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5-2-11 23:01 编辑 . S( X5 j7 f- R
5 j, W! D; [$ }* Q1 FIntroduction7 m9 l$ r" u1 v. I1 e
2013年3月6日。中午,在公司食堂吃过午饭之后,我和K同学还有日本人T桑在楼下小花园那里聊天。中间T桑说了一个日语单词“itazura”,K同学不明白,便问我是这个日语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是“恶作剧”。之后我的感想是,我记得三天前在聊天时我曾经给他解释过这个词的意思,只不过当时他没有去记录,后来他也就忘记了,于是今天再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他又问了我一遍同样的问题。关于这件事,我的思绪由此展开,又想了一大堆东西出来。
! h+ H( k+ e" I; X; @6 u
3 T0 h& N8 d8 w: D8 LChapter 1
( ?" ~6 F" W4 i比如说,一个个体将“一些东西”“教授”给另一个个体,在这一行为之后,有如下两种发展方向可以被考虑到。
6 u7 y. u) N# [' u( J+ M, }3 ^& }
0 m5 S, i: \* R
9 @8 s, t5 S. \9 r" Q" r0 Q7 N
! v6 r2 @; Z; |; O( _) ]. M" w
从上图来看,在“教授者”M将一个事情告诉“接受者”K之后,K有两种选择,A“做记录”,或者B“不做记录”。
! g4 S* s5 D# E' [/ e/ }0 T7 ]' D+ J! m
在A的情况下,当时做过记录,日后即使忘记了,翻翻记事本,就会知道那个知识点。
% C# o5 ?; _& u6 Y2 L在B的情况下,当时不做记录,日后可能就会忘记,那么,“教授者”在当时所花费的时间和心思就都变成了虚无,就相当于是折叠了一个漂亮的纸飞机然后把它揉成纸团扔进废纸篓,或者说是在电脑里打字了一篇文稿却在死机时没有保存,或者说是用数码相机照的照片日后发现因为SD卡坏掉而使数据丢失,或者是花时间填好的申请表格却被溅上了咖啡,也就是说被浪费了。, F0 B" {, i! o, G: K
p6 c% i1 ? K6 ?然后,如果“教授者”M知道了这种情况已经有过发生,那么下一次再被“接受者”K提问的时候,“教授者”M可能就需要远虑一下了,考虑一下自己的时间和心思会不会变成虚无,然后判断一下要“教授”到多少程度。
6 _8 e$ f+ b- s$ }3 k, M8 c; V1 z' n$ B: O, N' |- H& M" i5 s
这样来看,“是否记录”影响到了两件事情:
! G n9 P' r! J1 b5 \- ^1.以后“接受者”是否能够拥有这个知识。 ' F% I" r3 L, _
2.以后“接受者”是否可以继续得到教授以收获其他知识点。3 x, S9 k% ]! ~" z
因此“是否去记录”,就是一个关键点,是一个微小判断点,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细节”。
& P( \- l7 D% B, }3 ?' z4 z' Y' M9 p% o/ W& ~4 s1 m3 o3 f0 g9 i& r% S
在这个时候,要去看“接受者”本身的思维方式,* k' ?/ x) E' I
看他在平实的进程中,思想上是否会有个小的突破点,去意识到“要去做一点事情”。
& L0 x( L6 ?* i( ^' m- a: V; V- \被教授之后,是平常地如流水般地度过,还是去“自发地”去做记录,
4 Y. @) p; L) g; w1 l4 }, J一个小小的意识,会影响这个收获的“有无”,和继续收获的“有无”。- U0 H3 P- `9 S0 ~ c. Y! \$ V
许多个“有无”积累在一起,就是我们人生的未来。
, I! j5 g1 O1 X# K o# U! r$ z, H/ Z. W6 l! s+ l
Chapter 2$ |! d4 e% t' j1 N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思维展开,就是在“接受者”的人生进程里,“被教到某些知识”不是只有唯一一次,某天被教到的东西如果忘记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也有可能从别的地方再学到。最终他还是会掌握这些知识的。关于这个问题,有这样的考虑方式。
6 y5 G" s1 d% o; ] a9 z0 _, J% M8 r% G I/ F
# Y; m- Y: C. I3 a6 f8 B$ J, `# J8 D/ ^ p' ^, `
他本来在A时间点就应该知道的东西,结果因为不注意记录,导致他在A时间点没有记住,之后通过自己学习或者别的途径得到这个这个知识点,最终在G的时间点将其记住了,这样他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时间就是晚的。那么他本来应该在CDEF时间点都可以做的事情,结果却被推到了GH时间点才可以去做,这样就晚了一些。由此会产生的是:一个Plus1之后,以此为基础,还会有下一个内容的Plus2,如果一个晚了,那么下一个也会变晚,整体来看,到了某个时间点,就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2 d. l3 \/ P; u) ?* ~
9 V3 b5 m0 q5 x- P" P) m+ {, }, O
4 I1 J4 S" f8 L( K3 y" l1 y7 @
( `& S6 x1 \( B6 c! `
上面的图表里还提到了,所谓的PLUS,可以被考虑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自己悟出来,一个是从书中或网上得到,一个就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得到。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就需要增加自己的“工作中涉及知识点及技术技巧”,第一条路受能力所限,第二条路往往会比较泛泛,相比之下,从第三条路中得到的内容会更多更贴切一些。而前面所提到的,就是指在和周围的人进行communication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三条路都要走,每条路都要去斟酌,去改进,去提高。# k% e' U. h! V) B0 i, i4 [/ v& L
8 j9 n' ?- j( M% e中国传统的励志语言里面常常强调“勤”,曾经在苏州参观某书法家故居时,看到过墙上有两幅字画: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但是“勤”这个字往往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去勤劳地做事”,而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方面是要“去做好”与周围人的“communication”,这也是一条有针对性地吸收知识丰富自己的道路。
5 }$ x5 C1 h. n% Y+ D7 _
3 J9 O2 H( e. z7 [9 ?* b$ f& ^Chapter 3
5 {: [' u9 I/ E/ ~- ~以前曾经写过一点文字叫做《俺与业务员的闲聊》,里面写到给一个业务员讲了一些道理,她有了一些收获。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可以这样来考虑:9 h8 z# W- f1 {$ Q+ U1 U- q
) v5 `8 A$ k1 W, {6 K一种情况是她听到我陈述的内容之后有所收获,那么她在2013年里成长,成为熟练的业务员,获得订单的概率就会大一些,一年之内有可能会接到5份订单。2 o) f+ Y6 r/ }6 A7 R7 g
一种情况是她没遇到我,只是在展会里平常地转了一圈,继续按照她经常的方式去做事,假以时日,将来她也会成为熟练的业务员,只不过其时间要稍微晚一些,到了2014年成为独当一面的选手,那么在2013年之内有可能她接到3份订单。
. w* S, o+ G2 H( l2 s6 g9 w, k: y/ p
! [/ }; y6 Q* g' w" b% ?. O1 I- B! q9 f
然后单独来看2013年这个一年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她的收获是3份或是5份订单,那么差值的2份订单,按4%提成来算要有个100块钱左右,就可以被认为是我讲的内容对她来说价值100块钱,呵呵。(当然这里只是为了谈论理论而举出的假设的想法,如果非要花功夫去追究这一件事情的实际结果就有点失去意义了。)
. e5 O5 w- A% |! K- q9 |" b
: J: b8 w1 w$ b* @$ D. V) I+ d+ R在这里谈钱有点怪怪的感觉,其实想说的是,在某个时间点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时间段里,可以认为将会有两条平行的路线。一种路线是按照“一直以来的方式”来走,另一种路线是按照“一种新的方式”来走。我们有必要去听到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尝试一下新的方式,来对比观察其结果。这是一种平行对比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0 ?. M* S' P9 g+ X, [
7 [" L G; M0 T) k8 B
0 u1 R {+ b; \1 V& S# T! H5 n
+ w s3 m" v" I5 S" ^/ `- {Chapter 4
" m+ k& H# S7 G4 k4 I8 {% S当然了,补充一点,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种可能性也写出来。2 {" Y; x6 `& Z7 w& K" o
! U4 E/ ~4 \0 V6 q
6 |$ v0 a8 G3 p! @/ R" h# Y不必记录也能记住的东西,一般就不必费事了。
6 q5 e) d) M" K' ]6 z4 m5 {/ ~在比较忙的时候,不具备记录条件的时候,当然不必强求。但事后记录一下好一些。+ h0 R6 w) ^. R- S" w3 Z; s1 R, ?2 w
但是在能够记录的时候,还是在“当时”记录好一些。 P& j5 f* E' Q+ M" j( i5 q0 g5 ?
0 @( r P$ G# c7 X
在《俺与业务员的闲聊》一文里面也曾提到过,记录对方的话有两个作用,2 Z, Y. ]1 T4 y
一个是记录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G7 ^# w6 q1 ] j6 }, S, Y q b. H
另一个是“记录”这一行为可以让“教授者”感觉到他的事情被“重视”,以后可以继续对“接受者”进行教授。* O a8 F6 _( r( ]- N, e
+ D$ I7 q, Z- A% s _1 q6 j估计有朋友会说,有时候,你当面把人家的话记下来,对方会感觉厌烦的。7 ?) O# T" q% B& a: \1 f h$ E
当然了,大多数道理都不是万事皆准的,如果非要用特殊情况来进行牵强的否定,有点因噎废食的感觉,对于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对待就好了。
% }' _# f6 V: Z0 K3 Z C* V9 v7 Z1 l8 W5 ~$ R* R$ l- h* c
这里想到一个小故事,也写一下。去年秋天又在北京参加展会了,其间和我们公司的一名新人一起参展,晚上和同事们一起喝酒的时候,那边日本人聊得很欢,我看这位新人对他们的谈话不感兴趣,于是就借了话头转到技术上的话题,给他讲点技术上的几个日语单词,比如full work,one skip等等,他也是充满兴趣地听了。之后我也不想白讲,就对他说,这些东西你最好找个东西记一下。然后这位新人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今天出来的时候本子放在旅馆里了没有带在身上。然后我等他下半句,就没有下半句了。我也是想打发时间,就开始对他说,事情是这个样子的,第一,这些东西你不记一下,回去睡一觉肯定会忘,我就白讲了;第二,我想告诉你的是,有些事情如果有去做的必要,手边条件不足也要去寻找别的途径,也就是说必须要去记录的时候,没有纸笔也要想办法。办法一,用手机来记,但我强烈不推荐。办法二,在周围找笔和可以记录的东西。我正好手里有个好的教具,我就对他说,说昨晚我和那个日本人销售员去咖啡厅聊天了,谈话过程中日本人说了一个形容词,那种日语说法我没听过,也觉得挺有意义的,于是就想赶紧记录下来。但是当时我没带记录本,于是我当时想到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在购物小票反面记录,但是当时是对方付的钱,所以小票不在我这里,于是我当时采取了另一个方法,端咖啡的时候会同时拿到一根吸管,吸管是在纸套里面的,取出吸管后那个纸套还在手边上,于是我就在那个窄窄的小纸套上把那个日语说法记录下来了。讲到这里,我把钱包拿出来,把那个窄窄的小条纸套拿出来,把上面的日语给这个新人看。对他说,只要想去记,是可以办到的,没有笔你可以去借呀。这哥们脑洞大开,马上招手喊服务员要借笔,我说兄弟咱这次就别费劲了,我衬衫口袋里插着笔呢,你向我借不就完了,下次没有熟人带笔的时候你再喊服务员吧。然后把笔借给他,他在擦手湿巾的包装袋上开始记录了。
: i) @* A/ |8 ]9 X0 b
5 Z2 a2 k {- t% PChapter 5: k$ W9 n6 C' M: d2 J8 I8 t4 }
前面讲的内容,是说,在“提问”以及“得到回答”的时候,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 g$ k) p6 W3 `2 u/ w: A9 a事实上,如果把communication细分一下,
2 {7 Q" m8 k% g. P可以理解为“陈述”,“提问”,“回答”这三个主要方面。$ I. ?& M; S5 b
“提问”这个东西,是communication里的需要注意的一环,7 Z6 E2 S! K/ _: g# A1 {
在三者之中重要性和技巧要占到一半以上,可以展开许多东西,是需要花心思斟酌的地方。. D4 N7 |' `6 c0 F/ |
比如说,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去交谈,多半的情况下,目的是想要得到对方掌握的信息。! u4 W; @* h) B' m1 M5 k1 n
但是不会是“对方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接说出来”,# s5 y+ t6 F- M. {( k/ w+ e6 e
而是需要通过“提问”来把对方的信息“钩”出来。
7 z$ h+ l7 ~0 N/ ~所以“提问”时的技巧与需要注意的事情,值得我们进行考虑。
. _ p! y: { @! f( w$ Q# v/ A$ b+ i4 w3 ~" \2 F9 f4 Q" l5 F6 S
又想到另一个相关的故事。
, J% K. a! }- C有一次我与公司课长聊天,谈到对公司新人的教育,其中谈到了对提问的看法。
) v/ F9 ~6 |7 L: ~我说某天有个新人Q桑问我“tandem press”的意思。
! m+ l. n: T- s1 V1 ^我先是对其进行解释,然后告诉Q桑,这种问题最好是“提问之前先查找相关资料”。) }3 |5 @/ i& @3 [5 a
我对Q桑说,比如我向前辈提问之前,都会小心翼翼地考虑一下。! w$ Y9 J9 `0 z5 b+ y" w/ z
有些严厉的前辈在听到问题后会反问,“这个数据你有没有查过?”,如果我没查就会被训斥。
' W& `) b+ P1 X! q3 j: V* j1 Y! b如果是没法查询的东西,那没办法。# n* a+ |4 l. _
如果是可以查询的,比如单词或者数据,那就一定要调查之后再去发问比较好一些。. N# O7 [5 H1 P: S7 ^' K# F
然后我问课长,我这样教育对不对。
) X7 {" f# ~! u7 l- U; P% }
% w& e! z2 K1 E. i- v, G9 X2 U/ O课长说,他倒是不太在意这一点,
p0 G+ s4 P: A# {+ Y但是他会在意“同样的问题你不要重复提问”。解释过的东西再来问,有让人生气的感觉。7 T3 v% W& C. v- n, d* Q7 Y1 }
这点倒是和前面几段写的内容有相通的地方。
" `# o }2 F7 j! x- t# b1 m* l7 c! u0 A/ y$ ^0 Z
关于“提问”这件事,如果再说一点的话,就是“礼貌”很重要。
m$ n) O' c8 u: [. f# m& k! R4 N遇到“别人教给自己的时刻”,就要“意识”到并且“告诫”自己,
( z# H% X! y0 g7 s( s这个时候要注意一下。被教之前要“谦恭”,被教之后要“感谢”。
2 A* ~3 T( r4 O( Q7 z: l* {, o
对于“提问与回答”,有着两种的对待方式。
* a2 c `4 [9 K, {" ]一种方式是平平常常地过去,
& t @' `/ J; [3 V6 T t0 A8 q一种方式是,提问之前加一点“客气”,得到回答之后加一点“感谢”。
- t6 ?9 L; n+ T, R7 t! \. Y( I9 u那么“下一次”也会更容易实现一些,更容易获得继续的帮助。: E3 I0 l7 Z% z' m
把平平常常的东西加一点小的细节,几句轻轻的话就能带来一些好的效果。1 l9 D( ~3 y' b( J, {/ R' x
一种是通常的做法,一种是新的做法,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它的效果。
+ z; |' v3 e/ [ j2 u任何理论不是能够适应所有的环境,但是对于改善的追求,是我们应该持续去做的。
5 l1 r: g) K4 |+ U) c3 m
G) O4 h6 d4 V% H1 z
: |/ N6 Q3 R! T+ W7 K/ a
Summary( f, b A% g! O6 f
在网上找到了一张图片,和本文的内容相近,借来一用,感谢图片的作者。0 S M! e, }$ r4 p" ]" A8 c, M
$ r1 k; _: A- d* X在图片里,有几个小人,走着不同的路,走到不同的高度。 S+ k; R" o6 {+ l9 b
有一个小人走在红色箭头上,走得较高;其他小人,走在水平的灰色箭头上。3 R q2 P! k9 i+ J# z7 X
对于这个图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灰色箭头上的小人,不一定要代表工作中的同事,( {/ m! H7 p2 g$ ^$ j) B& s1 B7 Q
如果思维方式一味去想着自己要超过同事,那么会有可能在做事时狭隘对信息保守,至少我个人不推崇这样。
/ x8 S5 V# q) u5 x1 u
2 K8 h: K. v: C0 ?* O1 W* c" S在这里想要推荐的理解方式是:
$ N# L. B7 k5 f% S6 M灰色箭头上的小人,代表的是自己“用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走的人生道路;2 J; {" D) o$ \) d
红色箭头上的小人,表示的是自己“用一些新的思维方式”走的人生道路。
# ?. D+ e$ ^0 f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除了“一直以来的方式”以外,我们可以考虑“新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更快的提高。
; x- d6 t, B5 V! i当然“新的道路”并不会“一定”代表着提高,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可能一概而论,
* v2 x& m# S4 K! C7 k1 j# I ~但是我们有必要开阔眼界去“看到”还有“其他的思维方式”,然后去考虑去尝试,% I% N( t! L( G% V$ E
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工作状态的提升。8 u! v& c/ V4 L
0 o+ @' H( ]8 j2 N; c& |0 b因为是利用工作的余暇是间来打字,
$ K$ q! v P+ s% H所以可能会有表达不够连贯的地方,请见谅。
9 ^, V. c: M# d% G作图很辛苦,都是在word里画的。3 Y }, e# g0 L8 L1 K
如果读者有心得,欢迎回帖。
8 U! O* g/ c4 b如有异议,请轻拍。
' S" w6 N2 D% w$ ?7 ]' a0 r9 n# Y感谢老鹰版主的鼓励与支持。
7 e8 q9 E: L' j最后,
: I2 N+ t- x+ f Y+ W" U6 B! a感谢各位的阅读。
$ M$ L$ {2 @5 X. N \) W8 R今天是小年,
) m0 V3 ]5 D3 V# H& h4 `5 L$ U还有一周时间就到除夕了。 Z! E9 Q D" {
谨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7 e" P& g! v6 S' T
! G% q. U2 C W+ c- X& g! x- @
以上。
0 [! E* a1 T/ m7 U) S' ?# RBy 子子5 s9 `7 X: Y0 G
" }0 m4 `) s3 X# e: \" j+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