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坛子有些热闹。今早发现一个过来批评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是好事,可以更正视去研究某个问题。批评者也需要足够的实力,批评才能不被笑话。8 y# O" r3 X" X( ~! k
下面来回答,受力问题,按照原图,在静止状态下单边夹紧块的受力平衡如图' a7 D. O0 i$ ]! a' j
红色的是工件自重造成的作用力f1,夹紧时工件反作用力f2,以及夹紧时产生的倾覆力矩Mg。紫色的则是当前结构下丝杠提供的支承力F1,夹紧方向力F2,以及平衡倾覆力矩的力矩M。 这个结构能否工作,答案是否定的,具体问题如下:
2 @9 b+ J4 T7 `/ N" b) l- r/ c8 C' P
1. 没有导轨 没有导轨,这个问题我在原文中提及过,楼主回应有考虑,但图中就是没有。没有导轨滑块,丝杠转动时螺母受微小的摩擦力也会跟转,根本不能正常工作。哪怕按照别人说的,做燕尾槽,T形块,限制住转动和两侧的位移,都没有问题。有人说,人家本来就知道,本来就知道,图上没有…… ( H5 c6 ~5 {$ O; @7 S. r4 |
1 q$ o" u4 Y; r0 Z3 l3 X/ x2. 螺母与夹紧滑块固定 从图中看螺母直接和夹紧滑块固定在一起,这种设计即便加了导轨滑块,导轨的方向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和丝杠的方向绝对平行。这种不平行的后果是,内部较劲,开始用着特别费力,后来顺畅了,其实是磨损了。类似问题我09年就遇到过,导轨螺丝不上紧,很顺溜,上紧了就电机堵转带不动。去年在做大设备的时候,就让螺母与被驱动块在轴向上留很小间隙,在径向上留足够间隙,螺母始终和丝杠挨着。这样的驱动,机械效率瞬间上去。
& t7 ?) Q6 {& J+ T' X7 q
- Y; p1 {/ j0 B3 T s Q% O3. 就本图来说还看不出轴向限位 这个问题不是大问题,后面跟帖8楼就用一个切槽挡住了双向的轴向窜动。但这张图也没有。没有嘛,我分析在夹持状态下,对丝杠来说所受的轴向力对于外部结构来说,已经算是内力了。根本没有向外施加什么轴向力。倒是这个丝杠需要支撑,并减小其转动时的阻力。那我建议用个简单的深沟球轴承,两边限位,有什么问题? 倒是今天有写了一篇只质疑没分析的文章,说什么说的那么肯定,说得那么武断的。不妨说开了,那哥们现在写文章说对方这个也没有,那个也缺。但当时怎么不说? . |0 J6 i: R0 p/ D3 ~
6 R6 P+ ?% u/ h# r0 P. r: F, ]当时我倒是看到了两个情况。 1. 不会用专业术语。 自锁作为机械当中很常用的特性,一般机械工程师是不可能不知道说的。但那哥们说那叫“螺旋杆子拧得太厉害”,即便再初级的学生,你直接说自锁,如果不懂他不会去查么?难道以后他出去混业跟人家说“自锁”叫“螺旋杆子拧得厉害”? 2.
9 R# e$ x3 F' K) L$ A$ Z
. L9 g6 Y0 A2 H' ?2 p9 a 极力推荐推力轴承 推力轴承是那么用的吗?说我不知道你想用什么结构,是的,我不知道,比如说某些脱了裤子放屁的方案,确实也能用上,我确实也不会往那方面想。 我就质疑了一下推力轴承,对方就显示问我,你怎么就把推力轴承想成你想想的样子? 推力轴承又称“止推轴承”,翻遍手册也就那几种形式,查遍特性他们也是主要承受轴向力。这些话有什么问题? ' z/ K' }$ f& V. u" u9 k5 f) ]
1 i3 _7 X* M8 p5 ]$ }( ]7 n
然后还反问,你是不是不知道推力轴承游很多种?还说拿出日文、英文资料……推力轴承四个字写这里,针对这个特有术语,你就能指向那特定的种类。你不能泛指,圆锥滚子轴承还承受推力呢,那我落荒而逃。 从那片文章上摘一句,拿到另一篇文章上,换个说法,说我强调只承受轴向力了。“只承受轴向力”这句话我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说丝杠,有的说轴承特性,你混到一起说,拿到另一篇文章上就判我错?真以为没人会较真?' i& n2 k$ @9 ]) V' v
" H+ v6 q4 g( D4 W
仔细观察,那哥们比较爱面子。爱面子是人之常情,哥们我也爱面子。但前些日子看《楚汉》,刘季为了保命,自己的情妇都可以交给秦官睡。用他的话说,他要脸干嘛,他更要命啊。他后来成了高祖。另一个项籍也爱面子,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也因为面子过不去,最后乌江自刎(不过这小子赢得千古少女芳心倒确实是)
0 C' f9 y2 ?3 C9 A2 A8 C" [. S8 o- {- c0 D a6 h7 T
其实玩技术,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装,是很容易被识破的,这和政治上扯皮,几十年后才能看出问题来是两码事。玩技术刚开始被鄙视很正常,毕业前在校工厂做车工,有被鄙视就不玩的,但我父母就干车工的,我就敢干,尽管当时压力大得晚上睡觉都梦见断刀。干几个活儿,尺寸没问题,公差合适,光洁度也知道怎么玩,就是慢点。后来还有鄙视的么?
5 I8 m, z5 e( f$ H% q# p: V
1 U+ d3 Z* m9 P# v- b7 b3 Q3 E# i被鄙视就不玩或者干脆装得很厉害,下次遇到相同问题,试试?玩技术不是不要面子,要面子,更要饭碗,有好的饭碗不就是有命么?
我之前回复过不少帖子,自己水平有限,但力求严谨,也有被质疑的。但对方的质疑也比较专业,比如说方文墨的手工加工精度可以到头发丝的1/25。有人质疑,但对方拿出准确数据,我就佩服。虽然这事我知道,他不知道,但他没错,人家就是专业的。 / y9 t. Y; F& e9 N+ H
. e( \! o. `/ O1 h如果说我怎么就那么肯定?不如顺带回答一下上次998的一些关于国货上的质疑。我做一个设备,12年1月开始接手,做振动测试,振完8个G,反馈显示局部高达32个G。各种零件才算通过。然后用4倍的最大设计载荷去压,用极端载荷去冲击去砸。这些都做完再做实际测试,实际测试做了8台样机,花费100软妹币。从去年6月一直测到现在,而且还在继续。目前部分样机跑过的次数已经超过10万次,近乎双倍于设计寿命的次数。我每周都要对240个检测点进行检查。期间发现严重问题三处,其中两处是设计不合理,结合装配就出了问题,一处是波兰产的电机烧了,已经责成他们消除风险。改善5处可能有问题,实际没发生的地方。改进后,目前尚未发现问题。这样的产品拿出去,国产的美国品牌产品,我为什么不自信?如果这些情况都考虑过还出问题,我算了一下概率,平均每个大概一百三十多年可能出一个没有想过的问题吧。
) i S) I2 l! Y' o+ G4 h/ V3 z
$ c/ C% {& @9 u# s* [ 所谓自信和肯定,来自于充分的分析、计算和测试,当然这些都寓于经验教训之中。分析当然可能出差错,被人提出来也不算丢人,但不能根本就没分析,没说准确,却又好面子。那问题怎么解决? 0 m* A. H1 [, `# P4 `7 l. k* z
1 W7 o2 r" d. K/ s9 \$ K
凑热闹说说98%,显然这篇文章针对的那篇,恰如那篇所说的,给98%大师增加了到99%。不过机械是一个既可以往广里铺,又可以往深里钻的大行业。仅这个社区,就把机械分为机械设计,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电气工程,液压系统和工业设计。即便是最牛的院士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掌握的淋漓尽致。拿一个问题去问平时不玩这个的,对方搞不定或者和你意见不一样就被归结为98%未免有趣。 当然,我还见过更有趣的,曾经有两个人找我做项目,我计算下来是永动机,有兴趣可以将来讲给大家听。那两个人都搞管理的,拿到论坛甚至全世界,是不是可以“干翻”所有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