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5-2-11 23:01 编辑
& q- g/ C) o1 N2 p0 O- u3 }" i( m2 M# A" u5 B7 Y3 O
Introduction, h4 W7 X C; ]
2013年3月6日。中午,在公司食堂吃过午饭之后,我和K同学还有日本人T桑在楼下小花园那里聊天。中间T桑说了一个日语单词“itazura”,K同学不明白,便问我是这个日语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是“恶作剧”。之后我的感想是,我记得三天前在聊天时我曾经给他解释过这个词的意思,只不过当时他没有去记录,后来他也就忘记了,于是今天再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他又问了我一遍同样的问题。关于这件事,我的思绪由此展开,又想了一大堆东西出来。) V8 x9 V x' f0 k+ w0 Z
; t9 B7 `8 D" R& I* p
Chapter 1: l! A, m) Q0 j& }/ b3 }, Y3 l
比如说,一个个体将“一些东西”“教授”给另一个个体,在这一行为之后,有如下两种发展方向可以被考虑到。
% C5 F7 L J" H+ y( ~6 H( F* G: \( P9 D
5 d3 u& ]8 u4 b0 V$ V
" K: n9 w4 S* f k
从上图来看,在“教授者”M将一个事情告诉“接受者”K之后,K有两种选择,A“做记录”,或者B“不做记录”。$ e6 i, i; y2 t+ U9 o* k4 D. `$ m+ ~! N
7 j# y% x, x+ ?/ w# F# z+ S. J
在A的情况下,当时做过记录,日后即使忘记了,翻翻记事本,就会知道那个知识点。4 d( ]/ C& n$ T: p3 Y
在B的情况下,当时不做记录,日后可能就会忘记,那么,“教授者”在当时所花费的时间和心思就都变成了虚无,就相当于是折叠了一个漂亮的纸飞机然后把它揉成纸团扔进废纸篓,或者说是在电脑里打字了一篇文稿却在死机时没有保存,或者说是用数码相机照的照片日后发现因为SD卡坏掉而使数据丢失,或者是花时间填好的申请表格却被溅上了咖啡,也就是说被浪费了。* T/ C1 F7 }2 z, u L/ E
3 C' P0 |/ X3 R0 l0 W+ \
然后,如果“教授者”M知道了这种情况已经有过发生,那么下一次再被“接受者”K提问的时候,“教授者”M可能就需要远虑一下了,考虑一下自己的时间和心思会不会变成虚无,然后判断一下要“教授”到多少程度。4 S; d1 \5 ]' x% o$ V9 d! x4 r: p
) {# [/ K" b" H; c# Z7 x7 S这样来看,“是否记录”影响到了两件事情:0 ^6 _2 H+ I0 y
1.以后“接受者”是否能够拥有这个知识。
5 `. e9 g5 U& a6 x2.以后“接受者”是否可以继续得到教授以收获其他知识点。. Y. G+ s+ @: a8 v6 z
因此“是否去记录”,就是一个关键点,是一个微小判断点,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细节”。5 z# ~. [! x" i* i: ^# _1 M* y
0 S+ U! y5 w- h% F6 J
在这个时候,要去看“接受者”本身的思维方式,
5 S b9 Z5 C9 s/ @# p( O看他在平实的进程中,思想上是否会有个小的突破点,去意识到“要去做一点事情”。
% v4 y- J% Q" Z, ^被教授之后,是平常地如流水般地度过,还是去“自发地”去做记录,
" ?/ N& R. h7 P& X5 S9 m一个小小的意识,会影响这个收获的“有无”,和继续收获的“有无”。9 C" @- m/ X+ ]* \- F: L! L3 k( z' U
许多个“有无”积累在一起,就是我们人生的未来。
" Z" Q" V% N/ @2 M1 s2 }$ @/ k7 O% d
Chapter 28 l5 ]+ T9 Z# g, B, w0 o4 p9 v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思维展开,就是在“接受者”的人生进程里,“被教到某些知识”不是只有唯一一次,某天被教到的东西如果忘记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也有可能从别的地方再学到。最终他还是会掌握这些知识的。关于这个问题,有这样的考虑方式。# T0 u- S/ i! F
; ^+ H. E8 Z) i7 E" j' ~7 E" F
* g1 _; C" [ Z" e6 [- A
L4 ~0 k% w# D3 C+ O他本来在A时间点就应该知道的东西,结果因为不注意记录,导致他在A时间点没有记住,之后通过自己学习或者别的途径得到这个这个知识点,最终在G的时间点将其记住了,这样他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时间就是晚的。那么他本来应该在CDEF时间点都可以做的事情,结果却被推到了GH时间点才可以去做,这样就晚了一些。由此会产生的是:一个Plus1之后,以此为基础,还会有下一个内容的Plus2,如果一个晚了,那么下一个也会变晚,整体来看,到了某个时间点,就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8 i5 X1 \0 Z# v3 t) G9 Q, r
3 H! E5 {1 u0 j* y
% A2 J( q1 a2 g/ F4 _
' Q W+ }+ z: o ?, J2 h% O上面的图表里还提到了,所谓的PLUS,可以被考虑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自己悟出来,一个是从书中或网上得到,一个就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得到。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就需要增加自己的“工作中涉及知识点及技术技巧”,第一条路受能力所限,第二条路往往会比较泛泛,相比之下,从第三条路中得到的内容会更多更贴切一些。而前面所提到的,就是指在和周围的人进行communication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三条路都要走,每条路都要去斟酌,去改进,去提高。! g. S, r8 [$ {6 M. h( b- D' T
7 [- c& C7 y; x6 i. | c中国传统的励志语言里面常常强调“勤”,曾经在苏州参观某书法家故居时,看到过墙上有两幅字画: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但是“勤”这个字往往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去勤劳地做事”,而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方面是要“去做好”与周围人的“communication”,这也是一条有针对性地吸收知识丰富自己的道路。1 S) @/ @4 L% A; a
" _5 }% h: L! C. WChapter 3+ s6 N9 ~( k2 B7 Y( w
以前曾经写过一点文字叫做《俺与业务员的闲聊》,里面写到给一个业务员讲了一些道理,她有了一些收获。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可以这样来考虑:
% k( ]% m: |4 p: T6 B+ G3 P5 D2 e& p
/ B6 [( @/ o4 C+ `一种情况是她听到我陈述的内容之后有所收获,那么她在2013年里成长,成为熟练的业务员,获得订单的概率就会大一些,一年之内有可能会接到5份订单。
$ W& y! Q: V3 T, ?) j1 L5 }. G一种情况是她没遇到我,只是在展会里平常地转了一圈,继续按照她经常的方式去做事,假以时日,将来她也会成为熟练的业务员,只不过其时间要稍微晚一些,到了2014年成为独当一面的选手,那么在2013年之内有可能她接到3份订单。3 e: a7 c# ^- Q
# Q# [' U: H: q2 ?1 o9 l
% V' L6 V( l: j0 w1 b. E
9 e- s4 O E4 S& x2 A& L然后单独来看2013年这个一年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她的收获是3份或是5份订单,那么差值的2份订单,按4%提成来算要有个100块钱左右,就可以被认为是我讲的内容对她来说价值100块钱,呵呵。(当然这里只是为了谈论理论而举出的假设的想法,如果非要花功夫去追究这一件事情的实际结果就有点失去意义了。)
( N. z' m& { f2 C
% V6 s# w; W1 d* L" l; S在这里谈钱有点怪怪的感觉,其实想说的是,在某个时间点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时间段里,可以认为将会有两条平行的路线。一种路线是按照“一直以来的方式”来走,另一种路线是按照“一种新的方式”来走。我们有必要去听到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尝试一下新的方式,来对比观察其结果。这是一种平行对比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d; N4 Q2 A- t, j: p. D
8 x0 \$ K* y6 P! g
5 x/ b' z! a/ ^; d# Q9 [' g; w. e
" n5 L. X( ?8 t, g5 Y& O& ?9 TChapter 4( m( s. H7 V- p0 H: c; v4 g
当然了,补充一点,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种可能性也写出来。8 S9 [/ V( Z- p
& P# b: e) ~8 P
8 a" t7 h7 |; A* [不必记录也能记住的东西,一般就不必费事了。" V2 D) u+ D1 } K; @% b0 v
在比较忙的时候,不具备记录条件的时候,当然不必强求。但事后记录一下好一些。
9 Y, F8 U9 v& D7 H4 Q4 A; c0 H但是在能够记录的时候,还是在“当时”记录好一些。, N* E! P e& ?) ?
8 F- l1 n2 m8 B6 c X在《俺与业务员的闲聊》一文里面也曾提到过,记录对方的话有两个作用,
- {5 p- J* z) ~一个是记录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 }9 r* {6 ?; }( u# T# B- T% p/ r另一个是“记录”这一行为可以让“教授者”感觉到他的事情被“重视”,以后可以继续对“接受者”进行教授。
' I9 D, {( D9 g$ d! o, c( K; L$ q. {; }0 _* g U' [
估计有朋友会说,有时候,你当面把人家的话记下来,对方会感觉厌烦的。1 }0 r \3 \) m
当然了,大多数道理都不是万事皆准的,如果非要用特殊情况来进行牵强的否定,有点因噎废食的感觉,对于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对待就好了。
* O8 H* Z: B/ B# ^6 D, B' j" j. m" [* N0 g; f6 [4 J) h9 [3 i
这里想到一个小故事,也写一下。去年秋天又在北京参加展会了,其间和我们公司的一名新人一起参展,晚上和同事们一起喝酒的时候,那边日本人聊得很欢,我看这位新人对他们的谈话不感兴趣,于是就借了话头转到技术上的话题,给他讲点技术上的几个日语单词,比如full work,one skip等等,他也是充满兴趣地听了。之后我也不想白讲,就对他说,这些东西你最好找个东西记一下。然后这位新人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今天出来的时候本子放在旅馆里了没有带在身上。然后我等他下半句,就没有下半句了。我也是想打发时间,就开始对他说,事情是这个样子的,第一,这些东西你不记一下,回去睡一觉肯定会忘,我就白讲了;第二,我想告诉你的是,有些事情如果有去做的必要,手边条件不足也要去寻找别的途径,也就是说必须要去记录的时候,没有纸笔也要想办法。办法一,用手机来记,但我强烈不推荐。办法二,在周围找笔和可以记录的东西。我正好手里有个好的教具,我就对他说,说昨晚我和那个日本人销售员去咖啡厅聊天了,谈话过程中日本人说了一个形容词,那种日语说法我没听过,也觉得挺有意义的,于是就想赶紧记录下来。但是当时我没带记录本,于是我当时想到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在购物小票反面记录,但是当时是对方付的钱,所以小票不在我这里,于是我当时采取了另一个方法,端咖啡的时候会同时拿到一根吸管,吸管是在纸套里面的,取出吸管后那个纸套还在手边上,于是我就在那个窄窄的小纸套上把那个日语说法记录下来了。讲到这里,我把钱包拿出来,把那个窄窄的小条纸套拿出来,把上面的日语给这个新人看。对他说,只要想去记,是可以办到的,没有笔你可以去借呀。这哥们脑洞大开,马上招手喊服务员要借笔,我说兄弟咱这次就别费劲了,我衬衫口袋里插着笔呢,你向我借不就完了,下次没有熟人带笔的时候你再喊服务员吧。然后把笔借给他,他在擦手湿巾的包装袋上开始记录了。
$ ]. U" S8 m, N. ?
* ]$ e" M$ {: R# T, h3 |$ TChapter 5
- I5 `! e. Q* b2 q$ P前面讲的内容,是说,在“提问”以及“得到回答”的时候,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 t' Y' O8 z" H. p. J5 t事实上,如果把communication细分一下,
^7 [# l; I" u: k. S可以理解为“陈述”,“提问”,“回答”这三个主要方面。7 b8 v2 z# u4 Y J
“提问”这个东西,是communication里的需要注意的一环,( R2 ^3 ]( A/ ]6 @
在三者之中重要性和技巧要占到一半以上,可以展开许多东西,是需要花心思斟酌的地方。
" @7 K) i/ ]1 T6 v3 E, d: Z比如说,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去交谈,多半的情况下,目的是想要得到对方掌握的信息。
! W/ Y# D. l) ^+ Y$ ^, \但是不会是“对方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接说出来”,
+ {) J' o' r; p$ o6 |. T" @$ l而是需要通过“提问”来把对方的信息“钩”出来。% S/ t4 K Y$ ]
所以“提问”时的技巧与需要注意的事情,值得我们进行考虑。
6 B: n2 g! ?% u+ e# a' T5 W
5 ]! L$ ]4 o0 B- Q) E% |又想到另一个相关的故事。$ ^3 n- e, ~/ H' F4 ]
有一次我与公司课长聊天,谈到对公司新人的教育,其中谈到了对提问的看法。
5 w# P0 k }: U6 T+ [- V& K" N& [我说某天有个新人Q桑问我“tandem press”的意思。
; `( r X9 P5 r4 e# t8 Y我先是对其进行解释,然后告诉Q桑,这种问题最好是“提问之前先查找相关资料”。
5 {% q" o% A+ C: C. B+ Z' s7 h我对Q桑说,比如我向前辈提问之前,都会小心翼翼地考虑一下。% G% @( |8 p) ]5 |% B) r. \
有些严厉的前辈在听到问题后会反问,“这个数据你有没有查过?”,如果我没查就会被训斥。! G3 F: u2 V' B; K1 K5 ]) D
如果是没法查询的东西,那没办法。, a! X3 {" @6 L( F" D7 M' O
如果是可以查询的,比如单词或者数据,那就一定要调查之后再去发问比较好一些。
' w: |2 r+ k$ i然后我问课长,我这样教育对不对。
- ]: z6 k; E7 B4 X9 C9 ?0 ?. U
+ m5 {( E& E& ~课长说,他倒是不太在意这一点,5 H" ^7 I1 `( \7 l) F C
但是他会在意“同样的问题你不要重复提问”。解释过的东西再来问,有让人生气的感觉。- l& [ ~9 e* \
这点倒是和前面几段写的内容有相通的地方。
: Y; x5 s* _3 {4 M( i0 @' `
5 X; |+ {+ y3 J* ~) {; C6 o) M8 a关于“提问”这件事,如果再说一点的话,就是“礼貌”很重要。# A2 I: N4 k J6 b/ r6 i
遇到“别人教给自己的时刻”,就要“意识”到并且“告诫”自己,
* L% g: z9 O6 m这个时候要注意一下。被教之前要“谦恭”,被教之后要“感谢”。- B8 l% }5 K z$ v' [# w; t
+ o4 @; ^8 t* I" g8 \6 G6 p
对于“提问与回答”,有着两种的对待方式。8 @& h9 h' k+ k9 \
一种方式是平平常常地过去,7 ~& d3 S2 G0 _" c0 V$ v
一种方式是,提问之前加一点“客气”,得到回答之后加一点“感谢”。9 F5 t* |! G8 d) S) g9 ~
那么“下一次”也会更容易实现一些,更容易获得继续的帮助。
' z" @# }2 Q9 u" ^2 [把平平常常的东西加一点小的细节,几句轻轻的话就能带来一些好的效果。( F: t# Y* q, u$ }8 w% x/ L e6 F3 _
一种是通常的做法,一种是新的做法,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它的效果。, X$ F# J$ f: v( X$ n2 j7 C
任何理论不是能够适应所有的环境,但是对于改善的追求,是我们应该持续去做的。
! {% t1 j( t! n/ w7 p6 R* \
- L0 {5 N* e0 F0 `( O
; a. L* H7 s3 n9 xSummary
4 ?- E: ]1 u) m4 `& w在网上找到了一张图片,和本文的内容相近,借来一用,感谢图片的作者。
" l7 T; d) N" @$ ~- [; W! c
2 D/ h' L, J& ^+ \& \' C
在图片里,有几个小人,走着不同的路,走到不同的高度。/ F( B3 w, \. O3 \8 H) x9 Y% b/ o
有一个小人走在红色箭头上,走得较高;其他小人,走在水平的灰色箭头上。1 K: ]; ]; {8 }/ D4 ?! I7 O4 c
对于这个图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灰色箭头上的小人,不一定要代表工作中的同事,
6 O# t" W/ r* {1 D! W; ?% A; t如果思维方式一味去想着自己要超过同事,那么会有可能在做事时狭隘对信息保守,至少我个人不推崇这样。
+ A$ q; \% L& l5 V% r f" J; `
8 [( S$ ~2 @: h( N# X: Z( o% ^在这里想要推荐的理解方式是:
6 C' I; @9 L0 l6 ^( R灰色箭头上的小人,代表的是自己“用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走的人生道路;
! }$ R( L; t) ]& c: N红色箭头上的小人,表示的是自己“用一些新的思维方式”走的人生道路。
! b; x$ t1 _3 U4 o3 _: U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除了“一直以来的方式”以外,我们可以考虑“新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更快的提高。 ~$ A! q: W0 G5 U6 W
当然“新的道路”并不会“一定”代表着提高,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可能一概而论,
' d2 I/ ?! } P) x# S3 R# p但是我们有必要开阔眼界去“看到”还有“其他的思维方式”,然后去考虑去尝试,& ]2 w1 b% }/ C0 r0 k8 V% X- W
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工作状态的提升。3 o% U# m( I. g3 E0 x" T0 M
, \9 L5 N+ x5 A L+ @4 S! d因为是利用工作的余暇是间来打字,* k5 Z$ X Q1 _9 P- y
所以可能会有表达不够连贯的地方,请见谅。/ m( B- M+ m/ `
作图很辛苦,都是在word里画的。* f+ h1 ]4 Y' T, ~% i
如果读者有心得,欢迎回帖。
2 N) \2 a1 c6 B2 @( l. }/ ^如有异议,请轻拍。6 L& }1 Q- S, j+ ~: |
感谢老鹰版主的鼓励与支持。% C8 e: F$ T- a3 a
最后,
9 u0 k4 @* J$ S5 w" [; s感谢各位的阅读。# H% R; u4 H. c5 Z i* j
今天是小年,
p1 ~5 p4 m3 D0 L5 T: r' H还有一周时间就到除夕了。
0 q6 [2 M+ K. \谨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7 P$ j3 G2 B6 o* }" F3 w/ H
^6 N* t' [% F- B/ d4 m以上。
1 k. t3 a' _ w, TBy 子子
5 P" c5 m* {- y" K7 s
& | _4 W; c% ~6 g8 v* l9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