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3| 38
|
复合型凸轮运动曲线清晰板,998大侠出来讨论学习一下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发表于 2014-10-10 1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
发表于 2014-10-10 1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
发表于 2014-10-10 1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讨论到此,有点歪楼,大侠没必要上纲上线“大概只有国人如此,洋人没见过”。哈哈,大侠难道不是“国人”?俺说了,技术讨论在于胸襟,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俺只是对大侠这句话“玩凸轮,其实与设备没有太多关系,更与现代数控没有什么联系,精度也不是靠数控设备保障的”不敢苟同而已,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你越描越黑了,精度与数控有什么关系?就跟有技术与会计算机画图有啥联系?高级的叶片最后也是人工修正的,最高级的数控设备,最终精度也是人工修磨调整的,认为人离开数控就不行了,大概只有国人如此,洋人没见过
打错了是“精度不是靠数控设备保障”这句话了。
大侠您说“层流翼面的曲线”是手工算的,那最后加工出的“翼面曲线”是更“手工算”的100%完全一致么?若这“翼面曲线”偏差+-0.02飞机就飞不起来的话,俺也算承认“精度是靠数控设备保障”这句话了。
若有个凸轮机构对精度的要求不高,偏差+-0.02能用,偏差+-0.1能用,偏差+-0.3也能用。但这能说明“手工加工”的“精度”要比“数控加工”的高么?
“精度”与“手工算”不是一个概念。“手工算”与“计算机算”,只要模型、方法正确,小数点后的数字一样多,两者计算的精度都是一样的。问题是“精度的高低”,到底是“手工加工”还是“数控加工高”?
没有数控这个概念之前,凸轮系统就达到了很高的精度,就像40年代的轰炸机,当年的‘灰背隼’,都不是用计算机设计的,连‘层流翼面的曲线’都是米国佬手工计算的,到今天,没有计算机计算,也可以有很高精度
没有证据的结论,俺怀疑。
至于“手工”的问题,还是算了吧。另外,说到加工设备,对于“圆柱摆动凸轮”和“圆柱移动凸轮”的加工方式是一样的么?至于“精度与现代有数控有木有联系,精度是不是靠数控设备保障的”请说明证据。
不敢苟同998的这观点。任何设备都有它的时代特性。早年用手工,是逼不得已。而“手工加工的精度很高”这就见仁见智了。俺说,加工的实际曲线与俺计算的有偏差,哪怕+-0.02俺都认为精度差!
学习其实是学习原理,早年凸轮都是手工加工,打表测量的,精度非常高,玩凸轮,其实与设备没有太多关系,更与现代数控没有什么联系,精度也不是靠数控设备保障的,
| ||
发表于 2014-10-10 1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感谢G点大侠,受教。
@hoot6335。是我自己区别齿轮的说法,应该说是由于惯性和冲击引发的脱开或者破坏的危险
俺搞凸轮没接触过“不啮合共轭”的说法,愿闻其详。
G点大侠,“不啮合共轭”是什么情况?
齿轮和凸轮的区别就是,凸轮有不啮合共轭的危险可能。
赞同!齿轮和凸轮都是啮合运动的,非圆齿轮也是在凸轮轨迹的基础上生成的。
原来如此,受教!
大侠提到的微分几何和坐标变换,是个好东西。
Willis定理重点解决的是啮合几何问题。凸轮的重点是速度和加速度特性
n·v
威尔斯定理在凸轮中应用?俺孤陋寡闻了。期待大侠开贴介绍。
任何技术的探讨都是有火药味的。但枪口应该是对着“技术”,而不是人。杨正宁和李政道不也是火药十足么。哈哈,技术探讨,在于胸襟开阔,无所谓输赢。
| ||
| |
点评
你现在主要是学习理论计算,凸轮的运动方式,还谈不到具体设计凸轮,但依然不耽误你学习,只有学习,到用的时候才懂该怎么玩,另外,就是有实物了,高速凸轮也要琢磨多年为什么那样,有些凸轮引进30年了,都没懂
|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7 01:15 , Processed in 0.0624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