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9 14: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53874750 于 2012-12-19 14:17 编辑 - {- c! U( O X( ~% c7 D8 c
8 L, T3 d# W. W+ `: w1 a3 ?5 C
球体减速器的发明好像只是为了调整侧隙。但是该结构较RV结构有明显的缺陷:RV的齿形是多条线接触,球体减速器是多点接触,相同尺寸的承载能力会下降很大。实际上球体上承受压力的圆周方向的分力才会产生有效扭矩,也就是会较RV结构多出一个轴向力。此力会进一步降低减速器承载能力。对球体减速器综合分析后会发现:初步估算同尺寸球体减速器的承载力是RV结构减速器的一半以下。; w, K% u0 F8 \
在分析通过最终装配来调整侧隙的必要性。发现此举纯属画蛇添足。我认为侧隙的保证应该靠加工精度和分组装配方法来保证。
+ r" N. t& ?( a: ^+ ^# r 原因:把加工精度分,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不管通过哪种方法装配,都要保证形状精度。如果形状精度不能保证,通过装配松紧来调整侧隙就失去实际意义了。或者达不到理想传动效果。5 K9 A' |: ~! `$ D* b) i
如果可以达到形状精度,实际上可以用测量零件后,通过分组装配的方法来保证侧隙。那有何必要用装配松紧来调整侧隙呢?
: j3 v7 ~$ u/ f% c6 X+ { 而且球体减速器要加工高精度凹槽,相比RV的平面齿形,加工难度更大。精度更难以保证。
% l% y" ]$ M0 x% u9 p) t
$ A7 G4 `: f5 J+ N& T+ l/ {' s: A 总而言之,个人观点,机器人减速器更适合用摆线针轮齿形。
- [: M, J6 }, i. C* x;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