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熊anh 于 2016-2-26 22:19 编辑
说说以前公司的事吧:总公司在台湾,有一欧洲客户,年采购量约一个亿,其中大部分从内地采购;我们按客户要求寻找供应商,客户再找第三方对我们筛选出的供应商进行验厂;然后由我们直接与客户对接,收取10%左右的服务费。与该客户的合作一直比较稳定,公司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开始攻关几家欧美的同行业客户,我离开时有两家已经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未来两年在这块的采购量能提高到2亿。 公司各级人员基本都是销售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机械技术方面可以拿得出手的,管理层、业务人员几乎是技术白痴,配套的几个工厂在国内同行业其实也就是中等偏上水平,基本为台湾产机床,质量管理比国人大多数同行强一些,总体质量来说高于国内大多数同行,但是技术方面一般般,好多产品质量、工艺连我都不太看得上眼;但是公司这帮机械门外汉就是凭着“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这股傻劲把一个重量级客户拿下来了,这股傻劲值得学习,但是采购能力上也确实有待提高。 每年1个亿的采购量,为什么老外在完全掌握生产工厂信息的情况下还愿意掏这1000W?客户多掏这些钱,说到底就是不放心工厂的质量控制,花钱再找个人帮他管质量而已,在此基础上公司的台资背景肯定是占了些优势的,毕竟在世人眼中,台湾制造还是内地靠谱一些。 我接触过的外贸产品都是些常规、比较低端的,客户基本是各类经销商或是技术薄弱的生产工厂;其中有几款稍有些难度的,客户也曾直言比较他们国内做得好,而且价格优势明显;也有一些老外寄过来的样品,说实话,有的产品做得真不咋地。从工作中与客户的沟通以及老外反馈的一些信息来看,欧美在机械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危机,只是远不如中国这般严重而已。 我们有几家做汽配件的供应商,在宁波或玉环的,都以外贸为主,而且无一例外都是专攻美国市场(主要是改装车市场);记得一次去一家做专业制动钳的供应商处,刚好遇到一美国佬在验货(这个供应商的质量真心不咋的,只是在同行中规模还可以,在跟我们合作的过程中都是问题连连,当时我们公司都准备要换供应商了,但是他们却每年出口美国1个多亿),那个美国人验完货时开了个玩笑:你们产品做得这么好,看来我们的图纸公差应该再加严一些了。这话一出,吓我一跳:难道美国汽车行业的成本压力真的这么大吗?还是前些年的“去工业化”真对美国制造业造成这么大的损害? 公司另有一款产品,泵体外壳,是出口德国的,客户是家比较有名的大公司,已经合作有四五年了,但是做出来的产品真的完全无法跟印象中德国机械联系到一起:铸造外观是国内中等略偏上水平;较小的铸造缺陷,一般的磕碰伤,只要不是关键位置就可以接受;因为价格一降再降,工厂也是能省就省,最后居然连很多加工位置的倒角都省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产品准备要包装出货时,心里那个郁闷:这玩意竟然是出口到德国的,而客户居然还是家大公司! 联想到近几年有不少关于“德国制造是否存在品质过剩”的争论,不光是我们国内有争论,欧美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争论,所以才有一些企业降低部分品质而追求性价比,上面所说的两个例子想必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从个人的经历来看,中国企业如果真能脚踏实地,严格按图纸工艺生产,真正做好一些中低端产品,其成本相对欧美还是有优势的,也是很有市场的。总是在说转型,但是中国制造要想真正走上高精尖,无疑于万里长征,不可好高骛远,长征的第一步必须是踏踏实实把手上这点小东西做好,然后再谈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