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0965
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1336
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1519
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1943
过年前去一供应商处催货,因为供应商提前通知我,交期要延迟;现场沟通后得知,他们把我们的产品停了下来,要赶另外一个客户的货;这一情况让我有些气愤却又无可奈何:那个客户15年给他们的订单量有800W,并要求其扩大产能,16年有3000W的订单在等着,反观我们公司,一年给这家供应商的订单不到100W,当两者交期有冲突时,结果自然不用说了。供应商的这个客户,也是一家外贸公司,专做汽车制动钳,一年的出口额超过2亿,在客户端几乎把北美的改装车市场垄断了,在供应端,每个供应商每年可以拿到几千的订单(我所在的公司也是外贸,不过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单就接,什么都要做但是却什么都做不出优势,缺少战略规划)。
跟一朋友去拜访客户,对方是外资背景的外贸公司,朋友要跟对方谈的一款产品,去年一年的出口额达到近3000W,所以对供应商的规模、设备配置、质量管理等方面也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据了解,这家外贸公司15年的出口额达到20多亿,其产品包括机械、卫浴、体育休闲、杂货等,单款产品一年产值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这样的订单,如果客户找到规模较小的外贸公司或是直接找到工厂,往往会不太放心,而如果找到规模较大的工厂,单一的产品基本也不具备采购优势。
我以前公司,总部在台湾,有一欧洲客户,世界知名企业,年采购量约一个亿,其中大部分从内地采购;合作模式是:我们公司按客户提出的基本要求寻找供应商,选定比较符合的目标工厂;客户再找第三方对目标工厂进行验厂(如果出现合作期间更换供应商也是同样的程序要再来一遍);验厂合格后开始小批量试生产。在合作过程中技术、交期、价格、货款、及赔偿等都由我们公司与客户对接,收取10%左右的服务费,客户掌握生产工厂的信息,但两者之间不直接联系。实质上就是我们公司代客户控制质量交期及交易风险。
贸易公司可以说是应信息的不对称而出现,近些年,沿海地区涌现大量的外贸公司,从一个人、一台电脑的游击队,到年出口额几十亿的巨无霸,全国纯贸易性质的外贸公司估计要以百万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各类采购平台的出现、外贸政策的放宽也使得外贸的门槛大大降低,很多生产企业花几万块做个网站,招两个业务员、再挂靠一家进出口公司,就可以自己做外贸了。所以普通的纯贸易性质的外贸公司,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压缩。所以很多成功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纯贸易转向工贸一体:前期积累的客户资源+明确主攻方向的工厂,规避各方面不可控因素,供应资源和客户资源可以相辅相成,同步发展。2、整合客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的横向发展:在某一领域内同步拓展客户和供应商,在达到一定积累后,积少成多,可以向供应商提供更大批量订单和更高收益,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客户更优的价格和服务。3、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提供优质服务的纵向发展:前期凭借自身实力和信用降低客户及供应商的交易风险,生产中可以提供更多的技术、管理支持,售后提供更多的保障服务。
从上面三个例子不难看出战略方向转变带来的巨大优势,同样,这一阶段,很多从事国内贸易的企业也从单纯的买和卖转向更多的承担服务及信息交互等功能。 传统的贸易企业本质就一个小型的采购平台,基本只是起到连接需求与供应的作用,各类贸易企业兴起之初,催生了众多网络采购平台;而目前贸易企业向资源整合和提供优质服务方向上的转变,似乎也暗示着网络采购平台需要向承担更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文章开头链接中的贴子讲了技术对采购工作的帮助,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对采购工作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只是由于缺少显性的横向对比,加之粗暴的管理模式,这一作用被长期忽视了。机械行业人才的成长周期本就比较长,一个技术型采购人员,最起码需要三年才能成形:一年的生产、一年的品质,再加上一年熟悉采购基本工作,在这之后才能做到:拿到采购单,知道该找一家什么样的供应商,上哪个区域去找;到供应商走一遍,大致知道其什么品质、什么技术管理水平;怎样结合自己需求对供应商资源进行整合等等。即使是在管理完善的大企业,只有当做到这些时,才能拥有完整的工作思路(个人认为:一项工作要做出来,技能优先,如果要做好,则是思路优先,或者说完整的思路就是最高的技能)。
做了两年外贸,都是些OEM件、低端产品,主要是美国市场的,也有部分是欧洲市场的,说说其中几个小事 ,客户中有经销商、也有生产型企业。工作中跟老外的技术或是质量人员沟通,经常觉得很费劲,他们经常连自己的产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个人感觉欧美同行也存在相当严重的人才断层,只是不如国内严重罢了。 关于国内机械行业人才断层的严重程度自不必多说,相信大家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十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就不再选择机械行业,今天本来该是十多年前那批年轻人扛大旗的时候,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才断层只不过是当年人才流失所造成后果的初级阶段;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更是把机械当作就业的最末选择,所以未来的机械行业的人才断层必将更严重。记得之前在社区微信群里聊到这一话题时,脑子里蹦出来一个“断代”,感觉更贴合这一现状,而且以后可能会是断两代、三代的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想招一个基层的技术人员都觉得困难,自己培养吧,周期长不说,过高的跳槽率也让企业望而生畏,同时,在生产和技术人才都紧缺的情况下,把一个有一定技术底子的年轻人培养去做采购还是需求再三权衡的;再说对外招聘,由于企业过分看重同岗位工作经验,所以在国内换岗位是有很大风险和难度的,所以能通过这一途径成长的技术型采购员,数量肯定不多。现在更多的企业还是看重采购与销售的业务性而忽视其技术性,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型采购与销售的优势,但是这一转变过程也是漫长的,需要随行业环境、管理水平提升而逐步改变。于是问题来了,在生产第一线都存在巨大人才缺口的情况下,未来企业是否还有足够的资源去普及采购销售人员的技术化呢?对此,我个人是不太看好的。
技术支持对采购工作又作用明显,但是技术型采购又难以普遍实现,那么是否可以有一种方法在这一矛盾中找到平衡呢? 由于机械类产品技术的复杂性,技术采购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供应商、考察供应商的技术品质能力、生产中的高效衔接、供应战略的制定和供应商资源整合。如果在前期工作都做好的前提下,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就只剩下了数据处理,对技术的要求就不高了。
再看现在各类第三方验厂的兴起,一方面说明由采购企业逐个进行供应商的考察存在重复性的资源浪费,而且这类验厂基本是一次性的,缺少后期跟进,对于企业的发展变化是没有掌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集中化、专业验厂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在此基础上延伸:1、由一个专业的机构平台进行大范围、规模化的验厂,深度考察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及其供应链等,然后严格评级,进行初步的市场定位。2、对采购方的需求进行审核,匹配相应的供应商,然后由平台对供应商的生产方案进行审核(这一阶段不必死守这一流程,应给予采购方适当的选择自由)。3、平台需对经过验厂的企业进行适时的跟进,了解其实时动态,或者是根据采购方要求对生产进行跟进监控。4、平台对交易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存档,归入相应企业的档案中,作为调整企业评级的依据。 以上所说,实现难度极大,但是一旦实现,那么进入这个平台的企业,其采购工作只需要一两个文员就可以完成,用人成本上可以节省,而且采购效果更佳;供应商则可以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只要踏实做事,就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天天说转型,其实说到底就是让国人、让企业学会踏实做事,这一过程是很漫长且任何人都无法掌控的,国家政策也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之前社区有提出过做一个“龙头”或联盟的构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思考一下:有什么方法可能为“转型”助推一把!
年前是准备过完年要换工作的,本来计划写一篇特别点的求职信,所以零零碎碎的东西写了不少;过完年回来,在考虑改行回家种地,所以工作先不换,求职信就不写了,加上之前的这一主题贴还没写完,总感觉有件事没做完,所以把一些零碎的思路整理进这篇帖子中。近期更多在了解关于农业方面的东西,写这篇时没怎么查资料,大伙凑合着看吧,希望多提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