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宣布,从2014年2月1日起,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从1600元调整为每月1808元,与2013年相比提高13%。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6.5元,涨幅13.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根据中国《最低工资规定》,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近年来,各地一直连续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至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预计未来几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还将维持高水平。几家欢喜几家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之后,以当地最低工资为底薪的一线工人每月能多拿一两百元,但制造业的企业主们,则为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发愁,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会进一步被挤压。尤其对微利企业的打击巨大,同时也倒逼企业寻求转型。
目前,在“人多”、“人贵”的企业中已经开始通过“去人化”、“少人化”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转型。
一部分企业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来代替人工,实现“去人化”。比如今年2月,昆山东威电镀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在PCB制造中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并选用Universal Robots公司的“全球最创新机器人”—— UR5机器人,组建成一条能够自动上下料的自动化电镀板生产线,解决了传统人工上下板的问题,首次让PCB制作流程进入无人化生产时代。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在一汽、上汽、沈阳中顺、金杯通用、重庆长安、湖南长丰等整车制造企业广泛应用。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预计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稳固上升。
另外一部分企业通过完善人力成本计划、按订单需求和技能驱动优化排班、精益工时与考勤管理、对现场活动实时跟踪、对整体劳动效能指标考核等方式对劳动力实施精益管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实现“少人化”。青岛海尔在全国12个工业园区42个工贸公司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劳动力管理的精益化,仅仅通过实时、准确、自动的收集考勤数据一项,每天就能节约750工时成本。一汽大众同样实施劳动力精益化管理,提高了15%的整体劳动生产率,控制8%的加班工时成本。除此之外,还有美卓矿机、瑞控机械、延峰伟世通等企业相继借助信息化手段聚焦劳动力精益化管理。
点评:
能成功转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