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74|回复: 2

两岸人才问答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9 17: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纽约看两岸(工程图)
 
        陈彦成(《Pro/DETAIL工程图设计》一书主述)

# j. \% Y$ g2 E; A" Z

        龙震老师希望我能在本书中和读者谈一些和本书主题相关,但却又是一般书中不易得到的信息,更希望我能站在美国的观点,来看两岸的发展。而当初既然答应龙震老师来当本书的主述,自然乐意共襄盛举。

5 l, t8 S4 ~" Z1 x3 v+ o

 

0 g/ P9 l T: [) x+ m) d% c5 R

楔子

" B9 w: k( Y* k1 E* o

 

, c0 X2 x5 P% j2 n2 {6 ~0 ?, d

   我生长在台湾,90年初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坚持下,到美国念研究所。不论是台湾的大学或美国的研究所,就和大多数的留学生一样,我天资平庸,念的其实并非一流的学府。但是幸好我有一位支持我的好父亲,一直提供我适当的建议并鼓励。

7 e: u9 U) }3 y. p2 I8 I

  我的父亲出身于台湾工业界,在他的专业领域里,还算的上是一号人物。所以,他对我的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首先,他带给我重视专业技术而非语言的观念。从小,我可能会去补习数学、物理或化学,但是就是不和其它同学一样去补英文,因为父亲说:不要将男人最精华的时间拿去浪费在英文的学习上,未来又不是要去教英文(要教也比不过美国人来教)。英文差不多就好,那只是环境问题。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我的英文成绩一直在中等在线下浮动,托福也只考了个500分出头。一度想放弃到美国。但是父亲在此时反而要我去补习再多考几分,坚持我一定要到美国念研究所,而让我一头雾水。父亲解释说:我们的工业技术很多还是要和先进国家学习,你第一年的学费我已准备好,其实就是将过去不补习英文所节省下来的钱,再贴一点就够了。你只要到那个环境去,活泼外向、积极敢讲一点,语言的问题就很快可以解决,再晚、年纪再大,就来不及了!

X: f: o- v0 y4 I' ?" `9 @ v. A

  我到美国后,发现父亲讲的不无道理。父亲将我的一生导引到以技术为主的人生,让我的语文能力顺其自然。至今,要说是英文说写嘛,我是尚可,但也因为这样的危机感,让我强烈认知到:专业技能才是我和别人竞争时,仅能依赖的强项。研究所毕业后,美国人因为我的专业成绩而录用我,工作五年后,1998年,原本要设立在台湾的分公司,转移到上海。公司衡量我的背景和能力后,首先问我有没有意愿到上海,我答应了!如今,我经常往来于美国、上海之间,台湾则一年回去一次。

" H% Z" C2 |* V3 w: l

  换句话说,我的成长背景和父亲的观念,是可以供两岸学子和父母们做参考的。很多的父母拿一大堆的金钱要孩子从小去学语文,其实那并不一定赢在起跑点上,倒是让卖英文教材的商人或补习班赚饱了银子。英文只要有环境,就差不多了,在美国或加拿大,肤色的歧视还是很严重的,黄种人不会因为英文说的好,就可以在他们的社会上取得优势(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在美国生存下来的黄种人靠的都是勤奋和技术。我们自己得知道人家为什么需要我们,才是求生之道。花了一大堆钱和时间读英文,为的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念英文也是要花脑力、体力和时间的,因为念语文而失去其它谋生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是绝对不划算的,除非目标很清楚,练好英文后就能有什么好的工作来谋生,并支撑一辈子。

, k H% l9 i7 f& N

  其实以英文讲的最溜的族群来说,莫过于出生在美国的黄种人,在台湾叫这种孩子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ABC是土生土长的华裔,他们极力想融入美国社会,却又在同时间丧失了中文根基。这就是我的父亲不愿在我小学时或更小的情况下,就将我送到美国来读书的道理。然而,就在中国大陆崛起的今天,通晓中英文,熟悉中国和美国的社会伦理,又具有深厚专业素养者,竟取得了人才竞争的优势,这是我始料未及,但却是我那个在职场上经历丰富的父亲眼中必然的结果。

' `; N$ b8 ~* u5 c& n# ~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之所以在公司中以不到五年的资历,击败美国白人同事,甚至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同事,脱颖而出,派驻到上海这个重要的位置,关键除了基本的语言背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技术能力、平日积极的持处世作为和充分理解美国老板心态等优势。在这之中,除了技术之外,因家庭教养所养成的个性,以及后天的努力,其实是让我如鱼得水的主因吧!

. D, _0 y$ k: @0 o. K; f- |

 

/ j! K; A+ N5 w2 l

 从美国人的角度来中国人的工程画图

: K9 D2 l! r1 O# f Y! s* H+ K) N

 

" b5 A6 E5 Y" C& {5 Q- {

       我们这本书讲的都是工程图,这也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当然,任何地方的制图系统和画图惯例,都会有其优缺点。但是好听的,我们自己人就不说了,我们来谈谈,从先进国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绘图上的缺失。这些缺失有些是心态问题,有些是陋习,有些则是技术问题。归纳说明如下:

* |6 g5 c- N9 a: E: B/ K/ C; V# n

 

, d9 X. M5 a! F. s7 ~; L" ^2 g" f

工程图面是用来解释产品的,愈详细愈好,绝不是敷衍了事,等现场的人员找来。设计的新手或技术底子不厚的人员,特别容易犯这个毛病。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差不多”先生在东方是很常见的传统陋习。在先进国家,因为真正在设计产品的比较多,所以设计者经常会因为怕现场做不好,而巨细靡遗的将工程图面细节交待的很清楚。这种现象就是标准的“设计指导现场”。但是,在东方国家中,很多产品是经模仿或抄袭后,再做些微的改良,设计师其实不一定了解产品的设计细节和设计缘由,因此在描绘工程图时,一来,因心虚而无法标注指导制造细节的内容;二来,设计者也不知道该产品在制造时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样的工程图一到现场,轻则被现场人员嘲笑外行,同时不照图面指示做,反正做出来就好了,懒得叫设计人员来。重则因制造不出来,而需通知设计者再修改图面,或者双方沟通出可行的方法,或者是干脆由设计者请教现场看要怎么做才好等这种怪现象。这种怪现象则称为“现场指导设计”。久而久之,设计师所画出来的工程图,其详细程度就愈来愈差了。这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顺利与否,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公司本身在业内所代表的技术地位。

* W$ P3 R8 a2 X' ^- r

工程图面的绘法除标准的规定外,是有其绘图文化的,这个文化是着眼于管理上的,不是设计师或绘图员可随心所欲的。东方的人们守法性较差,就像红绿灯谨供参考一样,即使订定绘图规则,也不易遵守,而导致管理上的困难。而这个关键点就在:严格的“绘图文化”是否得以形成。在我们美国母公司的设计单位中,对新进者都有一套要其遵守的绘图规则。这些规则包含国家制图标准中规定的,也包含了我们公司长久以来的惯例。导致不同设计师所画的图面,不论是图层、线型、字体,乃至图块的使用方式和存盘目录、图文件命名等,都会一致。这一来,不但管理上方便,即便是让不同的人员去改不是他画的图也很方便。我们不但不允许设计师“私藏”他所设计的图面,同时也广设有效的机制来彻底监督,并让所有产品的整套图面,得以完整保存。这样的方式长久下来就形成一种“绘图文化”,不但新进到公司来的人员,无形中受到影响,就连和我们上、下游企业,乃至全球分公司的图面交流,也节省了很多沟通的时间。就像经常在上海或台北街道开车闯红灯的人,一到美国来开车,就自然会遵守交通规则一样。而难题是:在东方的公司中,要形成这种文化真的很困难。但奇怪的是:像我们这种在东方的西方公司,执行的还算有效。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关系吧!不过,要提高设计效率和层次,那就要努力贯彻,实际落实此观念。

( T1 {; [- X5 e& I# @) w6 m

工程图面系统是需要规划管理的,而不是放任自由的。东方有很多工厂或设计单位的老板都认为:画图设计就是画图设计,只要将图画出来,并生产出来就好了。他们并没有“规划管理”的观念。在第2项中,我们谈及了由绘图规则所形成的“绘图文化”。但问题是:谁来制定这个规则?有些规则是国家制图标准,有些则是软件有关的系统环境事项。如何将这些规则融入软件中,这是需要专人来处理的。有些规则属于人工操作的,那就要明订。所以,规划管理设计的好,自动化程度高,就会让人员乐意遵守。像本书第二章所提及的配置文件,就是规划管理自动化应用的一部分。公司中有一个或一组人专门来想这些问题,藉这些方法来控制和改善绘图的行为和生产效率,这才能很快的让公司的设计绘图工作上轨道。

/ p1 u# D2 x2 Z, N9 y) B

网络管理的明显弱点。东方国家的人员在单打独斗的绘图技能上是有优势的,但是集体合作的整体效能上就不如西方。五根单独的筷子加起来并不等于一束五根筷子的强度。其实上面第二、三这两个问题,再深究下去看,也是牵涉到管理的问题。当然,管理是有多很面向的。我们这里就专对工程图面管理来谈。在工程图上的管理,有很大的方面表现在网络系统上;不论是局域网络系统或是因特网系统。在东方,多数的人们将网络系统只当作是资源共享和省时搜集数据的利器,但是再往深层的处理,如搜集来的设计数据如何保管整理;本身的图面数据如何管理维护;安全系统如何加装;部门式的阶层自助管理;如何将资源做有效的分散;以及如何在网络上做实时的设计讨论…等,样样都急需人们观念上的建立和行动的落实。在美国,早期很多公司都以为只要有一个MIS的信息管理部门,就可以管理规划全公司的信息管理事项。但是MIS部门偏重数据处理的立场,往往和制造设计部门不一致。MIS部门不一定样样都会站在制造设计部门的角度来做规划,而制造设计部门也不认为MIS能懂得他们的需求和CAD/CAM系统的整合。因此,后来就衍生出这样的观念:任何制造设计部门都必须有专业的人力或部门来处理和管理有关的任何规划。这样的规划所造成的成效,虽然并不是表面可以看出来的,但是也自有一套计算评估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还是有很多美国的企业愿意投入。一样的现象,也普遍见于德国和日本。

( g8 \& Z& `" K9 o: x

历史图面的完整性。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提出来大家参考一下。您可以试试,去寻找一个公司三年前的产品,看看该图产品的所有各种图面是否存在?如果找到,那么请检查这些图形文件是否属该产品最终的修正文件?如果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么恭喜您,您所在的公司是一间技术层级不错的公司;至少管理者是一号很不简单的人物。当然,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但再看下去,这也是一个技术的问题。

- w3 C% b8 G/ Q) M3 W H; p

一般说来,如果公司掌控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那么从设计到制造,在各领域中,各式各样的图面都会应有尽有。然后,再发出去到相关部门去做,即使发包,也有能力绘出施工图。但对技术层面无法全面扩及的公司来说,要包含所有的图面是很困难的,很多东西它只能发包出去做,东西能做出来就好,技术则无法置喙。当然,成本就不易拉低。像我们公司设计制造的高科技产品来说,即使发包到代工厂做,图面也都由我们提供,代工厂必须符合我们的要求才有资格接我们的订单,且必须严格尽到图面保密的义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利润才能增高。因此,对我们公司来说,在上海分公司中,是绝对找不到产品所有的图面数据的,只有在美国母公司才有。

3 j' A& ]+ G" ]

换句话说,图面数据的完整代表的是公司的技术实力;当有这样技术实力的公司很多时,就代表整个产业的实力;当很多产业都具有实力时,那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4 k1 A- j- p/ X! w, Z$ n, e9 N+ o

  两岸人才问答录

8 E$ y$ ]0 g) Q. W Y2 e; u

      

7 d A7 g& }; b& w* W7 `

        我在上海有很多来自台湾的年轻台干(台商干部)朋友,也有更多是大陆本地的同事或朋友。我们有时会在一起聊天谈论或交换心得。本节将提供在我们的谈论中,一些两岸朋友比较关心的话题。我们以问答的方式来说明。但在说明前,我必须要声明:以下论点纯属个人在专业经历上的观点,且排除政治因素!其目的在提供两岸人才一个能自我提升检验,寻找有利竞争点的观念依据。

% `1 p _' Y. O& L0 K f

 

4 s R/ |0 L3 x

大陆部分

# B$ r, ?2 R/ _+ \* F3 X7 c

 

% _( S* c6 |' A0 b2 E

       大陆朋友问:「陈经理,您能不能比较一下两岸人才的特色是什么?」

6 k2 j6 V% i7 D) b# Q5 s

      答:两岸人才的特色和其所在教育方式和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台湾的教育在这十数年来,因社会上的自由学风和倾美式教育的政策,明显的转向活泼启发式的教育,因此在创造力的发展上,很有成积。这可以从台湾每年成功在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名列前茅的现象上看出。大陆在教育方面则是和台湾一、二十年前的方式是类似的,采用的是勤奋苦读,多念少问的方式;因此,功夫扎实,学习力强,适应集体管理。这从大陆在第四十二届国际奥林匹亚数学竞赛成绩中就可以看出:在参赛的八十三队中,中国大陆队六名学生都拿到金牌,总成绩蝉联第一名,台湾则排名第九(2004年则升到第六)。

9 h" u1 r( z) o' L

我一向是讲求加强竞争点的人,先了解自己的优势,然后就针对那个优势去深耕。因此,也希望我的学生或朋友也能如此,以从中获益。多数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的环境因为已经优渥,所以要他们去吃苦、苦读和苦练,那都是他们爸爸、爷爷那代的事,因此得往用脑力而不是用体力的方向发展才能生存,这是必然的现象。不过,是不是凭灵活的脑筋,就都能发挥的很好?那就是他们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和努力的方向。而多数大陆的年轻人等于是从零开始,虽然因人多而价廉,但是也因让厂商投资成本低而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要有机会,那就等于还有再往上发展的未来。只要大陆每增加一家外商,就等于该外商所在地的就业机会给了大陆的年轻人;因此你们要争取的是机会,且只要有进步就能满足,也能对自己交待。既然两岸的年轻人有自己的优势,那么在人才竞争的角力里,多数的人就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硬将自己的弱点拿来往别人的优势上冲撞。

# r: v9 m* B; P7 R& o

大陆朋友问:「先前您说英文差不多就好,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来学,但是在大陆,英文不行就等于没有工作或留学的机会?还有您认为留学好吗?学成归国后,真的就能对中国机械业的提升产生影响吗?」

' N6 \, N; {. b# s/ n2 Z0 r

答:的确是,中国因为人口太多,政府只好加上一些门坎来筛选人才,英文只是其中一项而已。不过,我必须要提醒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是找工作时的英文级别要求。工作所需的英文级别资格考试,其主要在一般的读、写和听;对机械专业来说,重点在读就可以了。所以,这和我所持的英文学习态度并没有冲突。但是如果要留学,英文当然要好一些。但据我所知,美国很多大学的奖学金都被大陆知名大学的学生占去了,由于名额固定,因此对众多想拿奖学金出国的大陆学生来说,英文要极好,而不是普通好就可以的。如此一来,对多数无法跃过此门坎的学生来说,还是要失望的。当然,不能去美国,还有其它国家可以去啊!然而,门坎都还是存在的。不过,大陆现在经济起飞,多数想出国的人,还是可以第一年先借钱自费到美国读书,然后再像我这样,努力读书让成绩好一点,取得第二年申请奖学金或转校的机会,然后有奖学金就拿奖学金生活,若运气不好,就想办法转到中国人多的城市学校去读书,以方便打工赚学费和生活费,很多人都是这样艰苦完成学业的。而在生活中,愈是接触美国人多的,英文听和说的能力就愈好!因为您已经在那个环境下。

# Z/ V9 A/ v& n$ A

至于留学好吗?以现在咱们国家所欠缺的人才来说,能出国读书当然要争取;但是也必须认知:并非每位出国的人都一定成功。背后的血汗和付出,不是经历者是无法体会的。一事无成,流落异乡街头,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愿返乡者,也是常见。

; S. p- E4 d5 a" X/ R2 L0 [

对我们这种长年在美国的中国人来说:“海归派”(在大陆指学成归国者,即海外归国学人的简称)有两种。一种是毕业后立刻回国谋职,在美国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者。另一种是毕业后即在美国公司任职,具可居留美国的身分者。前者严格来说,就好像在中国请美国教授来上课一样,读几本原文书,其实不用出国也能拿到学位,过一趟水,只是为了可以在职场竞争上取得有利的位置,或是该科系在美国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来等。台湾以前也是这样,只要留过学,不管是否真有实学,一回来就有高薪高职位。但是现在台湾的老板已经变精明了,没有实力,哈佛也不行!后面那一种,如果能回来,那就真正能让企业具有竞争力了,因为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一颗会讲英文的黄头颅,而是一个洞悉美国当时工商业运作、技术内涵和西方文化的实务人才。他们很容易融合东西方的优点,转为自己所用,并贡献国家。当然,这类的人才也分等级,在美国工作的公司愈知名,规模愈大,职位愈高,经历愈老,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愈大。史丹福大学电机博士毕业,历任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集团副总裁、通用器材公司总裁,55岁回台湾创造台积电公司的张忠谋先生,就是一例。他登高一呼,号召台湾“海归派”成群回来创业,让今天台湾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这样的“海归派”是以一抵万的。我们强烈期待两岸还有这样的人才出现,愈多愈好。

: Y% k9 j5 f* s4 _" q

大陆朋友问:「您认为生长在大陆,从事机械专业的人们,应该还要加强什么?您认为学历对机械这行的人们来说,重要吗?」

* _3 Y! D% J$ I3 S4 }& w

答:这部分在海峡两岸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每个行业都会有其基本的学科能力,只要具备这个基本,机械专业更倚重制造经验。有了现场经验后再去做设计,就能充分发挥。在美国,许多受人尊重的设计业界耆老,他们的经历路程都是这样的。这行的薪资绝对和您的价值有关,毕业证书一般只会在出校门时用一次。在今日的台湾,就明显的重能力而不重学历,导致在高精密的制造发展上做的很好。很多其貌不扬,学历也不高(一般高中或专科毕业),有时浑身乌七麻黑,但经验丰富的现场师父,薪资就很高。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更是家家抢着要,媳妇熬成婆,先苦后甜,应该是咱们这行的标准写照。而在大陆,其一般的企业比较重视学历,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您有满身的技术和经验,且感到怀才不遇时,可往民营或外商企业发展,被接受的机会很高。

6 _( u ~3 T9 L4 C- U+ ~* a

当然,上面这段话并不是强调在机械专业中的学历是没有用的,而是说即使学历低一些,仍然充满着有力争上游的机会。但是,当您有能力和机会去念到国内外的大学或研究所时,当然也不要放弃。因为那都有各种不同的发展机会。换句话说,我们强调的是:如果您大学毕业,但自视甚高,不肯放下身段,多了解制造基层或多受一些磨练,那在这行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反之,您学历不高,但是很努力的苦干,累积经验并以自学的方式来补充理论上的不足,那要上天埋没这样的人才,恐怕也很难。

$ q/ ^- A' v3 ?, p4 V8 c, |

总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得到高薪,当然要拿出本事。但要说到还要加强什么?我想除了专业技能外,应该是“坚持”这两个字吧!

/ m& S9 g5 }7 d+ C

 

. f- h: A3 b+ ]

台湾部分

8 K0 d: {* s& D. A

 

( n' Y; p+ j/ t; ~! h: Q, F7 }

台湾朋友问:「陈老师,从您的观点看,未来台湾人才的危机和转机是在那里?和大陆的同龄来比较,我们的竞争力真的不够吗?」

5 I$ w* d6 [; O7 M" k0 z; I, x

答:从美国人的观点来看,台湾这么小的地方,竟然能让拉斯韦加斯的美国计算机展失色没落,当然有其惊人的人才潜力。台湾有人才,大陆有资源和市场,单独分开来看,在世界上都已举足轻重了,更何况是合起来!现在,在全世界的商业版图上,外国人经常是将大陆和台湾加上一起看的。所以,想要将事业做的长久的企业,几乎没有企业经理人会忽略大陆市场,就是这个道理。或许您会说政治的问题,让两岸关系危机重重,但是从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在商业领域里根本没有政治问题,只有利益问题。以我们公司来说,现在想要和台湾的合作伙伴洽谈商务,不一定要跑到台湾,上海他们也有分公司或代表处啊。有时候我们总公司根本也分不清楚是和大陆还是台湾在打交道。我们派驻在当地的,会清楚一点。换句话说,现在台湾能愈做愈好,利润高的企业,多半都是跨国经营。这对上层的经理人不会有什影响,有影响的是当地人们的就业机会。所以,人才必须跟着企业走,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年轻人会容易一些。

8 G3 }) U( G& @( A, i" ^

事实上,在上海我已经看到有很多台湾的年轻人,不顾一切来适应这里的生活,并磨练他们自己,以为未来做准备。对台湾其实我很乐观。我一直以当初美国和日本将台湾、韩国、香港或东南亚其它国家当作殖民工厂时,其国内的年轻人也一样失去工作机会的例子,来比拟台湾现在所遭遇到的问题。那个时代是我父亲的时代,当时我父亲在看他们国家的高失业率时,就一直在庆幸他还有工作做。但是现在,风水已经轮到咱们自己头上。其实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人家先进国家都要经过这个过程了,那我们还能避免吗?

2 y* m. [% B3 A$ `

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要转型,人才一样要转型。对美国和日本来说,劳力密集低技术、低利润的制造业大本营一向在国外,他们的人才势必也需经过转型。这从大学或研究所毕业生,有哪些可以比较有机会找到工作,就可以看的出来。

* E7 J% P( s# d/ ~$ M

然而,在大环境的因素下,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台湾有以下三个不是短期可以解决,值得忧虑的问题需要及早重视:

5 [* |8 {, a' t% j

 人口负成长严重,将对未来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年轻人都不多了,那怎么为家园拼未来。人口的数量上的劣势和素质的不良,很容易造成整体竞争力下降,以及年轻人的沉重负担(因老人群庞大)。此外,青壮年人口逐年减少后,将使岛内主要的消费力下降,国内外厂商无法乐观预计未来,投资必然却步,迫使素质好,有能力的人口加速外移。人口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一旦产生就不易挽回了。

1 `3 Y- ~3 ~+ T6 P) ?

产业发展失衡。目前台湾是明显以电子产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的。电子产业非常优秀,但一支独大的结果,容易造成贫富不均差距拉大,并导致学校科系的毕业生供需失衡等现象。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无人能保证某一个产业能长期保持荣景,而当电子产业因景气问题而受创,而其它产业也因无人才而无力轮流再起,共力对抗时,就会造成经济负成长和失业等社会问题。

# E1 m' D4 t2 r

机械产业的外移问题。机械为工业之母,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的火车头工业,非常重要。而市场在哪里,产品就会在哪里,制造也就会在那里。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市场崛起,为降低制造成本,带动台湾很多机械业前往大陆。从美国这边的数字来看,台湾在这十年内,机械产业从占台湾GDP(国民生产毛额)的30%下降到25%。如果在这25%中,传统、低技术力的机械业还占了多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就称为“产业空洞化”。由于机械制造的环境对机械设计特别重要,机械产业空洞化将使年轻人再也没有好的制造环境可以学习技术、累积经验,而迫使人才外流。台湾好不容易累积了数十年的优质机械产业基础,工业命脉,将流失殆尽。

# _) a) C" p9 ^' s# v' `4 V2 d4 @

在台湾,年轻人没有好的环境可以学习的产业并不只是机械;建筑产业也是如此。建筑设计以设计具特色的高楼层建筑,为建筑师一生的骄傲,但随着建筑长期的不景气,多数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书本上学习,而无法亲身参与实际的设计,这也一样会让人才外流。在上海,在美国,来自台湾的优秀建筑人愈来愈多,就是这样的原因。

9 A" N' ~7 _% D

很多人以为产业只要不外移,就可以解决此问题。但是现在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已经全球化,大家关在家里不出门,敌人廉价的商品一样打进家里。大陆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大陆不去,一样要往低成制造成本的国家去。所以,关键应该在人才的转型和技术提升,以及各类职业教育的均衡。这么一来,具有远见的教育政策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育政策错失,造就了一大堆只会粗浅理论,毫无技能的通才,那么就会发生企业界总找不到适当的专才,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工作等怪现象。这样的问题,虽不是短期内可以造成,但如果已成为现实,却也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

" h* u* F v9 k/ B# [4 z# W u

在台湾的年轻人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国家,多半属高科技型的大陆型经济。虽然他们也会有高失业率和景气的上下,但是基本上,各行各业的发展失衡情况,并不严重。人才也一直留的住,同时政府也花很多的力气来留住各国各种人才。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色。他们绝不可能自我边缘化,或像以前的清朝一样,采取锁国政策的。有了人才,那就只受景气和泡沫经济的影响,到谷底了,自然能再回升重建。但是台湾的技术和流行,是一直追随先进国家之后的,基础科学和工业的人才根基并不扎实,有一代杰出的留学生大批的回来了,可能造就了一个产业;如果下一代后续人才回来少了,那可能就造成产业人才的断层。再加上因地小人少所特有的浅碟型经济限制,人才和产业一旦失衡或断层,要破坏时很容易,但想要恢复时就很难、很久了。

* I7 \$ Z. F7 q! v3 }4 k# \6 h

我一直非常钦佩很多和我一样来自台湾的年轻人,他们对自身的危机意识很高,所以问了我很多的问题和看法,希望为自己的未来,订定一个正确的方向。而我告诉他们:您得先找出一些引发危机感真正的根本原因,然后看看政府政策的作为,再靠自己决定一条可以顺利走上二、三十年以上的路。而在这之中,“危机”是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的;因此,我汇总了他们问的问题,并做以上的回答。但是“转机”呢?每个人的情况和际遇都不同,所以要各人去做决定。但是,除了要有一颗可以理智分析事务的睿智“脑袋”以外,大家还共同需要的,则是一个可以“挑战未知未来的勇气”!不要事事只怪政府,其实大家最后靠的就是自己,因为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的未来!

" I* s7 P) x5 B2 Y

至于和大陆的同龄来比较,台湾年轻人的竞争力是否真的不够?我到下一节中再来回答。

# E( M4 _3 v1 T! G* W1 L

 

& z4 {+ R5 B. r) m

 两岸人才的关系

/ W0 B B2 m, b( U$ d( N! d

 

3 [$ g# k! G2 g0 `0 Y

     您会发现大陆年轻人的问题和台湾年轻人的问题面向不太一样,关心的问题也不同。这是因为大陆年轻人面对较多的是人口的压力,他们得先拼过众多的自己人才能出线,而且各方面给他们的限制还不少。所以,传统观念上他们倾向认为以学习知识来争取竞争出线,所以问的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只要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可做,那就是他们所追求的。这有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大陆是内需自给自足型的经济,对多数的年轻人来说,对内的竞争一直比向外发展要实际。

$ T1 F8 X# W* G) C% t% _; X' Y3 f! o

但是台湾一向是个资源缺乏,市场规模小的地方,所以向外的竞争发展一直要比对内重要。导致台湾的年轻人比较关心外面世界的动向和未来的变化,因为他们一直处于不确定和不安全的环境中。加上事事泛政治化的岛内媒体和选举文化影响,可以看的出来比较焦虑。但有趣的是:我在大陆或美国所接触,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反而比较没有这样的情况。因此,我经常建议台湾的年轻人,常到国外深入民间走走(不是旅游)、少看台湾的电视和报纸,多用头脑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 u- X2 n" u$ V5 u: c0 k

  之前,很多台湾的年轻人来问我,说:「媒体报导大陆年轻人多好,多优秀,薪资又低,积极性强,深得台湾老板的认同,让他们觉得很窝囊!事实真是如此吗?」我则告诉他们:「我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情况,不过,在我们父辈那个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年代,他们也都是很优秀,薪资又低,积极性很强啊!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学人家的技术,未来取彼而代之啊!所以,当台湾工资高涨,美、日工厂逐渐退出台湾之际,台湾并没有因此倒下,员工集体认股买下美、日工厂,继续经营,造就了机械产业的本土基础。一样的,部分大陆年轻人的积极学习动机,我想多数也和我们父亲那一代的情况一样,这是很正常的。那些认同此点的台湾老板,多半是要拿这个来压制台湾公司人员的薪资成本罢了。对一些技术门坎低、易学的传统产业来说,很快的就会因为被取而代之,而被迫退出大陆市场的。2004年,台中工业区出现的传统产业回流现象,正可以说明此点。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在台湾也是很多的,所以要有信心!」

2 K( g! p; Q! o7 T/ u

  经过上述的讨论,又让话题回到人才的技能转型上。美、日工厂逐渐退出台湾后,他们本国的年轻人在就业方面就有比较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工厂退出台湾后,并没有回去,他们只是转往工资更低的区域或国家去。所以,他们本国的年轻人还是要被迫赶快转往靠脑力、靠知识的工作上发展,也因此创造了很多新兴行业,至今不断。而这也正是今天台湾所面临的。

7 D. p+ p$ W% g( h& F

  不论是对大陆还是台湾的人才,我都必须这样说:彼此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而在这之间,互补合作的关系则又更胜于竞争。我不要老拿电子业来举例,换一个来说明两岸合作的实例;例如,台湾的水产养殖业本来也是世界知名,现在您到大陆东南沿海去看,两岸技术和资源合作的结果,更让大陆的水产养殖一夕成名,共荣共长。不论是现在和未来,两岸都有各自的重大优势和风险,人才为因应中间变动时的学习和发展动向,步步都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分析,不能只看眼前,更不能只根据片面的信息。

/ G) H7 N- W2 i/ @: a, k

最后,我以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名言:「生命总会为自己找出路。」来做为结尾。因为很赞同这句话,所以,我个人总是一直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

: ~$ m7 q& X1 n7 r* L2 L' {

同时也为各位辛苦的看完或练完本书而感到高兴,虽然我写过很多的论文和报告,但主述一本书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不当或疏漏之处,还望您多多见谅包涵。
 

# ~9 _/ N+ x+ ?; V6 I0 T8 k

 
 

/ o; x' ], i$ Z/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2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岸人才问答录

第一次看到这么客观的讨论9 r% i. x- W( m. J  z
目前正在一家比较大的台资企业做8 @( K# [- U6 K; ~! G
很不认同他的企业文化啊,可是没办法
2 r7 x, g" @+ R就业压力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岸人才问答录

楼上的在鸿海精密吧!你们那公司好象有好多负面新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6 22:54 , Processed in 0.05163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