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博客文章:5 [) [! ~, H9 M- X# B
: {4 [9 z: V7 X- K0 Q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b693701000biy.html
& X% q. R; T9 G! f7 r0 u! G9 [# q o- w( W3 G$ O, I9 _& Q
是靠着多产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要想赢得战争,就要及时消灭德国的军工力量,那就非鲁尔莫属。而鲁尔的命脉就是鲁尔的三座水坝:莫勒、索普、埃德尔3个大型水坝。
8 Y, n+ C8 B) |$ z( f6 G. W! x5 V! [ h4 t7 m
4 X1 u7 p4 F! i: ?5 H
, D0 B# v7 g+ n" E* }6 g% v0 v5 R. h
古从军行李颀
4 W/ a. e; K- Y' W) z' U' [) L8 \6 Z8 c9 c. Y9 o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3 s! k9 v# G' S) T+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t; ^3 p1 N* b, D2 y5 K. s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 X- H2 O- g- z! G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2 R# X- S3 _5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j: O8 w* H( z)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1 u* K8 J/ m. w$ U8 K2 K' l9 u2 |2 H* R# c! N' r
当年听小燕子背这首古诗,就颇多心中感慨。自古以来,我们总说胡人,匈奴人侵略我们,弄得我们“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但同样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胡儿眼泪双双落”。# N3 o% l! j! M2 @' q o1 i
& U% _2 _3 p' I+ _. _" J4 Z2 P二战已结束多年,但今天,我们仍在谈论当年德国法西斯的种种罪行是多么的令人发指。直到2004年,二战的纪念活动才允许德国的施罗德总理代表德国参加。这也许是对他们的惩罚,但我们可曾想过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被迫背井离乡身死他乡的德国战时人民呢?也许他们也似胡儿一般眼泪双双落的吧!
$ \2 ^1 ~3 ^/ x( M" z4 s+ F3 ]9 R; w5 g/ e" _; n$ \8 N; ^- A
当我们在指责法西斯的恶性时,我们可考虑过欧洲的联军带给德国人民什么?我想到了1943年德国鲁尔地区的一片汪洋大海,那三年不曾恢复的莱茵河水量。哪有也是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生离死别,多说人无能为力…这就是当年炸毁鲁尔水坝带给德国下层民众的苦难景象的一种想像,但我想这肯定不及他们的感受的万一,试想想当年鲁尔地区多少煤矿,多少军工厂,多少火热的钢水?他们与突如其来的水库之水结合是什么样的水深火热?
& V9 z9 f- g9 O( m0 {: t
5 c( m/ @% | ~9 M0 F$ c水坝概况
, E: Y* s# ^! f# `- v3 s9 A/ J2 x* i# z9 P, s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它的总面积大约是45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青海湖那么大,人口超过600万,包括了埃森、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等主要工业城市,是德国的军工主要生产地。德国现代工业就是建立在鲁尔区的煤炭开采和钢铁制造业上的。在1860年后的100多年里,鲁尔区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鲁尔区的郊外,遍布地下煤矿和井口,矿工的房子围绕矿井串联在一起。当地的河流都被裁弯取直,人工河道纵横,工厂林立,炼钢炉高耸。20世纪初,煤炭和钢铁工业塑造和支配着鲁尔区的景观。) H0 E( e. j+ f, O% ]) T2 m
" o4 J/ B, V/ T$ r; Q) G1 d
就是靠着多产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要想赢得战争,就要及时消灭德国的军工力量,那就非鲁尔莫属。而鲁尔的命脉就是鲁尔的三座水坝:莫勒、索普、埃德尔3个大型水坝。1943年1月,英军统帅部发动了著名的鲁尔战役,命令皇家空军从空中重点打击德国的鲁尔、杜伊斯堡、科隆、埃森等工业城市,其中首要目标是炸毁鲁尔附近的3个水库大坝。只要炸毁了这3个水库大坝,德国的军火生产、煤矿、石油等都将陷入瘫痪。- h5 @- C8 o# B( l, I; E" ?- n
I7 x# C7 I) C( D; ?4 t6 {3 J
德国当然也知道这三座水坝的重要性,在其周围布置了无数高射炮,空对空导弹。空中有战机巡逻,水下有数层防雷网。这就是英国炸坝成功的机会几乎将之为零。然而,炸毁这三座大把带来的利益实在太大,把但可打击德国的军备,还可借水库之水淹没德国大量有生力量,一举多得,于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军为战伤神,举国行动,不出数月,终于让英国军队研制出一种名为“圆筒炸弹”的超低空巨型炸弹。
~; J7 l+ M4 y
# q' {' Y4 v1 M) ]3 G 这种炸弹高1.6米,直径1.27米,形状酷似一个圆桶,内装3吨RDX炸药,总重量8.325吨,是一种跳跃式炸弹。如果将这种炸弹从低空投下,它可以以500转/分钟的速度旋转,同时在水面跳跃前进,躲过防雷网。用这种炸弹,贴着大坝放在离水面9米深的水中引爆,一枚炸弹便足以摧毁坚固的大坝就可彻底摧毁大坝。- B9 r# L" L7 l3 G
* i& K$ G. d/ G' I 英军总算解决一个技术难点,但还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准确测定炸弹落点。要想一举炸毁,必须投放在大坝的中部,然天助英军,从侦察机摄下的照片得知,鲁尔水坝的设计特点居然是把顶上每隔180米设有一座监视塔,并成对成分布,极易锁定目标。英军反而利用监视塔解决炸弹落点问题。飞行员用一块等腰三角板,在顶端打一个观察孔,在其底边两端各钉一个钉子,做成一个简易瞄准器,当观察到钉子与监视塔重叠成一直线时就立刻投弹,这样准确测定炸弹落点的问题就解决了。
; W- p& u4 b( P, w' @2 L+ ]
% a5 s# R% d' v! b7 |! S1 V4 F 4 d5 b( x ~+ e& p6 Y. D
' O+ [6 t X+ A" p o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确认飞机的高度。飞行员必须保持离湖面18米高度水平飞行,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最后,英军吉布森中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机头和机腹装两个聚光灯,通过计算,调整好角度,使它们相交时,从机身到灯光焦点的垂直距离恰好是18米,解决了问题。6 f* p% C3 Z8 C. ~# o
( i) J1 ~0 y! T" z+ k- @$ c
轰炸情形. j" w6 o- e3 ^1 R
) }* a0 I0 z U7 @" f( X) [ 有了这种新式炸弹,飞行员又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英军便决定立即轰炸大坝。英国皇家空军制订了轰炸水坝的作战计划,行动代号取名为“惩罚”。5月16日晚,月光朦胧,星光依稀。“惩罚”行动开始。英国空军第617轰炸中队的19架经过特殊改进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分3个批次起飞了。它们轰炸的目标是莫勒、索普、埃德尔3个大型水坝。“兰开斯特”是二战期间载弹量最大的轰炸机。它硕大的弹舱内可选挂各种航空炸弹,除挂载112公斤的常规炸弹外,还可以半裸悬挂重达9吨的航空炸弹。此时,每架“兰开斯特”的机腹下方都挂装着一枚重8.325吨的大“圆桶”炸弹。2 z5 f* B( q) Z
5 a9 X0 c9 p) a+ O& V
在夜幕的掩护下,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掠过北海,进入荷兰海岸后,以15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子夜时分,实施第一波攻击的9架重型轰炸机进入目标区域。在朦胧的月光下,莫勒水库大坝像一条卧在水中的巨龙依稀可见。守护大坝的德军发现了来袭的英军轰炸机,防空高射炮拼命向空中射击。一架轰炸机被德军的炮火击中,拖着浓烟和火焰向地面坠去。吉布森中校一边驾机盘旋在炮火射程的外围,一边用无线电招呼编队集合,并下令开始攻击。他们冒着猛烈的炮火,敢死队般勇敢地向莫勒水库大坝扑去。
* i7 W. x8 `% f0 [. j. x1 H& {* @: V
. ~9 ]2 {; m1 }- _1 k- ]8 G 然而上天似乎在和英国人开玩笑,除了那架被击毁的飞机外,接下来的六架飞机居然都没有击中,正当所有人以为此次行动会无终而果时,因为可以实施轰炸的时间只有两小时,而一旦被发现,将来也将不再有机会。终于,7号机的炸弹命中了目标。只见一枚大“圆桶”炸弹快速旋转着砸向水面,跃过一道道防雷网向大坝冲去,准确无误地击中了莫勒水库水坝的要害,“轰”的一声爆炸了。巨龙似的大坝被拦腰炸开。亿万吨的洪流咆哮着冲出水库。鲁尔地区立刻变成一片汪洋。几分钟内,附近的小镇和军用机场都淹没在水中。9 z% a; J$ A0 j2 O- t4 e
* d% t) R1 A# ?1 _9 j/ U4 O3 @ 连续2个晚上,15架英国轰炸机攻击德国鲁尔山谷的埃德、摩纳两座水坝。摩纳水坝被炸出近100公尺的缺口,溢出的洪水冲垮坝下的发电站。埃德水坝——当时全欧洲最大的水坝,亦同时被毁。1 l% Z& ^1 V* x8 z2 k* E, N& j& H; q$ H
" D5 Z* ?" f7 M: N1 n; x: V# r! X轰炸后果
0 H% |4 V/ B4 |0 w9 o9 p7 |
; `$ E( `" J% @+ z8 b3 m6 A 德国方面是家毁人亡,而盟军方面是高歌饮酒,庆祝胜利。击中了莫勒水库水坝要害7号机的吉布森在这次轰炸中建立了功勋。为此,他获得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仅有32人获得这种荣誉,而生前荣获的仅有7人,吉布森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他仅25岁。
' s( T9 p- e4 E5 e5 i, G& _+ V0 v# c3 K$ g
写到此,我不禁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啊,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可以说炸掉鲁尔水坝,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或许是有帮助的,因为从此,德国从进攻转为防守,的国的空军力量也越来越弱。后来盟军掌握着空中优势,只要哪里出现有组织的抵抗,盟军就派出轰炸机。而德国的空军则完全不能发挥作用。盟军的轰炸机将帕德博恩的旧城区夷为平地,鲁尔区东部的城镇遭到有计划地摧毁,其目的是完成对整个鲁尔区的包围。1943年3月28日这一天,索斯特和明登经历了最后一次空袭。
3 b6 g$ ^4 P2 H$ Y: c8 @, h& {" f! e( m' q3 q
1943年11月3日,他向丘吉尔汇报了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轰炸战略取得的“战果”————科隆、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波鸿、米尔海姆、巴门、埃尔伯费尔德和雷姆沙伊德被定为“几乎摧毁”,杜伊斯堡、哈根、奥伯豪森和奥斯纳布吕克被定为“严重摧毁”。 0 R, M7 J- A' a: I9 @ X6 O" R
% o0 N$ F1 ]7 `) ~6 f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一直不肯相信鲁尔地区的惨败,因为鲁尔地区是德国的命根,护身符,最后不得不以身死人亡来结束他暴劣的一生。
2 n: J8 ]3 l! R$ S" p0 m6 G9 h+ |* a4 \1 f
鲁尔水坝,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是炸坝太凄惨,至今许多人都不曾听说过鲁尔水坝的大名,但联合国没有忘记,水坝、电厂、核设施等都是后来明令禁止不得战时摧毁的民用设施。这也许是对在鲁尔战役中惨死的德国民众最好的慰藉吧! 7 @+ l5 N) s! f! n" |: b9 H( k
. o8 |. g. A/ X- c3 {
在此,作为一名渺小的人类,只能望我们的三峡大坝周围的武力设施永无用武之地。# E4 {) Q- n7 M8 _2 m
7 B K) h: \, X. L,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