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196|回复: 16

压力容器的密封螺栓之残余预紧力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9 23: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先说一下我的情况:2个45#钢大板,各掏出一部分型腔,然后在结合面铺上O型圈,然后再用螺栓锁紧,型腔里再注入液压油,5Mpa2 i) }/ }; a( Q6 _6 O. N6 W) r8 v

4 Y$ \7 }# f* I! ^. [, W' I5 @+ S: r6 p8 c
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
# V5 v& W! I, h7 n为了保证连接的紧密性,以防止受载后结合面产生缝隙,应使残余预紧力的值>0" F. k5 B$ k( g! |% N
而对于不同工况,选择的残余预紧力的值有所不同。
+ R# H6 H7 |8 t; y! j; d按下图来选择% J* w! y9 K0 v& J- h5 B

4 M: F1 K/ S9 }3 x( O2 F" G; c
0 I: a( v# f, u8 o/ F" l6 w那么我的问题是
( B- T* k( j5 q. S- H1. 图片上所讲的压力容器的紧密联接是不是也是用了类似于O型圈的密封元件,还是纯机械的刚性密封?1 B( Y, [& M( z( v% V* J
2. 因为我的案子是用了O型圈,在理想状态下,只要2块大板的间隙保持不变,O型圈处就不会产生斜漏,那么此时残余预紧力的值就可能是=0,但那是完全理想的状态,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但可不可以,我的那个工况下取值0.5F左右呢?  (否则的话,按1.5F来取值的话,我的螺栓太巨大了。)
4 m$ _/ n- p  Q
* [7 l/ `! G  j: Q
- t6 k* Z( J% p' p7 [1 B; s3 l6 @7 V1 K) E1 S. \+ ?&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0 0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能没有理解“受载后结合面产生缝隙”的意思。你的型腔里一旦有了压力,就会有将那两块大板分开的趋势。之所以没有分开,是因为有螺栓拉力的存在。试想,没有型腔压力时,螺栓拉力的反作用力在哪里?当然在两块大板之间。现在有了型腔压力,通过两块大板,将螺栓拉长,直到螺栓与螺母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块板的厚度和,两块大板之间的作用力——也就是那个残余预紧力,就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大板就分离了。如果,两块大板内有轴、套结构,O型圈用在圆周上,大板的分离使轴、套发生轴向移动,并不改变O型圈密封结构,对密封效果没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假定套的刚性足够大,没有被内部的压力撑大到影响密封,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假定可以被接受。)。但似乎你把O型圈用在了端面上,压力使两块大板分离到一定量时,O型圈的工作条件不再满足要求,泄露必然发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弹性范畴内进行的,而你似乎假定你的大板和螺栓都是理想的刚性体,而且两个大板都不存在由于材料和工艺因素造成的平面度误差,所以你首先排除了实际上必然发生的问题,当然得出的结论也就没有了问题。
发表于 2016-6-10 01: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径向O圈的密封,即使有轻微的缝隙变化对密封的影响也不大。对于断面密封来说,则必须保证这个密封面的相对静止。2 r" I8 _; s3 ~6 w1 g2 Q! n
至于预紧多少,则要平衡螺栓的伸长量和箱体受压缩时的压缩量,保证工作状态下箱体在最大工作张力状态时仍保持一定的压缩量,最小不得低于0压缩量。已此保证密封面的稳定。因此来说,就你的情况,如果是端面密封,不可能说残余预紧为0。那样的设计没有安全量,如果遇到松弛,松脱等现象,可能出大事故。
发表于 2016-6-10 0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oldpipe 发表于 2016-6-10 00:54
5 X  @/ v  c' ~2 }- E& Z你可能没有理解“受载后结合面产生缝隙”的意思。你的型腔里一旦有了压力,就会有将那两块大板分开的趋势。 ...

& [: A; r" x* t6 i: R/ _5 E至于F”的取值,没有充分理由的话,还是应该尊重资料上推荐的算法或数值。这个F”应该是N多个螺栓的合力,5MPa并不是个特别巨大的压力,如果你的型腔有个特别巨大的面积,也应该会有足够的边长,放得下N多个大小适当的螺栓。
6 U& e1 c! |8 }: Y
发表于 2016-6-10 07: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边仪器耐压差50Mpa,通常采用嵌入式,螺纹和O型圈密封。如果零件不是很巨大可以采用,螺纹+o型圈密封方式,o. D. ?, a! _' p8 j
型圈2到3个最好,个人意见
发表于 2016-6-10 07: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努利111 发表于 2016-6-10 07:21' Y' W2 i+ M0 ]$ }7 a3 g
我这边仪器耐压差50Mpa,通常采用嵌入式,螺纹和O型圈密封。如果零件不是很巨大可以采用,螺纹+o型圈密封 ...
$ q. Q% j  E& n3 W0 ~
你们的螺纹预紧之后,计算的残余预紧力是选值1.5~1.8F吗?
' z6 p+ u# u- e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zerowing 发表于 2016-6-10 01:02% E1 j9 a5 X5 B8 H1 Y
对于径向O圈的密封,即使有轻微的缝隙变化对密封的影响也不大。对于断面密封来说,则必须保证这个密封面的 ...

( ?7 Y) o! s/ p. V( g0 W+ f我说的残余预紧力为0,那是极端理想的情况。
: Y& a: f1 D) v5 v8 C4 W: B* Z6 q3 J; a5 X; [
那么稍微放松一下,取值0.5F是否可以。$ ]8 k5 Q/ _, y1 P- V6 H6 a

- s  H' A2 h, ~2 `- [0 v% @因为我这个F值也很大的。
" o/ V  [, P: q, |' }  g$ r( l

点评

还是感谢了  发表于 2016-6-10 21:57
算了,当我没说。你都没看懂我说什么还0.5F,有意义吗?  发表于 2016-6-10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2: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oldpipe 发表于 2016-6-10 01:04
% F( v0 I! O/ ?+ T6 Z0 R/ Z. C* y) `至于F”的取值,没有充分理由的话,还是应该尊重资料上推荐的算法或数值。这个F”应该是N多个螺栓的合力 ...
2 \) t' r+ L0 M5 S) N5 z$ x
目前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 x- \, q8 I  u% z, V* s
0. 假定螺栓数量,螺栓规格,螺栓强度等级
: ]. W& L" q6 |  p  P1. 计算出工作力
9 N1 [) D% I* _/ v" @3 P2. 选择残余预紧力=1.5倍的工作力1 b) {  v* Q2 r' ~( A" p4 ^3 F
3. 计算总力=工作力+残余预紧力
: F6 F) r) o: n( J  b3 @9 t: c* U4. 选择许用应用安全系数S=1.5
+ `9 C5 Q: [9 \. v8 ?/ I% {5. 计算出螺栓小径,满足假设要求。
5 w: G4 Z  o+ s5 z6. 计算预紧力=总力-刚性系数*工作力,刚性系数=0.29 V  S1 a+ i) @' s% \
: h5 `1 K- I6 i  i1 i
+ D/ ]5 Q; a& j7 A0 X/ c; x
我最后算出来的是M36,10.9级,预紧力将近30吨力,我该用什么办法来达到啊?普通的扭力扳手能实现吗?! n$ i- p/ z, \  X: ^2 c
. E% U0 ?; ?9 U- a' K: K

点评

M36的可以扭矩扳手或者液压扳手,有钱的直接上螺栓拉伸器  发表于 2016-6-14 11:16
大螺栓自有大扳手。有加长手动的,也有液压动力的。总不会有了螺栓找不到扳手的。  发表于 2016-6-10 23:12
发表于 2016-6-10 14: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0717 发表于 2016-6-10 12:00
5 q" y" a7 E: N- ]你们的螺纹预紧之后,计算的残余预紧力是选值1.5~1.8F吗?
' T/ A' Y! w9 q
我们是螺纹组合,根据公式校核强度,楼主压差这么小,应该不是问题,你o型圈尽量不要放在接合面,密封效果不好
5 H. y* O, a: k/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9 06:41 , Processed in 0.0743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