被毛主席亲自点名批评的“浙江的二个半”之一,在义乌当领导,于是就找到此人,建议在义乌搞一个小商品市场。于是,那些在温州被追查抓捕惶惶不可终日的小商贩,就在义乌搭起棚子,复制了瑞安的棚下走私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根源是1982年的“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这种事,正史似乎都没记载,你们只能听我讲野史。
温州要造机场,中央不批准,后来是地方先斩后奏,生米成熟饭。 温州要造铁路(这是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东方大港计划里一条重要铁路,只是晚了八十年),中央说政府不给钱,于是只好私人筹资,成了全国第一条私营铁路。 温州要航线,航空公司不开,于是王均瑶自己承包了一些航线,成立了均瑶包机公司。 开关厂地位低,董事长在镇里办不了事,于是乐清的开关厂就请一些退休的厅级干部当党委书记或办公室主任。这样才不至于被乡镇干部欺压。 总之,温州要创业,基本上没什么好机会,这中国所有的好机会都给了北上广深。
等到温州稍微变富一点,老板们就会移民外地。所以大点的企业,大部分去外地了。
所以,现在的温州就一座留守空城。温州出来的商人,在世界各地奔波。
他们不是特别善于经商,只是生存困难。被逼去挣钱实现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的温州,就是一个特殊的适合人口灭绝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台风。
台风是有几条固定的路线的,而中国最大的台风,总喜欢往温州跑。 历史上的温州没有今天这么多平原。今天的温州大罗山,三垟湿地,以前是海。谢灵运当永嘉太守,经常开帆船逛海峡,所以还有个地方叫帆游。现在温州新城区的杨府山,以前是海岛。温州最大的平原是环绕大罗山的一片,这些平原以前都不存在。现在说温州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二千年以前平原面积只有海边的一小点,不到5%,别的都是山地海岛。 所以一到台风,海边的人民被高涨的海水冲走,山上的被山洪冲走,每次台风总能死掉不少人,而闽南是大平原,气候好,养人,又是中原达官贵人逃避战乱的主要避难所,膨胀的人口就源源不断涌入温州因为台风人口灭绝而空缺出来的耕地。如果查温州族谱,今天的温州人80%祖上来自闽南——大多数是中原逃战乱到闽南的中上层阶级的后代。那年代,能够逃难、移民的也都是有钱人,穷人基本上都是遇到战乱就是坐着等死。这些人的文化传统,还是想当官的,真愿意经商的并不多。当然偶尔也有例外,比如当年的闽南首富黄老板,也就是把豪宅捐献给和尚当开元寺的那位,算是商人,他的后裔称为紫云后代,在温州也有很大的一批人。
宋乾道二年,温州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水灾,据说温州人死了超过一半。然后就有很多闽南人来移民。当年的闽南是中原达官贵人的避乱中心,是中国人最热衷科举的地方,这些人也把科举文化带到温州,温州本来就有永嘉学派开的很多书院,在外来科举文化的带动下,读书人开始热衷功名,所以南宋的温州一跃而起成为中国进士最多的地区,甚至比泉州和莆田还多。
同时,闽南人也带来了陈十四信仰、妈祖信仰、明教信仰、杨陈二府信仰。宋朝来的闽南人移民速度慢,没有改变温州的方言,明清以后交通便利,一下子就带来很多闽南人,所以温州有近百万人会说闽南话——但是说闽北闽东话的几乎没有,因为温州和闽北、闽东虽然紧挨,文化上却是和闽南一体的。 温州城一开始就充满了神怪气息。温州人的设计师赫赫有名:风水祖师郭璞。郭璞是许逊的好友(就是那个鸡犬升天的许逊),许逊带着他侄子许迈在温州修炼,邀请郭璞来一起High(我猜想他们经常一起嗑药、交流最新发明的毒品)。听说当世第一风水大神棍来了,温州的官员们就请他规划温州建城。
作为巫师或科学家的郭璞,做事很严谨,他为了判断城应该造在江南还是江北,就到江南江北各点抽样泥土样本,烘干粉碎,测量泥土的重量,计算其密度,最后发现江南的泥土比重高,适合造城。又根据那一些小山包的位置,选了九个,安排北斗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北斗星是九颗(七现二隐),不是七颗。然后按照二十八星宿在温州城找水源挖井,再配上一些正儿八经的水利交通规划,造就了这座城。
所以自古以来,温州就是仙气缭绕(也可以说妖风阵阵)。后来摩尼教传到中土成为明教,温州和闽南就成为明教最繁盛的地段。后来一个瘸腿残疾的传教士从英国来,又有苏慧廉(就是林徽因费正清这些人的导师)到温州传教,又有传教士白累德医生到温州办白累德医院,很快把温州变成了中国基督徒最多的地方,1949年的统计,全中国的基督徒10%在温州。后来"文革"期间,宗教转入地下,无数温州基督徒到全国各地偷偷传教,所以西方人给温州一个名字叫“中国的耶路撒冷”。
温州的大罗山,是弘一闭关十年修律宗的所在。大罗山上还有遇安法师的楞严宗圣地伏虎寺,有千年名刹圣寿禅寺,有晋代的天柱寺,有著名的香山寺,鼎盛时期一个小小的山上就有百座寺院。即使是市区的江心寺,也是禅宗十大寺院(虽然面积很小很小),市中心的松台山上有永嘉大师玄觉(就是拄着拐杖绕慧能绕了三圈问答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那个和尚)的舍利塔院。林灵素道士的道观、坟墓至今尚在。
古代温州有大量的道教洞天福地: 华盖山、陶山、大若岩、大罗山、仙岩三皇井、乐清白溪仙磕山、再加上以前曾归属温州的台州玉溜山、青屿山、灵墟、司马悔山、西仙源、东仙源、盖竹山、赤城山洞、委羽山洞、青田大鹤天、括苍山洞。
在其他地方并不显耀的闾山派大师陈十四娘娘(按照现在的说法,就一个大巫婆……),在温州被演化为一部温州鼓词中的《南游大传》,比格萨尔王传之类的要丰富很多,演唱只在神殿,无数道教礼仪,是周围几个乡几十村的一个盛大宗教仪式。
当初还有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也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
(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