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开始发展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设计年产3万辆4吨卡车。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卡车驶下生产线,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就此诞生。1958年后,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等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成为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全国汽车工业形成了“一大四小”的格局。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就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及改装车为发展重点,使得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出现了“缺重少轻”的问题。矿用自卸车等重型车辆,仍需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进口。 然而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阻断了我国矿山车辆进口来源,影响到矿冶工业发展。60年代中后期,欧美国家的矿用自卸车载重能力已经达到150吨,并开始发展电动轮技术,我国已明显落后。此时,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研制矿用自卸车成为发展重点。1968年10月,一机部要求上海试制大吨位自卸车。1969年9月,上海汽车制造厂等单位,采取全国大协作方式,试制成功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并送到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游行检阅。该车以苏联别拉斯540型27吨载重车为样本,采用上海柴油机厂的6315-12V柴油机,额定功率294千瓦。货厢后倾自卸采用双筒四级装置,液力变扭机械式变速器,液压空气减震器,最大时速50公里,最大爬坡率为36度。1971年2月转由上海货车厂生产,至1980年停产,累计生产637辆。' C9 f" M: p# L- ~ j% e
4 a" c6 S0 p, R3 J上海32吨矿用自卸车成功投产后。1971年1月,一机部向长春一汽下达研制CA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的任务,先后完成两轮样车试制,1973年12月31日试制成功。该车长9.2米,宽4.6米,高4.3米,自重43.5吨,由重庆新建机械厂提供发动机。后来一汽将整套图纸和全部试验资料,移交本溪重型机械厂生产。1975年11月15日,本溪重型机械厂试制成功LN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此外,天津、常州、北京、甘肃白银等地,陆续试制成功15-42吨矿用自卸车。缓解了当时矿山、石化、水电、运输等部门,急需载重车辆及配件紧缺的局面。# h4 k- e! H" ^! _: j9 ^! K
, u, @ a# ?8 ^: s- w& B对外合作引进吸收
2 x( G% G6 X! n5 p4 |6 Z% d[size=14.3999996185303px]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研制百吨级电动轮自卸车,主要研制厂家有湘潭电机厂、本溪重型汽车厂和常州冶金机械厂,但仅有湘潭电机厂取得成功。1974年起,湘潭电机厂与鞍山冶金矿山公司、长春一汽、美国WABCO等企业,合作研制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经过三年努力,于1977年4月29日,制成我国首台百吨级电动轮车——“韶峰”SF-3100型电动轮自卸车。该车自重93吨,载重108吨,采用4×2后轮驱动。经过近三年的工业运行试验,于1980年8月通过一机部、冶金部鉴定,同意小批生产。此时恰逢1978年改革开放,由于国产矿用车难以满足需求,各厂矿企业开始从国外进口载重车辆。1979年,江西德兴铜矿首次从美国引进10台装载量为154吨的电动轮自卸车,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矿用汽车。由此,国产矿用汽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承受着外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1983年,湘潭电机厂在引进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了对108吨自卸车的动力总成、驾驶室、车斗、制动器、液压转向、后桥壳、电气柜、励磁屏等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改进为SF3102型。通过在首钢水厂铁矿一年的试运行,每台车平均运量达100万吨,运行5万公里,于1987年9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该车被列为国家替代进口产品,1988年获国优产品金质奖。1989年12月,湘潭电机厂研制的SF3103型108吨耐寒矿用自卸车通过鉴定,能在-40℃环境使用。
0 M' C3 ]3 s- `2 H( U0 ~. Y$ o* F" K, e# g2 z5 A7 {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重卡车在长春一汽下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