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ζ_伊_加_η 于 2014-8-21 12:35 编辑 4 m: [9 n# t2 O8 O) u: Z
* m5 f' g9 |! x3 M6 E
所提及的零背隙和零误差(或者说公差)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谈谈我的一些理解,论坛大神请指教。$ N/ E5 F. V! o
以下是我接触的一种产品;) h% }9 t {/ x3 g
一、结构6 k0 A" P% v5 z) i7 H4 @
如下图所示,该结构和涡轮蜗杆类似。但是,如红线标示的部分,不同于传统结构,这个位置是一个曲面。
, ] [* P; [9 _ 这个结构在使用中带来的结果如下;. h7 f% w: ]' c h9 R
a、保证了更多的滚针轴承与凸轮接触,从而提高了可承受的扭矩。6 |) ]6 N& {9 X; l
b、在精度方面,必须保证每一个接触的部分完美契合,因此,也比圆桶状直线涡轮的精度高 3 ^) H$ X7 Z7 Z( W/ |& w% e) M! J
(这个只是理论,如要证明,我的表达明显还不够确切)
7 ~% S6 s# S5 ~, b7 B8 B c、最大转速,效率(噪音) —— 滚针轴承带来的滑动摩擦很好的解决了寿命和噪音问题,效率肯定比滑动摩擦的高。
$ x$ i$ ]: Z( h7 \. Y( u7 V) G4 H
c- y# W! u' @7 E t$ R( M, j, E# T- s+ K" s" {& V& T/ [ S1 w
二、原理 及 精度
8 t$ _, V& y; A4 w( R8 T 如下图所示,通过左右两颗滚针轴承,达到互相抵消正负方向的力的效果。
' d+ m5 S( c2 x 从而确保了零背隙这一要求。( | g) X. U2 E# t: _
注:这只是设计上的零背隙,实际使用和零误差不同。具体会在下文论述。
+ m/ t( c7 z. W4 |6 @$ T : o0 L, b3 e$ E
7 _1 m, B) v& w" w三、对比普通结构 —— 区别
" d% s" K+ L4 b- h 所谓的“0”背隙,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验证。" Q1 D. |" u( y: j4 [
即;将减速机正转,停止,翻转。* V7 ]( c2 b6 o5 R
如下图一所示,CW和CCW转动,因“二、原理”所证明的正负两个方向互相抵消咬合,
9 K8 y8 @! {% g- j4 `! ?9 o( Q 因此,正、反转的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因为它们理论上时一样的。7 T' E6 D. N% O
(图一)6 _ y& X. g3 H4 \2 L
0 O5 L& U2 `1 n' Q. D
(图二)
; t! }/ \1 D2 {& `5 w+ N$ P; A $ P+ O, k9 x4 O& m2 t& ?
+ `0 m8 t% Y( O5 K 如图二所示,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粗糙的例子,但是,表达的思路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 R9 U8 z: {: M: N 如上述结构,正反转,必然会因为背隙而产生误差。
* u5 v5 u* p6 Y" Z, Q% `) D# v+ q2 b. f; ~
四、结论
9 R6 f4 G7 S0 x/ x/ Z 从结构上避免背隙以后,还要看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采用闭合回路元光栅的时候,减速机的输出精度实际上与编码器的精度一致,6 B* Q) @ s+ a$ f2 l$ `& y
最高是1″或者2″。
! Z. `, u W9 b- |4 R Y) ] * f4 r% s; a% E+ J5 j/ ?' |0 b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