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制造而言,现在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转型升级。钢铁煤炭就不去说了,东北重工业也不必说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一些优质的积极进取的民营企业,我觉得还是大有希望的。
零基础创业,20年
最近常在温州活动,前一段时间去了一家做五金冲压模具的企业(宇辉电子),老板万晓东(万总)。他拥有好几个企业,参股或投资的项目也不少。一说到转型升级,人们自然认为指的是就是企业,但我觉得谈老板的转型升级更准确一些。
万总从做模具开始创业,至今有20年了。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大学毕业后在电信局上班,和制造业没什么关系,老二老三是模具学徒出身,零基础创业,从一个小作坊开始。20年下来,他从一个模具外行,到现在对模具的产业链,对客户和供应商,对行业发展的历程、前景和各要素都有了深切的理解。对管理企业更是积累了很多心得。他创业起家的宇辉电子,现在有高速冲床40台,年产值几千万,在温州一带的模具行业排在前列。
他控股和参股了几个企业,有一个是做精密加工的,模具制造需要这个东西。万总是乐清一带最早引入3D打印的,他前几年就创建了一个宇辉3D打印公司,我参观了一下,有几台好几十万的设备。领我参观的员工说,设备这几年贬值了,客户的小订单不少。我问赚钱怎么样,他说赚钱谈不上,但我们比别人更早地摸清了市场需求。
万总正在进行的一个重大项目是模具创新基地,在乐清有28亩地,几栋红色大楼已经建好,计划吸引高端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创业者入住,给予投资或优惠政策,构建一个以高端模具为核心的众创空间。他说,温州这边有些高端模具做不了,要发到东莞或苏州去做。万总的弟弟恰好是乐清模具协会的会长,就想到策划这样一个引领本地模具行业转型升级的项目。
三种类型的老板
和万总聊天,明显感觉和技术型老板不一样。自己创业起家的老板有几种人,一是技术型,二是销售型,三是外行。技术型和销售型好理解,所谓外行也就是开始的时候不懂技术也不懂市场,先创业后学习,因为这种人一般擅长管理企业,就叫做管理型吧。这几种人后来的发展或转型升级,呈现不同的特点。
技术型似乎又可以分为工匠和科班两种,所谓工匠型就是学徒开始,然后技工,当师傅,练就一副好手艺。这种老板爱钻研技术,但视野相对狭窄,开拓能力不足,等生意上门来找自己,一般做不大,也不喜欢跨行。这种老板一般是沿着技术去纵向升级。如果技术不能超越,企业就会萎缩,转型升级就会失败。但如果做好了,就能成为隐形冠军。科班出身的老板读书多一点,理论基础扎实,对于复杂的技术能够掌握,愿意开发较为高级的产品。这种人创业如果成功了会做得比较大,但他的成本和配套条件比工匠的作坊要求高,需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老板一旦渡过初期的困难,有了一定积累,便会升级成为真正的科技型企业。
销售型的老板是做销售起家的,跑江湖的人,见识广,吃喝嫖赌什么都干得来。这些人创业,对客户的各种”需求”都比较敏感,对如何把东西推销出去比较精通,但一般对技术不精通,也不够重视,总觉得技术再好卖不出去也没用,凑合做出来加强营销把钱赚到手才是根本。这类人,如果一直迷信产品不好不要紧只要关系硬就行,那就谈不上转型升级了。如果头脑过于灵活,见异思迁去炒房子炒股票,那也谈不上转型升级了。但如果有定力,爱思考问题,对市场的本质有正确理解,那么,这种老板是能把事情做大的。因为毕竟是需求和客户在引领企业的发展,任何企业都不例外。记得有人说过,商业的本质就是把鞋子做好,然后买的人穿着舒服。所以技术为王,产品为王,而不是销售为王。这句话送给销售型的老板,也许是贴切的。
外行创业,管理型的老板,创业之初既不懂技术也不懂市场,没在这个行业做过,有一个契机就创业了。我在温州就遇见过两个这样的老板,一个是万总,还有一个是海龟接班的。温州这个地方,外行创业几乎是普遍现象了,正泰和德力西的老板都是补鞋出身的,人民电器的老板曾经是打鱼的。这地方原来也没什么工业,改革开放后好多外行开始创业搞制造业,后来涌现好些大中小老板。
横向升级与纵向升级
万总带有温州老板的典型特征,勤奋、能吃苦、精明强干、积极进取。一般来说,做企业的人都有很多烦人的事情缠身,但他却常有余暇,读书思考,学习新生事物,探讨各种问题。他创业20年,中心基本上是围绕模具行业,不炒房,不炒股。他赚的钱应该不少了,但衣着消费非常一般,开一辆破凯美瑞的车。让人惊讶的是,他却花了上百万元去香港和美国读EMBA。这事很多人都表示不解,我也很早就听说温州人看重做生意,并不重视读书。
搞企业的人需要德行,转型升级需要视野和境界,需要经常更新思维和知识,万总就是这种老板。他几乎每周都出差,全国全世界跑,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等。有一些因循守旧,贪图安逸,缺乏理想的老板,赚了一点钱就豪车别墅美女,钱好赚的时候就恶性竞争赚快钱,钱不好赚就干脆放弃不干了,对转型升级毫无兴趣。这种老板肯定要淘汰的。
技术型的老板喜欢走纵向升级的路子,就是顺着自己原有的产品或业务方向去钻研。这当然是很好的。但万总这种管理型的老板倾向于走横向升级的路子,比如做模具,他自己的模具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他并没有把全部精力和资源用在此处一个点上,即钻研自己的模具技术上,而是以模具为中心展开布局,分析本地产业链的缺陷,去做一个模具创新基地。他发现模具制造离不开热处理和精密加工,他就会与人合资做一个企业来补上这个短板。他还参与收购了中国模具网。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制造业当学徒,喜欢坐办公室,不愿意下车间,万总感到很忧虑。他自己的企业里90后学徒只有2个,严重不足。这也是各家企业的共性问题。他说下一步要考虑解决的办法,否则企业就做不下去,行业也就完了。致力于发现行业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而不是专注于自己一个企业的问题。这是万总这类老板典型的思路。以前这些问题要靠政府解决,其实政府是搞不好的,还是交给市场来做更合适。这些共性需求自然也是很好的商机。
这种做法可以叫做横向升级。自己一心钻研模具是升级,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从而把模具做得更好,或者统合各要素把当地模具行业向前推进也是升级,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升级。有的人可能说这是转型,由制造业转做工业服务。此种转型本身就是升级,因为没有离开模具这个中心,其实是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
纵向升级和横向升级不能对立来看,是有机统一的。有的人专注于自己的企业,专注于技术和产品,有的人视野较宽,放眼于行业资源配置,解决共性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殊途同归。中国制造业最不需要的是那些专搞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的老板,对技术不用心,对资源配置和行业短板更不去研究解决,只会破坏行业秩序。
万总对做专和做精其实也很重视,他那个做模具的企业下一步准备上马工程分析。他说,模具这块出问题,中国的企业都是靠人靠经验去找原因,但模具加工的过程又看不见,有的问题经过好几年才解决了。而发达国家是用工程分析,设计完了先模拟仿真,许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用来分析,把问题先找出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之前。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提升毕竟是一个行业获得进步的最终因素,所谓横向升级的老板当然不会不懂这些。
善待员工,每年必加薪
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不同类型的老板风格也不一样。技术型的老板喜欢凡事亲力亲为,管理型的老板则喜欢找别人来干,对用人更有研究。万总说,他的企业里骨干员工极为稳定,因为不管企业的效益如何,每年都给加薪,到了三十五六岁的模具工程师在他这里年薪一般有20多万。他说,不用整天盯着他们,技工和普工不一样,他们喜欢动脑筋,遇到问题自动就去想办法解决了。轻描淡写几句话,你会感到他对各种人是有把握的。我曾经纳闷,一个做企业的人,又是念书,又是到处跑,谁来管理他的企业呢?原来是把人都细心安顿好了,骨干队伍稳定也就不用太操心了。有些企业,因为老板管理不得当,整天闹得鸡飞狗跳,这种企业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能混口饭吃,残酷竞争的时候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