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 1985 年的PTC公司将“能让制造商取得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优势”作为自己发展的使命,目前全球约 6,000 名专业员工,为全球各地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中的 28,000 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在PTC的发展历程中,总是能从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谋定而后动,通过收购、整合,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解决方案,让其客户取得持续产品和服务优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i D. {2 r1 ]0 I+ B% D
2014年初,PTC宣布收购物联网平台创建者ThingWorx,并致力于建立和运营物联网应用;2014年8月份,PTC再次公布消息,宣布收购Axeda公司,这是一家将机器和传感器安全连接到云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据悉,PTC对Axeda的收购将直接补充到ThingWorx业务中,来加速PTC贯穿整个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的能力。CREO3.0在物联网的背景下只能充当配角
* V& f" b0 n7 }5 F5 W+ u* j6 R$ E% `PTC全球总裁及CEO James E. Heppelmann先生用了“联姻(Marriage)”这个词来表述PTC与ThingWorx之间的关系,一方面PTC借助ThingWorx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可迅速地切入到物联网的领域,拓展PTC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ThingWorx可以凭借PTC公司雄厚的资金及技术实力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W* h9 J( x+ ~
1 @; X/ O. L, Q; [5 c+ t% Q
3 Y8 J: I/ z7 {8 v* s4 q) I& U) k8 t5 E; P" k1 y7 K; }; u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而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8 h( S0 ^ Q* m' [" O互联网已经让人们认识到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的巨大效能,而通过物联网能将这种全球网络化延伸到设备、物理层面,从而给世界带来全面智能化的改造。随着物联网更成熟地发展,物联网不仅仅局限于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有更多人的信息在里面。随着设备越来越智能,物与物连接的密度将以倍数的级别增长,每隔两年就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物联网的浪潮很快就要到来。- X) U) s+ o8 ^- L, [; K2 b2 K
数字化(Digita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软件密集型产品(Software intensive products)、服务化(Servitization)、互联性(Connectivity)等无疑是目前信息技术在工业界应用最为热门的发展趋势,而物联网(IoT(Interent of Things))的发展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大趋势。# N. Z# n$ \) U+ f) T0 y# S
据研究机构研究表明:2010年世界的人口总数为50亿,接入物联网的设备数量大概为10亿左右;预计到2020年接入物联网的数量将到达500亿(结实世界的人口总数为70亿),同时产生500万的Apps应用;到了2035年接入物联网的数量将到达1万亿(1兆),同时产生1亿个以上的Apps应用。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将催生革命性的技术及商业模式。6 |1 A( B$ b Y1 z0 E8 W; P3 N
因此,传统企业并将借助物联网改变其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和需求,物联网将在计算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智慧和互联的产品三大领域深刻地改变整个竞争格局,其核心在于三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的设备参与到物联中来,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能够被数字描述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怎样能够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以避免陷入到信息垃圾中,同时达到整个系统和这个物本身的提升能够匹配到状态中去,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x& J" Q; M& T% D; [ w
物联网浪潮的到来也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在原来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制造本身,制造的过程事无巨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物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在未来的新的架构中,制造业将更加关注环境,要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使得具有一定智能的产品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 ^" A3 q. {! c4 E: T/ b+ Y9 W6 b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物联网的基础架构所带来的变革是值得思考的,尤其需要基于传统制造模式基础上思考更多的问题。不能说们现在的制造业已经到了完全自动化的阶段,应该讲还是一个相当初步的阶段。但是监测、控制、优化和自动化是以后要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个情况下面,制造业也好,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企业也好,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一个根本性的,是一种思路上概念上的挑战。
* S0 W7 n0 o J 在此过程中PTC也深刻的意识到其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毕竟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将面临的是拥有更为雄厚实力的巨头。“物联网的技术将贯穿于产品的创造、运营和服务等各环节”这个巨大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丰富和完善传统的PLM解决方案,实现对CAD、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ALM(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SLM(服务生命周期管理)、IoT(物联网)和SCM(供应链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整合,不管是新的架构还是旧的架构,产品的功能还是需要由解决方案本身来提供,而物联网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已有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起到一个闭环的作用。结出“闭环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硕果 n' \& t+ q N% _5 g, N
3 `/ p2 e$ v6 i( j0 H首先,是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未来的产品将是软硬件深入融合的产品,例如汽车是构架在四个轮子之上的计算机,飞机中也将融入大量的软件系统。并通过软硬件的融合,将创造出更为智能的产品。
1 @+ j5 t% z+ }0 D3 P5 B& D& Q' d其次,是嵌入式与云模式的融合,例如之前的CD机,需要有播放设备和相应的CD(内容),而现在是通过盒子(BOX)来实现,应用系统嵌入到产品中,而相关的内容(CD)则在云端进行管理;
! [& q% E- t- h7 V/ r最后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未来在产品使用、运维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来更加智能的管理。
5 o$ O+ [; E2 B4 u% z( C, L f基于三大融合,将为物联网时代的产品从监控能力、控制能力、超控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四方面带来创新,从而创造更为智慧的产品。
% g$ X, M: w8 s5 v3 P1 t% l首先,监控能力(Monitor)。通过物联网可以对产品的详细运营状况进行监控,在所监控要素将大大增加的同时,监控的内容更为实时的反应现状,同时通过实时的数据,可以与历史数据、优化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 O+ k3 z9 S$ U- \ O
其次,控制能力(Control)。通过对所监控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产品运营进行控制,使之达到较为理想的状况。" o' K9 {" M7 f, O- i) L3 @
第三,操控能力(Optimize)。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之前非常复杂的产品的操作与控制(例如大型的复杂装备),大大降低培训和使用成本。& ^7 \4 @/ u4 z' b
最后,自控能力(Automate)。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专家系统的结合,使得产品更加的智能化,加强产品自身的自控能力。
# c" J! d* `( P8 Q3 E+ G" H& G7 a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传统PLM技术的融合,将对产品的创新、生产、服务等核心环节进行优化提升,从而为客户创新巨大的价值,尤其是在产品的创新和使用及维护环节中,具体表现在:
; c0 z, s" T2 m实现由产品向解决方案升级: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客户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为其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及的产品,例如传统的搜割机设备生产厂家,可以形成收割解决方案(充收割机设计生产、收割机使用、收割机的维护等),客户只需通过购买收割服务而达到其购买收割机的真正目的。3 S: Z7 {0 q- _" ~/ v$ |3 o& y
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通过物联网对产品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客户真实的需求,从而有效规划和优化下一代产品的设计。
0 k1 @ c* e+ U. }/ z! F面向CAX的设计: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就考虑到面向制造、面向使用和面向维护等环节,提升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使用性,从而降低设计变更。
9 C: W2 b. }, `面向预测的维护:通过信息系统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对运行状况进行预警分析,一旦出现问题后,将有针对性的提出应急方案,例如维修部件的提前到达。同时由于有设备的制造商帮助管理设备的运营状况,他们对设备的理解程度很深,可以更加智慧的进行设备的维护。
6 @1 v( x5 a: f) l, d. F X5 k- l$ d基于知识的培训:通过设备与信息结合,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应用设备的培训成本;同时通过对设备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让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营状况,避免设备应非正常操作带来的问题。0 p" P2 Y+ k3 P
极大降低使用成本:避免传统的维护所带来巨大浪费,传统的维护是设备出现问题后,需要派人到现场进行诊断,之后确定问题发生点,然后需要根据问题,临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应对方案和相应的零部件,这样带来的是维修维护成本的激增,同时效率的低下,最终是客户的效益受损失。而基于物联网的设备运行维护思路将大大的为客户创造价值。2 K/ {+ B+ S( H& _
如何发挥PTC在PLM的领域中的客户、技术及服务优势,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形成与众不同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是PTC谋变物联网取得突破,在更大市场空间中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而其中的挑战除了思路和解决方案外,从技术环节来看,异构系统间的集成问题将是不可逾越的重点
% O6 r! }, s! _$ k) v0 n! s: E, y# _0 W) }1 n/ c& i. E
# C7 S0 ~: ?( Y$ H6 V/ [' }8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