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4-18 09: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错了 不是康熙2 E. P: u& H9 w( V
# w: w0 j' K; A( S4 z1 x
嘉庆表彰讲分寸
, \4 q# ] a- e1 x- x
8 M/ h2 s; Q% e v) M一个孩子在山西广宁的河道上,捡到一个背囊,里面装着银子。这孩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到很害怕,就把这个背囊拿到他的舅舅家。舅舅是个本分人,想到这些银子的主人可能正在为丢失钱财着急上火,就把这个装着银子的背囊,交官了。
& u1 O5 T3 D) U
8 Q, h0 z* J3 C( h# V经官方查验,背囊里的银子足足四百两。这两个平民百姓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惊动了皇上。
/ i8 g8 ?0 `( w5 n3 S0 {- W) v5 u6 L* H# Q
皇上得到奏报,马上下旨,嘉奖两个拾金不昧的百姓,从失主的银子中,拿出一百两给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别送给两个平民,作为奖励。让当地官府制个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剩下的三百两银子,由失主领回。失主是个回民,四百两银子虽然领回三百两,总比都丢了好,千恩万谢而去。, J1 v+ Q' H }2 q+ A
- o6 [& F8 M/ M+ |- z
这两个百姓,舅舅叫吕有才,外甥叫张自得,这两个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现在皇帝的谕旨当中。时间是1807年12月8日(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十)。
* b S: B. s0 f( A5 _+ D
6 f3 ^$ R" ? f本来这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有一个叫周厚辕的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要求将此事宣付史馆,并让各省督抚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号召百姓向这两个人学习。
# E9 J/ Z' s* E5 W# I+ Z, L: L9 m7 r$ y
嘉庆皇帝看到折子,马上批复,四个大字“殊可不必”。
' Z6 R& u0 q$ R+ ^7 p/ ~' y
# ~" t: _; y( B4 e' j- r嘉庆觉得如果将此事广泛传播,虽然是弘扬正气,传播义举,但是大规模宣传,恐怕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张扬,必将招来虚饰贪冒之徒,随之还要甄别真伪,再行奖赏,引来社会动荡也未可知。最后说,周厚辕这类折子,以后就不要再上了。
& d1 a4 |: [0 G$ n. n6 w, u8 h) }* `; m3 ?5 ~- g- {+ B
看清朝《上谕档》的时候,感觉清朝嘉庆这个皇帝很不错,单就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嘉庆的处理应该说是妥当的。他闻报后,只批了几个字“该民人拾金不昧,重义轻利,风俗淳良,深堪嘉予。着将原银内赏给吕有年张自得一百两,在加赏官布各二疋,并着地方官,制给匾额,以旌其庐,余银给失物之人领回,钦此”。在接到大臣奏报之后,清醒地意识到“若此等尚义之举,必欲过为铺张,以示嘉美,将来无识之徒,必有饰其事以动观听,异徒冒赏者,不可不防其流弊”。7 P$ s, k! Q3 [
' y5 W; [* ~8 _3 _
嘉庆皇帝精通当帝王的道道儿。不仅王霸道杂之,且黄老之术也运用纯熟。老子曰,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啥意思呢?老子在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就不会使老百姓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就不会使老百姓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使民心被迷乱。那么,依此类推,不过度宣扬山西两位拾金不昧者,那么也不会引出来民间争名夺利的烂事儿。
7 p# h$ m0 }4 C/ G8 Y3 g% c; m& A! I
历朝历代,都不乏周厚辕这样的官,估计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着什么,口味是什么,好想找个机会,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让皇帝如此嘉奖,周老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没想到,皇帝不上道儿,没准儿还觉得这老头儿太多事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