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就继续扯“精度” |
点评
大侠费心了
| ||
点评
粗糙度主要是看的ISO,对应GB,131,1031,3505,10610,26958,主要是这几个
李柱《互换性与测量技术》,P49~P50,P185~P193,P217~P230,也参考现行ISO。
另,“不明群众”绝不是冒犯二位,而是对一些盲目顶帖的一无所知的家伙
第一段是讨论前提,后面两个是针对你所述观点的具体讨论
给我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是李柱的学生,我也看过其他的参考书,我所表述的也有我个人理解,欢迎继续深入
关于我引到的术语理解,可以参考李柱先生编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其他的,也可以仔细看ISO
第一段我就明确了,你们纠结的“精度”实际所指,而这个“精度”也罢“误差”也罢,就是指的结果本身即实际表面偏离理想表面的偏差
| ||
| ||
点评
一般有粗糙度要求的平面,微观不平度是不会影响形位公差检测的,就怕一些毛刺之类的,毛刺会引起粗大误差,所以有些量仪或者工装的定位基准平面,上面要开很多小沟槽,就为了避免这个。讨论测量精度要有前提条件
讨论测量精度要看具体的方法,还说这个测平面度,不打表。用三坐标,常用测球最小也得有2mm,如果表面粗糙度的波峰波谷大到2mm测球都会陷进去,你肯定不会用这么小的测球量平面度了。用平尺比划就足够了。
不是说有没有办法量的问题,我是想问,这种情况下,我们该理解为表面粗糙度对平面度有影响还是说这其实算是我们测量精度的问题?毕竟我们如果不要用表头的话,就可以避免这种误差了,(我只是打个比方)
大侠,测量不是吹毛求疵,需要打平面度的,表面粗糙度最粗也得12.5吧,表的球头半径有多大,你自己画图试试会有多大影响吧。这么讨论最小包容区域让现场工人有法量吗?
然后将微观波峰波谷按照一定数学归纳理论评价。
你得@他俩。哈哈。我这么理解,按照海鹏的观点,最小包容是宏观的,也就是,你图中的波是宏观波。表粗是微观的,图中的波是微观波。宏波包含微波。换句话说,就是先创造一个涵盖微观峰顶的宏观波。最小包容。
| ||
| ||
点评
更正一下:上面说的全跳动用直线度和多截面圆度代替测量的说法有误。应该是圆柱度用直线度加多截面圆度代替。如果是全跳动被代替,那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不跟你扯皮,真事儿。还是鬼子给我干出来的。
不过,大侠非要说比较一个1.6粗糙和6.3粗糙的问题。我也问你一下,一个零件,尺寸精度超差20道,但是表粗只有0.8。你能告诉我这东西算高精度还是低精度?
呵呵,那就让海大侠见笑了好了。不必如此愤慨。
再有,单纯说1.6粗糙度的表面相比6.3的表面,哪个精度高,抓一个瞎包来,他也知道。
总算有明白人了。不明白那些不懂测量的人为什么非要往测量领域扯,你看我不懂测量,就严格守住说话的范围。千分表、千分尺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非要和针触滤波技术放到一起。。。还能扯上一堆不着边的“术语”
| ||
| ||
点评
瓦是配的,这个没错。
木,晚上去无锡,然后。。。,又一圈。
哈,忙完了?
可说实话,那曲拐粗糙度高吗?镜面都没到吧。
哪是什么高人啊,只是会被逼了解这些东西。有时候,一眼就判定的东西,上仪器很费劲。测量这事儿,很复杂的领域。
螺旋线大侠,高人!
那曲拐,就加工精度来论,要紧的恰恰就是粗糙度,圆柱度。而尺寸反而是其次,瓦是配的。
虽然我依旧不觉得那根曲轴的表面有多精密。但我赞同你的这种说法。
评分 |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4-2 14:35 , Processed in 0.08289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