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2-21 1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ot6335 于 2014-12-21 21:42 编辑
& d* i! N0 K7 O1 {- I/ X1 b- V
9 E+ Y0 c8 f: r7 S哈哈,大侠用的是标准的修正梯形再变形。1 H- b1 y+ S4 a7 T, M* X O1 Y
按照机构的设定“ft=155;fs=20;fh=155;fx=30;alpha_p=35;n=60”。0 Z8 N; M( B. o8 K
“p=3; % 加速段角度和减速段角度比值”。表述不严谨,会误解。+ U8 D# g5 z( L0 \4 a4 q
因为推程和回程都有加速段和减速段。
7 m4 }5 u. K( s* |" h M& W& Y8 C4 b5 z/ U
实际上,“加速度是时间的函数”这样理解更合适。
$ x. z' @6 x- l- _: }; |0 o为了达到“我们希望加速段比较长,减速段比较短,就是加速段的角度比减速段的多;”这一目的
" x, ^! J- F' j3 z7 J3 @. K设定一个系数=p/(1+p),那么:, z* D$ U2 n! v, p0 n! q, J
推程:用的是1/4 *系数 , 3/4*系数 , 1*系数。
; f4 Y5 r1 I, s6 M9 m% {+ I回程:没下载大侠的程序,由于上面的误解,不好妄下结论。
- x- Z$ F! R( n/ w& x+ \! J5 N按我的理解,推程取一系列T值,回程再取一系列T值,完全可以实现LZ的设计目的。
5 ^2 a; s5 q9 ~5 s, w' s, L$ j, \1 i% k) Q( s
另外,大侠的程序好像没有体现文中所说“7段组合”。不知大侠能否把各曲线补齐。
' _/ i% Z8 Y9 X! }9 j( e7 m要求过分了点,哈哈 6 B3 d% ]; {" H& g8 r2 C
给个建议,不等式两边可以约去“*p/(1+p)*ft”,把“f&&f”改成时间T,不要用角度。这样,你的程序将有极大的通用性。
+ o8 ]: I& Y* j* w: I }3 f( x. F7 {$ i
对应的中文目录
: G' l& [- |6 v/ x% ?! C/ }; H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